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靳家彦经典课例《跳水》(第一课时)评析

2020-05-29吴忠豪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词义自然段猴子

吴忠豪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刚刚见面就要上课,彼此都不熟悉,我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姓靳。哪个“靳”呢?一个革命的“革”字,一个一斤二斤的“斤”,这个字念什么呢?念靳。你们怎么称呼我呢?

生:靳老师。

师:我们今天讲《跳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跳水。

师: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那么,看到《跳水》这个题目应该抓住哪个字来想?

生:跳。

师:说完整的话。

生:我们看到《跳水》这个课题,应该抓住“跳”这个字来想。(师在“跳”字下加点)

师:应该怎样想呢?第一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学会思考。

生:谁跳水?

师:接下来想什么?

生:《跳水》这一课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師:想得不错!还应该想什么呢?

生:怎么跳?

师:还不忙,在想怎么跳水以前还应该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你说。

生:他为什么跳水?

师:想得好。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往下想,还应该想什么?

生:跳水的结果怎样呢?

师:跳下去是淹死了还是得救了,结果是什么。还应该想什么?

生:还应该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水。

师:还应该想什么?最后一位男同学。

生:《跳水》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提过的问题就不要重复了。我来告诉大家,最后还要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刚才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进一步想一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在写作上学习什么呢?这就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大体思路,是同学们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老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将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起,我们大家一定能学得很好。你们相信吗?

[评]靳老师最后汇集学生的提问,概括出三个问题: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文是写人还是写事,在写作上可以学习什么?这是作者写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学生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还是老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学生事先经过认真的预习,对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等浅层次问题的理解不在话下。但是六年级学生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进一步思考课文要表达的中心,要考虑这是属于哪一类文体,特别是去发现文章有哪些值得学习的表达方法,等等。将三者结合起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阅读课文,才是高质量的阅读,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靳老师的小结很重要,旨在提供一种高质量的阅读方法。

二、质疑问难

师:把书打开。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请举手告诉我,有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

生:猴子为什么要取笑孩子?

生: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为什么跳水,而不用梯子或别的办法。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师:我再追问一下,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

(生抢答“会”“不会”)

师: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究竟根据什么说“会”或“不会”,一会儿读课文时再重点研究。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

生: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

师: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孩子上第一根横木时不救他呢?

师:还有同学在举手,非常好!这些问题,我们随着读课文都要加以解决,弄清楚。一定要在读课文时扎扎实实地弄懂。清楚吗?

生:清楚。

师: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

生:老师。

师:现在我明确答复你们,这些问题我一个也不给解决。那么谁来解决呢?

生:自己。

师: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评]学生这里提出的才是阅读时遇到的真问题。靳老师的导读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预习后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导”应基于学生的“问题”,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导读法的精髓。在这个环节中,靳老师通过肯定、鼓励、追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指导。请仔细读一读靳老师是如何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追问的,这样可以对靳老师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策略有更深的体会。

三、导读第一节,理解词义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节。在他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自然段是写谁与什么之间的事情?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生:(读)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读得不错。有几个字,平舌音和翘舌音区分不清,老师将在后边加以指导。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这一段写了谁与什么之间的事情?

生:水手与猴子之间的事情。(板书:水手——猴子)

师:写了什么事情?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寻”?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不让人家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生:有。

师:具体怎么取乐我就不问了。你们生活中一定有取乐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过限度就要吵嘴了。水手取乐猴子,猴子的表现非常不好,书上有一个词写了出来,它是什么?

生:放肆。(讓一学生在黑板上写“放肆”)

师:你先站在这里。她写得好不好?比较好。我问一问,她写的笔顺对不对?

生:放肆的“肆”第二笔不对,笔顺颠倒了。

师:你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谢谢你。

生:不用谢。

师:这就叫礼貌,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看老师写“肆”这个字,怎么念?

生:肆。

师:读词。

生:放肆。

师:如果今天不留作业,明天默写“放肆”这个词,会不会?会的举手。

(生齐举手)

师:课堂上学会了,何必回家抄写十几遍呢?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要学会了。

师:“放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不顾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

生:任性,没有控制自己而拘束。

师:你先起立。“没有控制自己而约束”,矛盾了。应该怎样改才通顺?

生:任性,不受约束。

师:这个同学是查字典得来的,但没有理解。查字典是个好办法,但还要回到课文里才能真正理解。看课文中哪句话写了它放肆?

