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制造企业深度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5-29刘小龙陈小平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广州市深度融合

刘小龙,陈小平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处,广东广州 510640)

在新一轮信息网络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共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在深入推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做出“四个坚持、三个重要支撑、两个率先”重要批示,作为制造大省的广东、省会龙头城市的广州在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深度融合上有必要作出表率、发挥支撑作用。然而,相对于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对标城市,广州市的两化融合在观念认知、政策推进、发展水平以及配套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对广州市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融合程度和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和测评,对广州市主管部门两化融合的政策进行评估,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

1 广州市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1.1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评方法

针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评,金江军[1]从宏观产业视角对中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刘力强等[2]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区域型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模型;杜传忠等[3]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2001—2013 年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进行了具体测度;张辽等[4]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因子分析、协调模型等对中国制造业2006—2015 年两化融合水平进行多角度测度;孙静静等[5]基于TOPSIS 方法对天津的两化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陈杰等[6]提出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成为了国家层面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阎枫等[7]基于隶属度的AHP-FCE 评价法,对煤炭行业2008—2014 年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桂黄宝等[8]基于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了评价。黄智等[9]对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化指数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得分进行了实证研究。

刘小龙等[10]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珠江西岸智造装备的先进性进行了度量和测度。柴雯等[11]等聚焦战略和组织、智能工厂、智能运营、产品和服务四个方面量化分析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现状。邱君降等[12]基于6 万余家工业企业评估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企业工业管理基础能力和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综上,针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或者融合程度、深度的研究,相关学者的测评主要基于两个维度:区域维度和企业维度。基于区域融合程度的方法,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或主成份分析采集宏观经济相关指标权重,并计算区域融合发展情况,但是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宏观经济指标不同,相关区域的融合程度测评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基于企业维度的融合测评,由于涉及到企业填报数据收集的困难,一般都是由政府相关权威机构进行测评,譬如国家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平台,截止到2018 年10 月生成了我国大约115 100 家企业的填报数据。

在地方政府的实践中,赛迪研究院设计了3 大类23 个指标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对2014、2015 年的全国各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相关省份如浙江等基于这一方法对浙江各地市进行了融合程度测度。另外,部分省份如安徽,基于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对各地级市的融合情况进行了测评。上海则融合上述两种方法,其评估体系由融合支撑环境指数(30%权重)与企业融合水平指数(70%权重)两个一级指标构成,但是企业融合水平也涉及到许多的企业调研。广州市2016 年实践了赛迪研究院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方法,发现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一般比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测度的值要高,且区域的水平度量值与企业的真实感知有一定差距。

本文采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利用国家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平台的数据对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问卷和实地调查对广州11 区149 家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瓶颈和政策期盼进行访谈,对广州主管部门和各区主管部门进行函调,对广州市在推动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数据采集和融合测评方法可以为兄弟省市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1.2 广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测度

参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2013),结合文献[6]的建议,对国家联盟平台的企业自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得分和各一级指标权重相关,进而使用下述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企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10]

国家联盟平台上,针对单个企业进行了实际测评,存储了上述一级指标的单个企业数值,企业得分按照上述权重相加可得企业自评得分。因此,将上述辖区内企业的一级指标和企业得分汇总,可得整体区域内的发展水平和一级指标值。但问题是,企业规模不同如何相加,现有文献没有相关研究。

本文对广州市的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截止到2018 年,累计填报了875 份有效企业数据。对上述数据分析其指标均值发现,企业规模与融合水平得分均值有关,规模最大的得分76.6 分,规模最小的得分49.25 分,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融合得分呈线性关系。考虑到参评企业每年都在变化,本文借鉴质量管理QC 中的问题要因诊断分析中的权重计算方法,提出采用累计企业规模分布的年度动态相对加权方法。即权重公式为:

式(1)中,n 为专家个数,本文表示规模种数;m 为专家最高评分,本文表示规模数量与规模种类的比值;R1 为专家评分,本文表示企业规模下的计数值,据此可得权重设置如表2 所示。

