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因我而美丽”
2020-05-29刘建
刘建
2018年9月,交流返校的我被学校安排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当46个可爱的孩子走进我的教育生涯,看到他们一张张阳光的笑脸,触到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我陷入了思考:在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初期,我该对他们进行怎样的生命教育,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我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陶冶他们积极的生命情感、对生命的热爱与尊敬,引导他们求真、向善、爱美,从而以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性投身于学习、生活中?
我们学校是情境教育的发源地,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倡导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引导儿童在“境中思”“境中做”“境中学”。儿童在系列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感染,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精神世界丰富,获得全面发展。他们会成为洋溢着生命情感的个体,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大自然,移入生活,移入他人。在情境教育的理念下开展生命教育,也许会更有生活的气息,也更能走进儿童的心灵。
一
2019年2月,春季学期开学伊始,我和学生每人一个花盆,开始了“春天,我种下……”的种植活动。小朋友们纷纷挑选了喜欢的种子,有的种上蔬菜:青菜、花生、葫芦;有的种了美味的水果:草莓、枇杷、桃子;还有的种了各色鲜花:凤仙花、太阳花、蝴蝶花……他们在家长的精心指导下,细心地播种,给小种子安了新家;又悉心地照料,给小种子丰富的营养。每天,他们会小心地把花盆搬到室外;怕小种子渴了,他们会热心地浇水;担心小种子被晒了,他们会关心地把花盆挪到阴凉处……孩子们种下的不仅是种子、是花,更是他们的梦想、希望和责任。那一阵子,孩子们交流最多的是,“你的花长咋样了”“我种的蒜又长出了一片叶子”……红扑扑的小脸上溢满了兴奋之情。且看他们的“种子日记”——
我找来一只精美的花盆,这就是小种子的家了。我小心翼翼地将种子种到松软的泥土里,轻轻地说:“小种子呀,小种子,希望你早日冲破泥土,开出娇艳动人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哇!我的小种子终于与我相见啦!小芽嫩嫩的,像迷你小森林,还像在蓝天飞翔的小鸟展开的绿翅膀。可爱的小芽!我希望你在灿烂的阳光下和露珠的哺育下,快乐成长!
一放学回家,我就冲到阳台上,去看我的花生苗。天哪,花生苗有气无力地倒在花盆里,叶子缩成一团。原来是强烈的阳光造成的,我不禁伤心地哭起来。
学生写下“种子日记”,记录栽种的过程,体验的是生命生长的历程,他们会为爆出的一粒小芽而惊喜,为小菜苗枯蔫了而垂头丧气,为植株爬上了小虫子而心神不安,为草莓含苞绽放、结出果实而欣喜不已。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探寻生命的神奇,感悟生命的不易,身心在探求与收获中穿梭,他们学会了呵护幼小的生命,学会了怜爱且尊重生命。
我们教室门前是学校的植物园——珠媚园。一下课,这儿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生喜欢在这里嬉戏、玩耍。初春时,在珠媚园的一角,我们发现有很多枯萎腐烂的芭蕉根,由于严寒的侵袭、雪水的浸泡,这一角落了无生趣。但几周之后,孩子们无意间惊喜地发现,枯萎腐烂的植根中竟然冒出了嫩生生的新叶!虽稚嫩却坚强,它们在枯叶丛中发出了生命的呐喊!我和孩子们在这里驻足、流连,不忍离去。小朋友们都蹲下身子,向小小的嫩叶轻声问好:“小叶子,你好!你终于又回来了!”“小叶子,你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是啊,生命是个奇迹!我忽然想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种子的力》,再弱小的生命都能焕发出无穷的伟力。孩子们能不能从他者的生命的镜像中,窥见自己生命可能的影子呢?
在校园的真实情境中,每天都会上演着精彩的瞬间,它们的主角有植物、动物,也有小朋友和老师,但主题只关乎一个——生命。珠媚园,这样一个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的学习性场域,儿童在这个情境中与一切生灵进行平等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展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对生命魅力的享受。也许,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丰富、细腻、变得有所依傍。
难怪人们常说,“生命是主动的”,只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空气、阳光、水),种子就能依据其内部矛盾的运动而发芽生长。同样,只要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学生就会通过其内部矛盾的作用而不断处于成长状态。生命教育,就是这样悄然生发,润物无声。
二
课间,在珠媚园里,孩子们或蹲或趴,或卧或立,三五成群,观察着树上、叶间、地里的小昆虫。他们纯净的眼神里写满了好奇和专注。这时候,是不容任何人打扰的,哪怕是当老师的我也很难叫得动他们哟。(当然,这时候我也绝不会去打扰他们和小昆虫的“约会”。)我们班的小朋友喜爱蚂蚁、蚱蜢、小瓢虫,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儿来的虫子,都是他们的好伙伴,而全然不在意他们有没有漂亮的外衣,有没有动听的歌声。
他们常常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新近的新发现:小蚂蚁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它们排着队在衔着一粒米呢;小青虫扭动身躯爬行的样子很美;小蜗牛会在雨后背着他的小房子来散步;丑陋的西瓜虫也有他的逃生智慧……在孩子們澄静的眼里,人和昆虫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没有谁有权利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
在我们班上,没有谁会因为一只长相怪异的虫子而惊慌失措。如若有人忍不住好奇,捉一只小虫来细细观察,事后得把它放回自己的家;如果谁去伤害了一只小虫子,立刻会遭到大家的愤怒谴责,哪怕是无意的也不行。我知道,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他们是我的朋友!这是对生命的敬重!——神圣而不容侵犯。正如刘再复《童心说》所说,“童心是比知识更有力量的力量”“童心的主人,堂堂正正”。面对脆弱、无比纯洁而又充满好奇和生命活力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他们的生命之初,着上最亮的底色?我的内心也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为人师的职责不容亵渎。
教室围墙边长着一排高大的梧桐树,不知何时,树顶上居然有了一只鸟窝。在课间,常常会看到一颗颗仰望的小脑袋,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小鸟,你用那么多根树枝搭成了自己的家,每天飞来飞去的,一定很累很累吧!”“小鸟,你的宝宝出生了吗?他可爱吗?我多想变得小一点儿,这样就可以到你家来做客啦!”“小鸟,昨天夜里刮了那么大的风,下了那么大的雨,你们淋雨了吗?我真为你担心哪!”听着他们充满童稚的话语,我的心里溢满感动,这是与生俱来的悲悯的情怀吗?那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又是什么使他们背离了这样的善根而渐趋功利呢?
