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0-05-29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程思政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教育对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专业课程要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将通识教育功能和专业课教育功能的充分相融合,发挥思政教育“润雨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财务管理》教育过程,正是对“课程思政”教学思想的落实与执行,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财务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中明确要求要求课程建设要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因此,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还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都强调《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最基础的理论课,其开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具备财务管理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纵观当前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能真正实现其本身的教学目标。

(一)忽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往往把《财务管理》教学重点集中在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上,而忽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学生也将精力集中放在初级会计职称等相关职称考试上。这一培养模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以后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符合“应用型人才”,却不满足新时代对于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因此,仅从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从长元来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陈旧过时

《财务管理》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变化。最新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但仅从教学内容上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过时,已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时代对专业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仅局限与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教学方式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改变。尽管多媒体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在《财务管理》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出现教师为主,学生“填鸭式”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应用型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学习途径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互联网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正冲击着学生的视野,随着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互联网技术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外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础及最核心的环节,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切实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教学改革宗旨,这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是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解决学生道德品质不高、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的基本途径。通过将思想政治内容观融入《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岗位所提出的专业要求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实现对优秀财务管理文化的传承,使其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型财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三、《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一)设计主旨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为研究对象,围绕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全面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财务管理》整体框架上以财务活动即按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安排教学内容,在上述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思政部分,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并适当融入为人处世观、职业价值观、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品德教育。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设计思路

2.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现以《财务管理》中筹资决策章节内容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既能掌握企业企业筹资方式的决策方法,又能帮助学生识别不良贷款方式,远离不良“校园贷”,树立理性消费观。具体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筹资决策单元思政教学设计

四、《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式学习,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方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应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如微课、微博、雨课堂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参与教学互动。依托于前期对于各大主流教学软件的尝试,最终选择课堂派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为实现课程思政改革首要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将课堂教学和手机移动终端串联起来,为课堂内外的互动以及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技术支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将《财务管理》教学大纲、课件资料和相关视频上传到课堂派资料处,学生可提前下载,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派完成签到、提问、互动、等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利用当前流行的发弹幕等形式,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和表现情况,给学生进行评分奖励,有效的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后可通过课堂派完成作业、答疑和测试等相关活动。

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课堂派)将《财务管理》整个教学过程由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也能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如针对一些需要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该平台推送给学生,如大局意识的形成,浙商文化的普及等等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与讨论。

课堂教学为主、现代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的理念,避免了单一平台教育导致的道德情感缺失问题与知识点的遗漏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改造,发挥了优势互补作用,增强了财务管理教学课堂的活力。

五、《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型财务管理人才。因此,在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相融合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在制定《财务管理》考核标准中也要体现对学生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考查,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一套平时成绩(含课程思政)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案。平时成绩(含课程思政)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学习态度主要从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含一次思政作业)进行评价,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主要是进行期中考试检查;期末测试占总评成绩的60%,采用闭卷方式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学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具体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财务管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六、结论

《财务管理》课程以其本身的价值内涵,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推进《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将《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在于思政素养的培养。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案例分享讨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品德教育,比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更能实现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教育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而且能将教书与育人无形的形成紧密的联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于当前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不平衡是两者之间的未完全融合的主要原因,关于《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步摸索时期,未来还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这项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共同配合和努力,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型财务管理人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