表2 企业不同规模的重要度

表2 中,企业规模共5 种,300 人以下的规模计数521,是规模种数的101 倍多,取m=105,企业规模n=5;各个企业出现的次数为计数值,设定为R1。基于表2,本文认为10 000 人以上的企业较少,得分较高,重要度大;300 人以下的企业数量较多,得分较低,故而重要度小。考虑到上述权重之和并不为1,需要对重要度进行修正,修正后得到不同企业规模的权值为0.049,0.181,0.229,0.271,0.270。

基于上述权重,对广州市不同规模参评企业的一级指标和企业自评得分进行计算,可得表3 和表4 的评估得分数据。

表3 融合程度一级指标的评估得分 单位:分

表4 不同规模企业的自评均值

按照本文权重方法计算广州市两化融合的总体发展水平为67.05 分,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如表5 所示,基于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城市的纵横向比较,进而为具体区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企业深度融合情况的数据支撑。

表5 企业融合一级指标评估得分

1.3 广州市制造企业深度融合趋势

对广州企业自评估连续填报了3 年以上的企业进行追踪,发现截至2018 年10 月共有33 家企业符合要求,这些企业的自评均值为65.46 分。对上述33 家企业依照年份按照规模权重相加,得表6。

表6 各规模企业融合程度均值

表6(续)

由表6 可知,从不同年份的加权均值来看,近3 年的总体加权均值和在持续上升。2016 年随着规模增加,历史年度的均值增加;但2017 年和2018 年,这一趋势在5 000 ~10 000 规模上受到制约,表明这一规模的信息化投入降低较为明显。

另外,本文对工业4.0 发展阶段的33 家企业进行三年的数据跟踪,发现处于单项覆盖的企业比例从57%下降到30%,处于集成提升的企业比例从32%上升到53%,处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由8%上升到15%。由此可见,广州市政府企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驱动政策成效相对显著,具体数据见表7。

表7 广州市被跟踪企业数据变化

对各区参评企业进行计算,发现天河区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最高,白云区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最低,其得分相差26.71 分;荔湾区的自评得分均值增长较快,天河区的自评得分增长较为平缓。对上述数据按照年度进行排列,见下表8 所示。

表8 广州市各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情况 单位:分

表8(续)

1.4 广州市两化融合驱动的政策成效

近五年来,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融合,广州市和广州各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出台响应政策,据网上检索可查到的各级政策共21 项,按照政策频次统计,发现政策内容涵盖较多的是先进制造业(5 项),两化融合(3 项),信息化(3 项),中国制造2025(2 项)等。本文通过贯标评定这一指标来衡量政策驱动两化融合效果的测量。

国家层面,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发展水平都在逐年上升,通过评定的企业逐年增长率为99%、133.4%、27.34%。广东省截至2018 年9 月,两化融合通过评定的企业,并且尚在有效期以内的企业总数为456 家,同期全国通过评定的企业总数为2 710 家,广东占比为16.83%,成效较为显著,在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建。广州市通过评定的企业总数为70 家有效,占比广东省为15%,仅次于深圳市的142 家,占比为31%,见表9 所示。

表9 广深企业贯标评定通过数据 单位:家

研究发现,贯标补贴是影响企业贯标评定的直接要素,广州市自2016 年起取消了贯标补贴,本文对广州近三年的贯标评定企业数据进行比较。2016年,广州市通过贯标评定的企业总数为11 家,全省占比13%,相对排名为并列第三;2018 年,广州市通过贯标评定的企业增长到36 家,占比16%,全省的相对排名为第二。同期,深圳采取贯标补贴政策,深圳与广州通过贯标评定的企业数量差距,由2016年的2%上升到2018 年的21%。另外,从企业参与深度融合的意愿分析,发现2018 年广州市的自评企业总数仅为61 家企业,企业自主进行两化融合管理水平提升意愿较低,远小于2017 年的459 家企业。在这61 家企业中,还有约41%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的工业2.0 水平,企业自主深度融合的意愿明显降低。