敬畏儿童,敬畏善良、率真、高贵的魂灵。直视孩子纯净的眼神,我的心中常常充满感动和敬畏。孩童世界是成年人心灵的故乡,我们需要审度我们看待儿童的眼光。不妨蹲下身来,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情境,和儿童一起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还他们一个本色的童年!
三
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是我呢?对于独特的自我,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充满疑问和好奇。怎样让孩子直观具体地感受生命的诞生过程呢?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科普录像片——《生命是怎么来的》。从小小的精子经历千辛万苦跟卵子结合为受精卵,胚胎一步步成长,大脑发育,四肢形成,胚胎成熟成形到婴儿的诞生,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亲历了生命体从孕育到成长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是在自然的恩惠下、在社会和家庭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多么幸运的事,不能随意伤害生命,要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各种体验,怀着感恩之情过好每一天。
我还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讲故事,《讨厌的蚊子可爱的小狗》《国王是个疯子》……在读读、说说、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所有的生命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尽管在这个家庭中,人类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一个人的生命,无论是谁的,都一样重要。
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个高深的哲学话题,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诗歌的朗诵、歌曲的传唱来达成教育目的,让生命的美好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刚开学,我就将这首小诗张贴在教室班务栏,时时带领学生诵读,熟记。
我是因为爱这个世界才来的。
所以,
我将用全然的爱来接受这个世界,
并用全然的爱让世界更加美丽。
我深深地知道,
物质不能让世界美丽,唯有美德、智慧与爱才能;
物质不能拯救人类,唯有美德、智慧与爱才能。
我要让世界因我而美丽。
我知道,
爱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对待今天——
每一个人,
每一件事,
每一株小草,
每一粒石子,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我要让世界因我而美丽。
“我是因为爱,因为给世界美好而来的,我要让世界因我而美丽。”在每天反复地吟唱诵读中,学生学会用善良、用爱去拥抱世界。当班级中出现好人好事时,大家表扬的口头禅就是:“你给别人留下了美好,世界因你而美丽了。”当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大家批评的话就是:“你给别人带去不美好了。”那一天,小宇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家里曾发生这样一件有趣的小事:小宇在做家庭作业时,用“走”扩词,想不出更多的词汇,家长随口说道:走私。小宇茫然地问:“什么叫‘走私?”家长回答:一种犯罪活动。谁知他立刻涨红了脸,反驳道:“妈妈,你怎么能教我这么不美好的词呢?我们老师说过,要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要为别人留下美好!”电话两端,我和小宇妈妈都哈哈大笑,我不知道妈妈笑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孩子心中已经有了懵懂的价值观,给“别人留下美好”的教育已经深深植根于他幼小的心灵中,我为他高兴。
今年春节不同寻常,湖北武汉等地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大年初二,班长小彤告诉我,她拿出一千元压岁钱,请妈妈想办法买了二百个口罩,捐到武汉第一人民医院。我笑着问她是怎么想的,她告诉我说,她有一个远房亲戚在武汉医院,那里医疗物资非常紧缺。不分贫贱,无论长幼,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珍贵,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一起想办法帮助他们。她还在全班发起了倡议,请小朋友们一起携手帮助缺少医疗物资的医院。短短半天时间,我们班小朋友就捐了一万多元,购买了消毒药、酒精、护目镜,通过当地红十字会,捐赠给武汉相关医院。事情虽小,但孩子妈妈告诉我,这是她自己看了电视新闻后做出的决定,家长也非常支持。
其实,社会就是一本打开的大书。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不是真空,在社会生活这个真实的大情境中,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将目光投诸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个体,葆有一份纯净的心灵田园,保持对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这也是对健全生命的成全。
黄克剑先生说,“教育的职分便在于诱导人的价值自觉,把握好多纬度的价值间的张力以陶冶人的生命。”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如何既保存住孩子美好的天性,又使其得到最初的发展动力?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愿我们都能引导孩子们顺从天性拔节成长,不負童心。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 情境教育摘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4).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