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民风民俗的收集方法
2020-05-29许才佳
摘 要:我们使用的教材,给了我们少数民族师生很大的表达空间。在小学的64次习作中,至少有12次习作内容是与民风民俗相关的。要想把民风民俗很好地在小学生的习作中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是要讲究方法的。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践法、采访法三种。
关键词:小学;教学;民风民俗;收集
我们使用的教材不但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还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师生在习作中留出了很大的表达空间。纵观教材体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64次习作中,其中习作内容涉及本地区民风民俗的不少于12次。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黔东南是当今世界上首肯的十八个自然生态文化圈,这里民风浓郁,民俗古朴。这里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语文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小学作文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密切关联。可以说,没有语文的实践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写出有关地域特色的习作。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三十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活动中,对怎样指导小学生收集民风民俗资料的方法略有几分感悟,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习作为例就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几点简单的陈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习作表达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这个主题也是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主题“收集民风民俗”的延伸,这次习作就是根据这一安排展开练习的。但是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由于收集整理以及运用材料的方法不当,习作的效果不尽人意。如要教有所长,学有所长,我通过反复推敲,认识到下列方法很实用。
一、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为此我给学生安排有一些观察记录表,并告诉他们科学的观察要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以及教会他们采用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和记叙性描述等观察方法,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好表内各项要求。指导学生去收集民风民俗,更多的是要教他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还可以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手机用以照相、录像等来辅助观察。
观察民风民俗,最好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用眼睛看苗族刺绣、用耳朵听侗族大歌、用手触苗侗银饰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体会和了解,避免个个上网找“度娘”,得到千篇一律的结果,缺乏新意,更失去了收集的意义,因为“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此外,多搜集一些关于民风民俗的书籍共学生们观看也是一种观察手段,尤其是有配图的一些民俗刊物,比如有的民俗画家将一些展示民风民俗的场景通过画作进行记录和展示,这些场景有的传承至今,有的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失,但是经历过的人却依然记得,这些已经消失的民俗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还有当地的“县志”等书籍中也记录了不少民风民俗。
二、 实践法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体现唯物主義辩证法的名言,虽经历过岁月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它的纯真。
虽说收集民风民俗资料少不了要去翻阅书籍,报纸、期刊、网络新闻、数字图书等等,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谁能说最能让学生记忆犹新的方法不是实践呢?
可以在过苗年时去到雷山西江等苗寨去,动手与苗族人一起打打糍粑,学唱一曲敬酒歌。也可以去到江县贯洞地区,初一早饭后,与全寨人盛装汇集在鼓楼坪,和小伙子们身着绿衣、白裤、红头巾,身背绣花,手持鸟枪、刀、矛,在寨老指挥下举行杀敌演习,直至中午。
有了亲身参与,才能了解其中细节,才能明白其中奥秘,才能体会黔东南民风民俗内涵的精髓。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是一种丰富的、生动的文化,其中蕴含着少数民族宝贵的精神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教师需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孩子们实践后,教师给一定的时间,让他认真思考,细细品味,这会使民风民俗成为孩子精彩技艺中的一部分,对于民风民俗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三、 采访法
不是每个学生家长都有能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观察去实践。这时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也需要“刨根问底”。这就需要教他们学会采访法。
采访的方式有个别采访、集体采访、交叉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等。对小学生而言,我们要让他们掌握最易操作的个别采访和集体采访。顾名思义,个别采访就是对个别对象进行访问,一边访问一遍记录,以访问和记录为主要形式。在实施采访之前,教师必须提醒学生做好访前准备:
(1)预设采访效果。
(2)预设突发安全事件解决方案。
(3)制定采访方案和提纲。
访前准备可以帮助小学生目的明确,计划清晰的进行采访活动,保障采访过程的顺畅,并且最大限度地获得想要的资料,而且有助于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为日后可能出现的二次采访或多次采访打下基础。
小学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检验,更是学生最害怕的环节,因此,不少孩子在头疼时就忍不住去搬作文书上的文章来应付了事,这对孩子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写作能力的发展。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障碍,更应教会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民风民俗具有很强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小学同步作文》书中几乎找不到可“利用”的文章,这样可以从根上杜绝“摘抄”,逼迫孩子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
教给孩子们收集民风民俗资料的方法,就等于给予了他们探索这条“新道路”的拐杖,让孩子们走得顺畅,走出写作的“沼泽区”。同时,引导小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帮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清玉.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民风民俗文化教学[J].文理导航,2018(4).
[2]朱成彦.中国民风民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7.
[3]张彩云.小学语文作文素材收集方法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
作者简介:
许才佳,贵州省凯里市,贵州省凯里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