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2020-05-29车鑫

商业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车鑫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城乡融合发展,是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各地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通过“产业+”模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镇为例,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关系出发,以农村基础环境改造为基础,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设,通过调动农民主动性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及休闲旅游空间建设,为林源镇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关键词] 黑龙江;林源镇;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5-0129-03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20世纪以来乡村振兴大致分为“乡村自救——城乡分离——城乡统筹”三个阶段,自2005年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经历“美丽乡村”的整体布局,最后进入乡村振兴阶段[1]。在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指导下,将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方式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完善旅游休闲空间,推动乡村“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2016年开始住建部提出在2020年完成1000个生态小镇建设的目标,全国各地开始了特色小镇建设进程,无论是以农业、手工业等为基础的产业小镇,还是结合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旅游小镇,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建设并举,优质的空气质量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宜业[2]。除了城市环境的改造外,同样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农业优势资源产业链,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推进“厕所革命”等,为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乡村振兴与发展特色小镇的关系

特色小镇是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活动功能的项目结合体[3]。从目前公布的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可以看到多数是集农业、制造、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内容于一体,突出特色,坚持市场化导向,明确政府责任,培育速度较快。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特色小鎮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点

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通过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等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及相关政策实现乡村经济建设目标。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乡村文化振兴问题。而特色小镇在区位选择上基本选择城乡结合部门,在培育产业和吸引客流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对于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目标一致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要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特色小镇作为传承文化,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既融合了“农业+旅游”的发展理念,又兼顾了周边农耕文化、乡村风俗的原生态保护,通过创新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是统一的[4]。

(三)乡村振兴战略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方针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新的政策导向,也赋予了它新的历史任务。第一,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特色小镇建设会得到当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投入,有利于特色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总体布局的统一。第二,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旅游业内投资也会将目光投向特殊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上。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政策依据,也是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的方向盘和指示灯,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打破政策底线。

三、林源特色小镇建设困境

林源镇位于大庆市西南部50公里处,面积404平方公里,镇内林场、草原面积广大,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交通便利,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诸多优势。林源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林”中,在林业资源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以六井子采摘园风貌为主的田园风光,以长林村为主的乡土文化,二者构成了林源镇的“田园游憩”主题。除此之外,林源镇还拥有72公里的自驾乡村公路,是一条路况优质、环境秀美的自驾游线路,以自驾游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方式,是林源特色小镇发展的理想路径。林源镇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早期对于生态采摘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经验较多,但旅游休闲环境建设、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等都存在不足。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薄弱

林源镇原有支柱产业为农业、林业、牧业及林源炼油厂等工业企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基础较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2017年开始进行“农业+旅游”发展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规模效应尚未实现。以农业风光、林业风光为基础开展采摘、观光等旅游项目,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与周围的八井子乡经营项目类似,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足。

(二)文化旅游产品匮乏

林源镇现有旅游业均基于乡村原始风貌的观光游览,旅游者主要是踏青赏花或者进行农业采摘。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产品、农业产品为主,缺乏文化内涵。2018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各地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都争相打好“文化牌”,在自然旅游资源基础之上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林源镇目前还没有特色的文化名片,被周边游客所认识。

(三)乡村旅游特色尚待发掘

最早杜江(1999)提出“乡村旅游就是通过乡野农村作为主要的特色,地区风光为主要的吸引力,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受众人群,以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需要,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5]”如今我们再来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其中的核心依然是“特色”,但是这个特色又不简单归结为“乡村景观”“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因为同一城市周围的乡村景观差异性不明显,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很可能变成“一回游”,或者迅速被竞争对手取代。林源镇与大同区的其他乡村旅游设施相比,资源优势不明显,距离也相对较远,特色旅游资源不够突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缺乏可持续性。

(四)旅游服务水平落后

林源镇现有的旅游接待人员都是以当地农户为主,缺乏旅游专业培训和接待意识的培养。对于当地農户而言,游客来到林源给他们带来收益就是终极目的,而缺乏将林源作为旅游名片形成可持续吸引力的意识。以采摘园为例,除了农事活动之外,对于农作物的科普、农作物的附加价值开发、农作物的衍生产品等,还没有足够重视。政府也缺乏对当地农户的有力引导,没有进行学习培训,因此旅游服务整体水平较低。