2 广州市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广州市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问题,本文对广州市11 区的制造行业、制造服务业、智造机器人等相关企业进行问卷和实地调研,共获得149家样本企业,并通过调研数据来分析广州推进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瓶颈所在。

2.1 广州市产业深度融合的问卷分析

广州市11 区149 家样本被调研企业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其中黄埔区接受调研的企业最多共36 家,荔湾区、从化区、越秀区接受调研的企业分别是3、4 和6 家,相对较小,其他都有10 家左右。这一数据也反映了黄埔区的两化融合政策推进力度较大,而荔湾区等推进力度较小的现实。

考虑到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加权)是全国各省市进行数字化对比的关键核心指标,本文对各区域相应指标进行汇总,得表10。

表10 广州市各区制造业深度融合关键指标

由表10 可知,广州各区关键指标数值差异较为明显。就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指标,南沙区和白云区的指标最高、海珠和荔湾区的数值最低;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指标,南沙区和增城区最高,越秀区最低;就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指标,从化区和增城区最高,越秀区和天河区最低。

而同期全国其他省市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三大指标最高值分别为51.9%,84.7%,52%;广州市汇总后为39.98%、81.9%、43.85%,广州市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任务任重而道远。

2.2 广州市各区的驱动政策制约

针对广州市各区行业主管部门的函调中,针对部分主管部门对各自区域的两化融合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其核心要素可得表11。

表11 广州市各区主管部门两化融合问题归类

由上表可知,广州市不同区域企业的普适性问题是加强宣贯,提高企业和政府认识,从化、番禺、花都、海珠、白云和黄埔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其次针对缺乏资金扶持问题,从化、花都、海珠、黄埔和开发区都谈及了该项问题,最后针对融合人才问题,番禺、花都、黄埔和开发区都涉及该项问题。因此,广州市两化融合的问题排序为政策宣贯、资金扶持、融合人才、配套产业和试点成效。

2.3 广州市产业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

对广州市11 区32 家企业进行深入现场调研,并对企业的两化融合痛点和政策期盼进行了总结,主要问题包括:

(1)宣贯力度不够、政策迭代过快。调研显示,国家公布了针对两化融合贯标评定的补贴政策,很多企业获得相关信息后在两化融合平台上进行了相应的测评工作。但受制于广州市的贯标评定政策迭代过快,来不及获得示范和补助,相关政策停止,导致企业缺乏相应的深度融合动力。另外,许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对两化深度融合不了解,像广州数控、广州中设机器人等企业,对制造业深度融合根本不了解,说明广州市企业两化融合的宣贯工作不彻底、不深入、不细致。

(2)企业深度融合的再认证意识不强。在广州全面取消融合示范试点的补贴政策后,针对已经通过贯标评定的企业,企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差异不大,导致企业在两化融合评定资质过期后,再认证意识较低,截至2018 年10 月,处于过期状态的企业为5 家,见下表12 所示。

表12 广州认定过期和暂停企业名单

由于两化融合认定的政策落实细则可指导性不强,企业两化前中后追踪体系未搭建,导致企业通过贯标与未通过贯标的社会地位及待遇差异不明显,企业对于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比如增城区的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访谈中谈到了希望持续性补助资金、政策稳定性、扶持上下游融合,在企业的前期进行扶持等意愿,并对后续两化融合的持续认定表示了疑虑。也有企业在访谈中提到,能否将企业的相关项目补助通过设置门槛的方式进行,对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的企业优先或者加分等等。

(3)企业对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认识不足。调研显示,典型行业如机器人部分企业,对两化融合缺乏认识,对贯标示范、智造转型、工业互联网认识较为肤浅。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头脑中既无概念、也无感性认识,企业没有信息化规划和投资计划,企业根据当前的业务重点,决定资金的投入方向,而不去考虑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构建。

