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思索
2020-05-29胡黄
摘 要: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已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前景,为实现教育质量与公平的目标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评价、教育研究、学校形态和学习方式等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是教育界要着力研究和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数字化;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人才建设离不开创新,尤其离不开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时代始终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源泉。回望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高等教育创新的几座高峰都诞生在重要的时代节点上。当前,面对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又要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因为,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已给教育体制、规律、理念、模式和环境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让人们在“眼睛一眨”之际,恍惚又见识了令人为之瞠目结舌的变化。
一、 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突显教育新问题
(一)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环境
传统的校园、课堂等教育环境全都“退居二线”,转变为由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最大限度地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进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高等教育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工具,更需要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依托于学校等实体,而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而是由传统学校、网络学院、虚拟开放大学等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人才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与网络,足不出户异地接受教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学生老师可以同时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课程学习和讨论;网络学校将融入人们的生活。
(三)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
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有力促进教育系统的重新组合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学校,大力推进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进程,配备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装备,在教学、科研、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着眼于这种趋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四)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评价标准
知识和人才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观和人才观都发生了变化。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知识观更强调“怎么做”;同时改变了传统以知识拥有量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判断标准的人才观,更加强调素质型的人才观。素质型的人才观注重人才的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及适应能力。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时代,道德是人才的灵魂,体力和智力是人才的基础,信息和网络能力是人才的主要特点,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随着我国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推进,一串新的变化又相继活跃在人们的眼前:加快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进程;抓住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机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创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为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等。
我们来看这一组赏心悦目的画面: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工作,2019年9月26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合作举办了第二届中俄教育研究会议,面对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就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应对这些变化,已将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列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在加快高等教育智能库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明确了合作的意向。
国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正式启动上线运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各地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多个省市成立了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主管部门,或召开了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或出台了相关的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政策,或落实了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或启动了相关重点工作等。
然而,报捷的鼓点也伴随着令人忧心的呼喊——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域之间以及城市中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学生接受好的教育机会缺少等。怎样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何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只有加快我国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进程,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实现这一艰巨的目标。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变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與日益旺盛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领域之一。尽管我国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建设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面对现代建设所需要的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的庞大需求,加快我国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进程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凡此种种,让人们想起那句誓言:激流泛舟,不进则退。在这种强烈的需求下,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运而生,一群有心于此的教育志士打点行装,结伴而行,踏上了这一方教育版土,开始了新时代教育学术远征。更是难得的是开始了教育智库的建设。
二、 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研究的策略、方法、技术实施
不必讳言,这一路征程并非风调雨顺。调研的复杂,专业的陌生,资料的浩瀚,跋涉的艰辛,剖析的费神,归纳的劳心……一路坎坷,荊棘人生。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住远征者的脚步。
(一)研究思路更加清晰
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其基本原则有: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③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微观分析为主,宏观分析为辅。④本土调研与域外观照相结合。以本土调研为主,域外观照为辅。⑤现实状况与历史渊源相结合。以现实状况为主,历史渊源为辅。⑥专业技术与通用知识相结合。以通用知识为主,专业技术为辅。
(二)研究方法更加到位
广泛采集,梳理有关资料,建立课题研究资料库,同时通过网络检索国内外相关信息,查核各级资源中心现场实况,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①文献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对象、多时段的资料查阅与专家咨询,对相关文献进行认真收集、细致查核、深入分析、精心梳理。②问卷法。一是当场问卷,在一所学校或一个会场发卷,当场填写收回;二是邮寄问卷,约定时间填写寄回,问时制定题旨,答后统计分析。三是网络问卷。提出问题网上作答,八路神仙各尽身手。③访谈法。选定合适的对象,拟定合适的话题,约定合适的时间,进行深度访谈。④个案法。调研一校一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情况,分析特点,找出症结,给出对策。⑤比较法。或校与校、地与地、省与省、国与国之间比较长短,或一校一地一省一国的此时与彼时、此事与彼事之间比较得失,以寻觅显效之策。⑥归纳法。从若干不同的个例中找出相同的规律,归纳出可资借鉴的教训和可供推广的经验。
(三)技术路线更加实用
采用课题管理方式,以学科研究团队为核心,遵循“现状分析→理论建构→实践检验→反馈完善→共建共享→推广应用”的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其中现状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论调研、个案考查、问卷调查与文献查阅,掌握国内外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在进行时”,为全面铺开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理论建构则深入开展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透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学术现状与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孵化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学术观点,展开建构我国数字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用型理论框架;实践检验主要通过对试点项目的研究、开发、应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初步形成我国数字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科学理论与实用方法;反馈完善是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研究方法,形成规范,并组织专家征询意见,不断完善;共建共享是以本项目成员为骨干,建立专家组,深入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机制与方法。比如重点提炼“开发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十大运作策略”“开发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十大经典举措”“开发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十大品牌类项”;最后推广应用主要的扶持一批薄弱学校,培训一批乡村教师,资助一批贫困学生。重点建设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动态共享平台,开发一批优质项目,构建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系统。
三、 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利用背景下对教育资源研究的期待
学术远征拥抱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获,摘取了一批又一批的果实。也许算不上“丰收”,但行囊确实沉甸甸——题旨的界定,动因的分析,研究的价值,选题的意义,现状的扫描,目标的确立,经验的提炼,实例的寻觅,理论的升华,举措的剖析……
这当然不可能是一套“百科全书”。数字化、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利用也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也罢,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里面的奥妙与玄机远非一个小小的远征团队和几个短短的春夏秋冬所能穷尽。
这也当然不会是一册“技工指南”。无论是网络、平台、系统、抑或是上传、下载、接入,都是一座峰回路转的大山,不是说“隔行如隔山”么,里面的神秘与深邃远非几个“练家子”、几次“软着陆”便可贯通。
这更加不会是一辑“经验荟萃”。或整段涉及,或片语点到,或关东硬话,或是吴侬软语,不过是按需取舍,据义行文,有话则长,无话则了,既无“论文范本”的野心,亦无“植入广告”的机巧,只是想,我们的学术传播是否可以尝试更加生活与实用,也好吧,换一种方式来言说、来阐述,也许就是一种创新研究。
含金量如何?学术度怎样?且待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研究人员去研究和实践了。
作者简介:
胡黄,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