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文字解码的文本重构聚变探索

2020-05-29刘晓慧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解码老舍重构

刘晓慧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而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所阅读的文本内容和样式进行一定的“重构”与“聚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解码,积淀语感,沉淀文化,实现灵活语用。

一、趋向共鸣的重构聚变:于同向性阅读认同中解码

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生成种种条分缕析的丝丝感慨。在这样的同向性文字解码时,教师需要将文本陌生化,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文本的重构、聚变,从而让学生与生动的文字相遇,在充分感悟和体验中深刻解码,习得语用。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草原》是大家公认的优美散文,其原生价值非常丰富,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让读者慨叹一番,玩味一番,从中获得宝贵的语用经验。同样,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这篇课文,享受草原美好的意境,感受草原上人民的热情好客,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身处当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思维的跳跃、直观,指向的多元、实用,呈现的线性、碎片化等。当下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序列思维并深度解码呢?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主张“把各部分整合到一个整体中去认识”,以及本单元“想象”的主题语文要素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

笔者围绕本课练习题,引导学生缘文想象草原上迷人的景色,梳理老舍先生融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从而变单向的线性为多向的探究,化碎片式的信息为有联系的整体,使浅表的、碎片化的感悟深刻、完整起来,继而悟得情景交融这一写法的秘妙。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读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应该到处是草,密密麻麻的。

生:我去过内蒙古大草原。那里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草,一直延伸到很远。站在草中央,感觉很空旷。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知道“茫茫”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吗?

生:是一种空旷、迷蒙的感觉。

生:茫茫的大海,下雾的天气里到处白茫茫的一片,是一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是啊!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那春风吹又生的草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茫茫一片,无边无际。老舍爷爷初次来到草原,在他的眼里,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老舍眼里的草原的模样。

(生默读批注,接着交流)

生:我从“一碧千里、不茫茫、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这些词语中,读到了老舍眼里的草原是无边无际的绿,清晰可感的绿。

生:我从“满心的愉快、惊叹、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回味无限乐趣”里,读到了老舍满心的喜欢。

师:两位同学分别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解读了草原。他们读到的是无边无际,是清晰动人,是惹人喜爱,是令人惊叹。老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带给我们的是一幅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现在,就请你再次走进课文,美美地读出你喜欢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产生的想象。

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迅速解码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接着,笔者再出示于天良发表在《草原》杂志2018年第10期上的《草原》一文片段,让学生对比感受,解码写景抒情的语言表达手法,然后借助《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视频,让学生在多感官的刺激下,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草原的一碧千里、风景如画。

贝费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在其他相同情况下,我们的知识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的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如果储备有关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的广阔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可能产生。”基于学生同向性认知的文字解码,需要我们精心重构文本内容,从而在聚合中产生聚变,实现语用能力的真正提升。

二、引发争鸣的重构聚变:于对抗性思辨促进中解码

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PISA(国际學生评估项目)测试的要点之一——反思与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很多时候,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表达会心生疑虑,产生怀疑。这时候,教师要善于顺着他们的思维,在积极化错抑或渐次认同中,逐步完成对文本文字的解码,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思辨力。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时,很多学生对宗璞前后截然不同的感触——现实中的丁香花让她赏心悦目、文思绵长;而诗文中的丁香却又是解不开的愁怨的意象——最后居然走向了统一深感不解。尤其对作者的观点“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人生平淡无味”难以认同。于是,笔者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了四个探究板块: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读出丁香之美;

第二板块:诵读文后阅读链接中的四组以丁香为主题的古诗词,体会古人眼中的丁香花语;

第三板块:结合丁香的花形、“愁怨”象征意义的来历分析;

第四板块:换结尾比较体悟。(“看着窗前的丁香花,我真替这簇可爱的丁香花鸣不平。”“苏轼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再美的丁香花,也有解不开的结啊!”)

如此,学生在对比中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度解码,梳理出暗藏其中的情感变化主线,感悟到宗璞借助丁香所传递的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正能量。

三、鼓励敢鸣的重构聚变:于妥协性阅读克服中解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盲目跟随作者,迷信课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从而引领他们不断突破现实的归顺和“妥协”,以完成自我主动、积极、深度解码。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很多辅导用书中都将文中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贴上了“勤劳、善良”的标签,有的甚至还借用了海明威说的“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来加以论证。学生对于这类书籍的诠释或者教师如此的阅读引导往往会选择妥协,在消极解码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其实,托尔斯泰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只是想反映沙俄黑暗统治下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歌颂他们并没有因为贫困而失去良知的高尚品质。简单地说,这篇小说就是讴歌广大普通老百姓的。再回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其实编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要让学生解码情节、环境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宜过多地运用外部资料人为地干预学生的判断,而要帮助学生努力克服轻易向文本、向辅导材料妥协的心理,在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文字表达的解码,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认知。

因此,在本课教学时,笔者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梳理出课文的情节脉络,体会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而后再从这心潮起伏的变化中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有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仿照心电图曲线,在上面标注环境、事件,下面对应写上桑娜的心理,比如上方是“寒风呼啸,汹涌澎湃”,下面就是“心惊肉跳,虔诚祈祷”,上方是“探望西蒙,发现已死”,下面就对应“非常同情,预感不妙”……这样,情节、环境与人物一一对应,情节的发展催生人物心理不断变化,一目了然。而后笔者试着让学生去掉那些环境描写,单单留下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这样的对比中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再将桑娜内心独自的话语略去,体会两种表达中情节发展的异同。如此等等,课文的语言得以深度解码,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向深处漫溯中,把握课文语言表达的内核。

语文文本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积累表达方式的实践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对现有文本进行恰切的学习内容重构,在聚合中催生聚变,让学生对或熟悉或陌生、或认同或质疑的文字表达准确解码,与文字亲切相遇,从而切实提高语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解码老舍重构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长城叙事的重构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重构
“对话”小伙伴老舍
文化 解码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文明 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