(五)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根据某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地理区位、资源状况、交通状况等,对当地及周边市场进行预测,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引导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应以及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产业、市场、品牌、信息、形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6]。从林源镇目前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在地理区位上具有3小时往返的路程优势,但是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缺乏统一调度。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农业资源的先天优势外,“农业+旅游”关联景点数量少、品质低;基础设施以农户林场配套设施为主,缺乏统一规划;营销过程中缺乏市场定位、形象定位、形象传播有效措施,也缺乏完整的特色小镇运行机制。

四、林源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一)打造“世外林源”特色

在现有条件下,将农田和林业资源作为“借景”要素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围绕六井子生态采摘园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包括入口服务区、采摘园区、商品售卖区和生态长廊区等,利用东北特色进行装饰环境包装,悬挂灯笼、玉米、辣椒等装饰物,营造“远离喧嚣城市,回归自由本真”的乡村环境。从工作人员着装、农作工具、休闲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进行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二)讲好“长林故事”塑造文化名片

长林村位于林源镇政府西侧6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是有名的“山东屯”“煎饼屯”,村中大部分都是20世纪50年代闯关东过来的村民。围绕“闯关东”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建设文化长廊、文化馆、村史馆等,用村民的经历和故事让游客深入了解一段居民迁徙史。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动静结合的方式,打造“闯关东”情境体验空间,也可以让村里的老人“口述历史”,对于中老年客源群体来说,具有极强的文化吸引力和情感共鸣。

(三)大力宣传“环线72公里”自驾线路

加大林源自驾72公里旅游线路的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旅游线路的设计主要围绕林源乡村环线自驾游线路来开展,既考虑到了环线的完整性,设计出满足顾客住宿需求的旅游线路,如“别样精彩”亲子游园会、精品豪华生态游、大庆最美骑行线路——林源单车游;又考虑到环线上景区(点)的特色性,围绕天然黄花菜采摘基地、六井子观光采摘园、瑞鹤庄园、棠谷度假村,设计出了亲子田园游、周末田园·自驾林源游等线路;还有兼顾环线未来将大力发展的风林画廊露营地、新村农家乐民宿基地、长林村村史馆等旅游设施,设计出了学子狂欢游线路等。这些旅游线路既满足了周末自驾旅游者体验城郊田园风光、放慢生活节奏的需求,也迎合了现代社会家长让孩子亲近自然、快乐成长的愿望,体现了时空全发展的全域旅游的新常态。

(四)加强旅游服务培训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十分重要,他们熟悉农业生产环节,热情好客,能够与游客建立亲密关系。为了更好的实现旅游服务升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当地居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集中解决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和旅游投诉问题。在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将旅游服务作为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是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

(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乡村风貌整体改造,达到与乡村旅游环境和谐统一。例如,沿各个道路节点及道路两侧,形成旅游项目片区构造;旅游景观外墙立面改造,统一风格,形成东北特色民居样式;沿路绿化改造,突出乡村风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硬件支持。在不同旅游区进行沿路自行车租赁点、徒步补给站建设,方便游客在不同旅游区之间实现空间位移;设置游客服务中心,配备医疗站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旅游者咨询。

发挥区位优势,加大新媒体营销宣传。城市近郊3小时可往返的地理区位优势,良好的交通路况为林源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完成特色“世外林源”自然旅游资源不断深入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输出,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官方传媒广告等方式进行新媒体营销。

以节事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例如,围绕“油菜花海”“苜蓿花海”等平原地带,通过每年春季举办“百花丛中笑摄影艺术节”,整合多方资源进行主题旅游活动策划;围绕六井子生态采摘园举办“林源生态采摘节”,策划创意活动,创新游客参与形式,精准把握游客需求,达到“宣传+收益”的叠加效果。

五、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旅游资源整合,不仅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同时也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在目标上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发展实现高度统一,发展特色小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政策视角。黑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整合多种资源,实现乡村旅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文章仅以林源特色小镇建设为例,分析了目前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涵盖了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宣传、旅游资源整合、文旅融合发展、旅游接待体系建设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只是黑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的缩影,也是特色小镇理性建设的微观探索。今后在黑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宏观层面上,还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洋,肖远平.乡村文化建设的思维建构与振兴策略——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7-25.

[2]国家发展改革委,黑龙江省省大庆市:激发转型振兴内生动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20(2).

[3]吕朋芸,宋明爽.特色小镇研究综述[J].市场论坛,2019(10).

[4]张信德,张云彬,陈浩.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J].江苏农业学报,2020(1).

[5]周江楠.辽宁省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2).

[6]吴雁昭.黄山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