生:第四句……最后一句。

师:给他时间,谁帮他一下?你说。

生:第三句。

师:大家读。

生:(齐读)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

师:这就是猴子的放肆。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非常感谢。

生:不客气。

师:你说得更好。查了字典,又回到课文里,对这个词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大家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评]什么是“取乐”?第一个学生说“玩”,第二个学生说“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显然第二个学生回答正确。一般教师的教学会到此为止,但靳老师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概念性理解,而是追问“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果然,学生回答没有,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他不失时机地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不仅对词义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而且为正确运用这个词创造了条件。再看他如何教学“放肆”。“肆”字比较难写,所以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这个字,字写对了但笔顺错了。然后老师再范写这个字,两次书写使学生对字形和笔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解释词义,学生引用词典上的解释“任性,不受约束”,这样的解释其实不比“放肆”这个词好理解,所以靳老师让学生“看课文中哪句话写了它放肆”,提醒学生理解词义可以查字典,但是还要回到课文里,这样对这个词就理解得更清楚了。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更是学会了一种理解词义的方法。这段词义教学非常精彩,境界很高,堪称经典,很值得玩味。

师: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生:第四句。

师:(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不好讲,谁能换另外一个词,还不改变原意。你说。

生:所以。

师:好!请坐。你说。

生:因此。

师:好!你说。

生:然而。

师:行吗?你读一读。不行,再思考。我提示大家一下,先写一横再写一横,再竖钩。你说!

生:于是。

师:能换成一个字吗?

生:就。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还能换吗?

生:便。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真好,我们换了五个词:所以、因此、于是、就、便。我们通过换词就知道,这个句子是由于前边的这个情况,才有后边的结果,“显然”说的是上一句,“更加”说的是下一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读一个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这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联系。读书时不要只读一个句子,而要注意句与句的——

生:联系。

师:学到这儿我们归纳一下。理解词有很多种方法。理解“取乐”是结合你们的生活,理解“放肆”是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通过换词,理解“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还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

生: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了读书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一段中我们学了一个生字是一

生:肆。

师:学了一个生词是——

生:放肆。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评]“因而”是个连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靳老师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显然”是形容词,但是意思比较抽象,靳老师联系前后句子指导学生自己去理解。研读这一节词义教学可以发现,靳老师没有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而是将重点聚焦在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上。从最后总结出的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

四、导读第二、三节,概括段意

师:现在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自然段,能读多快读多快,越快越好,我给你们计时。开始!

(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好极了。大家用了二十秒左右。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报刊数量很大,不但要学会像第一段那样逐词分析,还要学会很快地读,抓住它的大意。我们知道,台北师专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一分钟读两千字,像《跳水》这样的课文能读三篇,所以我们要求同学们读书时,不但要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大家是不是读懂了?

生:读懂了。

[评]这个环节一开始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当场计时,结果用了二十秒左右。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学会细读文章的方法,也需要指导学生学会速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

师:现在看第二段猴子把玩笑开到谁身上了?

生:孩子。(师板书:孩子)

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在猴子与孩子之间加个什么字?

生:逗。(师板书:逗)

师:合起来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猴子逗孩子。

师: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孩子怎么猴子了?

生:孩子追猴子。(师板书:追)

师:第二自然段写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写了孩子追猴子。合起来就是这一部分的一

生:段意。

师:上一段用的是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这一部分是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压缩后合并起来,也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

[评]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这一部分课文没有中心句,所以是把两个自然段的內容压缩合并起来概括段意,这是另一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法难度更大,因此靳老师作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先梳理清楚第二自然段写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写孩子追猴子,然后再把两层意思合并起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靳老师配合板书,非常显性地呈现出思考过程,这样的指导对部分悟性不高的孩子特别有效。

师:写猴子怎样逗孩子,用了一系列什么?

生:动作。

师:请把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画出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就像这样读。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横木上”的“坐”,“用牙齿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气”的“逗”,还有“冲着他做鬼脸”的“做”……

师:他说的全不全,还有吗?

生:还有“喊”。

师:对吗?老师让找的是猴子逗孩子的词,喊是孩子的动作,对吗?

生:不对。

师:谁错了?

生:我错了。

师:从明白老师问话的角度看,你错的还很有价值,应该受到表扬。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师:你们理解吗?

生:理解了。

师:不一定。究竟猴子怎么逗孩子,你们还没看见。读书一定要读到像你们亲眼看见了一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为帮助你们理解,我放一段录像。我们天津紧靠渤海湾,我租了一艘外国轮船,让一个外国小孩当船长的儿子,让外国人当水手,从动物园借了一只大猴子,拍了猴子怎么逗孩子的经过,想看不想看?

生:想看。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我做一下准备工作,眼前有一张大屏幕。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我没放录像,你们看见什么了?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象。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象,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请用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象。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想象。

生: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师:大家读“……不一会儿……”

(生读)

师: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

生:夺帽子。

师:帽子就这么值钱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挽回面子,自尊心。

师:理解得非常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想象。

师:光想象行吗?你说。

生:反复地读课文。

师:非常宝贵的经验,理解课文不仅要想象,还要反复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两个学习方法要总结:第一,概括一段的意思除了抓中心句外,还可把两层的意思合并起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读书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

[评]图像化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就是将读到的或听到的故事在头脑中转化成相关画面。运用图像化策略,学生会依据文本内容,调动各种感官能力,激活有关的背景知识,因此能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这种阅读策略?靳老师先让学生画出动词,读懂猴子逗孩子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有一张大屏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故事图像化;最后小结“读书时一定要想象,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这个环节设计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体验了图像化策略的运用过程,从而对这种策略的运用有了非常实感的认识。

猜你喜欢

词义自然段猴子
秋天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A Monkey in Empty Talk说空话的猴子
美丽的秋天
大少不同
猴子分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