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与你不同
2020-05-29王莉
王莉
我有一对朋友,他们夫妇俩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在北京干着很体面的好工作,所以他们对女儿充满高期待——我们俩都这么优秀了,你是我们的亲生娃,你继承了我们的好基因,你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当年好多了,应该上比我们更好的大学才对——抱着这种心理,他们对女儿殷切期望了18年,高标准高要求了18年。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女儿考上了外地(非北京)一所很普通的大学。
听他们说,他们的女儿出发去上大学,执意不要他们送,在机场,女儿恶狠狠地对他们俩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
说起这话,我这对朋友简直要老泪纵横了——明明18年来自己对女儿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为她精心策划美好前程,陪她上这个班那个班花钱不说,每天接送风里来雨里去的,孩子却不领情,到头来抛下一句恶狠狠的话远走高飞。
在我看来,这对朋友错就错在执意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样考名校,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决不允许孩子和自己不同。这是真爱吗?只是占有欲、控制欲、攀比心、虚荣心罢了。
我们有多少父母,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用心良苦地为孩子“精心策划”,还怪孩子不领情。可是,为什么不问问孩子,这是不是他 / 她想要的,是不是他 / 她喜欢的。
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如果真的爱孩子,还是要问问孩子自己的意愿,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
允许孩子与你志趣不同、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没错,孩子是你的孩子,而生命却是他自己的,人格也是他自己的。
你考北大清华,那是你的事。或许也未必,很可能只是你父母的命令和期待。你听从你父母的,我可以不听从我父母的,我可以和你不同。
我可以考非北京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干一份看似上不了台面但很让我快乐的工作,我只是和你不同——不能说不如你成功,不如你幸福。因为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幸福的感受也甘苦自知。我们定义成功、幸福的标准一向太刻板太人云亦云,我们的评价体系一向太单一太无趣。
成尚荣先生有一篇短文《让孩子跳出对他的设计》,我读了很多遍。作为一位八十高龄的教育大家,作为一位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自己又是做教育的,要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的确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我甚至可以听出成老师在字里行间的无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为儿子的学习和发展走向纠结过、郁闷过。即使现在他已在相对稳定的公司工作,说实话,我心里仍然没有彻底释然。究其原因,是他没有按照我对他的设计走。可是,他坚定无比地走自己的路,因为适合不适合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
让我佩服的是成老师非常具有反省精神,不仅接纳了孩子的自我选择,而且对自己曾经的“设计”做出了很中肯的自我批评:“回顾这一切,我在深思一个问题:适合的教育与教育的设计。教育需要设计,孩子的发展也需要设计。问题是,设计一定适合孩子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吗?如果不适合,就应当让孩子跳出来,让他自己选择。适合,说到底就是了解、尊重孩子的人性或个性;适合,就如那句名言所说: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却了。一个人,只有与选择的教育、职业高度融合,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
成老师这篇900多字的短文,我读了不下十遍。真的有那么耐人寻味吗?或许只我是想从这反复诵读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地去替孩子设计人生。他的人生是他的。他是他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尤其文末那句话,“一个人,只有与选择的教育、职业高度融合,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这句话成老先生不仅说得语重心长,而且说得刻骨铭心。你是真的希望孩子幸福吗?那就支持他去选择他愿意全力以赴的人生吧。这是多么高明的爱,这是伟大的爱!
回到我们说的“允许孩子与你不同”,孩子完全可以和你不同,这本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完全可以选择他要的人生,从幼儿园选择衣服的款式、自行车的颜色,到小学选择拓展课程,再到初中选择自己想考的高中,再到高中选擇以后在哪里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以及以后的结婚生娃……这一系列的选择都可以而且应该让孩子做主。从很小开始让孩子为自己的小事做出选择,孩子慢慢长大就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
允许孩子与你不同,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在这样的爱里长大的孩子,他一定爱自己宽容他人,也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一定能够获得幸福。
(作者系自然生长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