部分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像广汽等重点行业骨干巨头已经朝着工业4.0 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并带头推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生态系统的快速培育与发展壮大。但也有相当多的制造企业倾向于采取观望和保守态度,以期在投资行动之前获得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也有企业认为其所在行业尚未开始数字化转型,不妨等待领先者出现后再来做个快速跟进者,既享受市场份额又可降低风险。对于一些工厂来说,他们可能会说用扫码设备还不如用个牵引车,一样能解决问题,投入还能少一点。

(4)产业链融合协同能力较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融合推广除了需要核心制造企业外,还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配合。调研显示,供应链制造企业多数处于工业1.0、工业2.0 阶段,达到工业3.0 的制造企业较小,供应链协同较难,按照行业骨干企业的整体协同推进步伐受阻。调研显示,行业骨干企业的产业链协同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知名企业或国内上下游知名企业,这就对广州制造企业的整体转型起不到应有的推进作用,地方政府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政策与举措的针对性、精准性与持续性不容乐观,最终放缓、延缓了广州本地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产业集聚效应。

(5)两化融合专用人才资源较缺乏。两化融合人才是制造企业深度融合的根本,调研显示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较低,企业即使配备了信息化人才,大多数也是停留在简单操作、维护的水平,员工整体IT 素养不足,许多企业甚至都没有IT 部或者信息部。调研反馈较为缺乏的两化融合专用人才类型包括:一是能够带领企业突破智造转型的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关键部件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二是擅长制造管理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三是能够开展深度融合像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和云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四是制造车间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工匠。

3 广州市制造业加强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针对广州市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考虑到阶段性特征和可操作性因素,结合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明确两大发展方向。一是以大力发展研发支柱产业智造装备为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为家电、电子、轨道交通等行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母机”;二是以智能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为重点政策突破方向,在工业数据采集、核心芯片控制、工业网络互联标准方面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实现核心工业芯片、软件及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支撑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

3.1 出台政策,开展两化融合重大攻关计划

3.1.1 智能装备融合重大关键攻关项目

针对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加强自主创新与发展能力建设,突破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制定智能成套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3D 打印设备等重大智能装备发展蓝图,形成多个重大攻关项目。

3.1.2 工业大数据应用关键攻关项目

加快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投入运营,打造工业互联网体验展示中心。支持互联网企业与智造企业的共享联合,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引导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示范型工业互联网”企业和“示范性智慧云”重大关键项目,以示范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造产业生态系统。

3.1.3 融合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

3.1.4 发展服务型制造融合新业态

发展供应链管理、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出台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在智能装备、汽车、船舶、消费品、IT(信息技术)等领域遴选一批服务型制造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平台,开展网络制造、在线监测诊断、远程运维、融资租赁、工业大数据、智能物流、智慧园区等应用示范,推动一批制造企业开展O2O、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制造、众包众设、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试点,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

3.2 资金扶持,提升不同层次企业融合水平

3.2.1 鼓励面向全产业链的融合改造

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融合水平提升,引导产业链企业主动实施智造转型和深度融合。政府资金投入解决全产业链智造转型的能力和资金问题,专项包括:以技改、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物联网的普及及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深化应用等。以专项、示范工程等形式鼓励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智能物流、智能楼宇等智能工厂的改造工程。

3.2.2 推动以技改为基础的深度融合

加大推进以工业技改、融合示范为基础的差异化政策举措。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条件好的重点地区、行业,选择骨干企业,围绕离散型智造、流程型智造、网络协同制造、大批量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众包众创等方面,开展融合新模式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3.3 多措并举,加强两化融合服务体系供给

3.3.1 加强两化融合平台宣贯功能

基于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联盟),深化宣贯工作,通过政策牵引先让企业贯标,在贯标过程中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贯标对企业的帮助,推动各辖区内企业对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发展的认识、普及、引导、推进等问题。

3.3.2 打造两化融合平台服务功能

针对产业链融合信息衔接问题,推动广州两化融合平台的服务功能,促进机器人、智造企业、系统集成商与最终端产品用户的产业上下游企业互联互通,推动软硬件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吸引金融机构助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猜你喜欢

广州市深度融合
麓湖春天观景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