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元素在城市口袋公园设计中的表达
——以巢湖市伴园为例

2020-05-29闫小满赵弼皇周逢旭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巢湖口袋景观

闫小满,赵弼皇,周逢旭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一 口袋公园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越来越大,适宜人们游憩的短距离开放绿地显得格外缺乏,口袋公园的出现弥补了城市绿色的不足,给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环境、市民生活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1]。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是指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一般以点状或斑块的形状散落在城市的一些角落与空隙里,为周边居民服务[2]。

口袋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具备公园应有的一切要素。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来看,口袋公园属于“点”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网络结构中的一个功能“节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与道路、建筑以及人的活动等相呼应,共同塑造有魅力的城市环境空间[3]。口袋公圆具备生物廊道功能,是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具有生态、社会、景观功能,还可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同时,口袋公园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位的展示窗口,将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化作一个个符号元素融入公园中,形成其特有的文化符号。

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1967年建成的美国佩雷公园,因其面积小巧、布局灵活、投资较少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口袋公园建设的热潮。美国各个城市纷纷效仿,建设了大量口袋公园,如纽约的绿亩公园、高线公园、格林埃克公园、贝克公园、康诺特塔街边公园、麦格劳·希尔公园及波士顿邮政广场等[4]。英国也提出了“乡村在门外”的概念,大量修建口袋公园,强调自然景观与社区的融合,这与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相符合。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形成了一种规模小、服务半径小的小公园体系,受到本地民众的青睐[5]。

我国口袋公园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北京多个城区、福建泉州、上海中心城区及闵行区、杭州环城西路等地,一批口袋公园涌现出来。2016年北京仅朝阳区就建成10处口袋公园,主要借鉴美国口袋公园理念,将街头闲散之地利用起来,改造成一个个免费开放的小型公园,力争让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上海、杭州的口袋公园也在大力建设中,上海闵行区还构建了“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3级公园体系,杭州环城西路见缝插针地建设了7处口袋公园。

整体而言,口袋公园的建设容易流于千城一面的格局,容易带来功能和视觉上的单调与匮乏,影响游人和市民的趣味与审美,但若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口袋公园的具体景观中,不但地方文化可以行走焕新,口袋公园亦可以厚重生趣,文化和园林有机同生共振,则口袋公园的文化意义、教育意义、审美价值与旅游休闲价值等自是不同一般[6]。如杭州吴山文化公园,植入“六一”文化元素,即一个文化标志、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长廊、一条文化小道、一处道德墙或善行榜、一批主题公益广告,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于口袋公园,彰显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另外如郑州书院街的书院游园,将书简、绢布、古灯、牌坊、木台等历史文化元素应用到公园设计中,符合本地文化特色。

二 巢湖口袋公园建设现状

巢湖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三古之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伴而生,传承和发展着优秀的文化基因。20万年前,银山智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巢氏筑巢而居,成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巢湖“奠淮右,阻江南”,巢安江淮立乾坤;巢湖人民“上善若水”,尚文崇儒,诗礼传家,名人辈出,家风家训泽及后人。总之,璀璨夺目的巢湖文明熠熠生辉,正引领巢湖人民开启新时代的征程。近年来,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精品城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美化街区环境,巢湖市综合考虑本地绿地系统、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因素,建成一大批口袋公园,将点状绿地串联成公共绿地系统,消极、碎片空间变身城市花园,“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

巢湖市口袋公园的设计秉持“巢湖特色”,在方案设计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在规模上,不盲目追求气派,而是结合场地现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功能上,考虑到市民的游憩活动和使用需求,一些特定公园还专门为市民开辟了文化活动场地,可以在特定节日开展一些巢湖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在设施和构筑物上,采用了本土材料;在植物的配置上,选用了适宜的乡土树种。而在地方文化融入与创新方面,则充分展示了巢湖的特色文化,打造了城市名片。设计师们将巢湖本土文化如“和县猿人”“银屏智人”“巢湖四上将”“凌家滩文化遗址”“一湖九山”等提炼为一个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口袋公园中,让每个口袋公园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个性鲜明而又整体统一。其中地方文化元素表达最具代表性的是伴园的设计。

三 伴园设计的总体布局和功能结构

伴园位于巢湖市半汤路与太湖山路交口东西两侧,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设施完善;其分为东伴园和西伴园,面积约46000m3。伴园的命名源自“坐落于巢湖的温泉胜地半汤”,结合巢湖山水城市的主题,将设计元素“文字、祥云、伴园、岛屿”融入其中。伴园为中式古典园林风格,模仿江南的造园手法,粉墙黛瓦加上蜿蜒的曲路、曲桥、曲廊、潺潺小溪,将中式园林的造园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营造了“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之意境,同时大量融入巢湖地方文化元素,使得人们在休闲和赏景之余,还可以了解到巢湖地方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伴园结合场地要求,坚持可持续设计的原则,以展现巢湖历史文化为设计理念,将伴园定位为既是传播、弘扬巢湖本地文化的窗口,又是满足周边居民、中小学及高校学生游憩以及外地游客观赏体验的开放性口袋公园;既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又有助于人们了解巢湖地方文化;致力于将伴园打造成巢湖的文化名片,并为市民建造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健身运动、集会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公园。

伴园分为东西两园,东伴园重点设计4个景点:伴明院、伴春晓、伴实轩、伴雪亭,西伴园重点设计6个景点:伴月亭(伴园石刻)、伴竹林、伴山亭、伴花廊、伴影轩、伴菊园,共同组成“伴园十景”(如图1所示)。

东伴园又有南北两个空间,南园主建筑,北园主植物;南园舒朗开放,北园紧凑曲折;一溪流贯穿南北,诸景沿溪流散落。园中有四个功能区(如图2所示):入口广场展示区、休闲文化活动区、四季景观园区、健身区。入口广场景观区包括入口迎宾区和庭院景观区,入口迎宾区采用四季花镜的形式来营造视线的焦点。穿过南大门的圆门洞即进入庭院景观区——昭明院,内设昭明厅和昭明轩。相传晋昭明太子曾在巢湖汤池温泉中治病,后痊愈,对温泉大加赞赏,为展示汤池温泉文化,故以其名来命名此处。休闲文化活动区主要通过景墙和文化长廊来体现,也是休憩和静赏院落风景的绝佳处。四季景观区主要是根据植物的四季变化来布局,分为春夏秋冬园区。北园是独立的健身活动区,采用塑胶材料铺装,为附近居民健身运动的场所。

西伴园有9个功能区(如图2所示):街头景观区、草坪休憩区、南入口集散区、广场活动区、幸福驿站休息区、长廊文化区、竹景园区、花卉种植区、缓冲隔离区。街头景观区以花境、仿古重檐凉亭、假山石、罗汉松叠石组合为入口景观,太湖石上刻“伴园”二字,成为全园点题之笔。古亭匾额上镌刻“伴月”二字突出意境,体现仿古园林特色。穿过入口景观便是一片开敞的大草坪,为孩子们提供了玩耍的空间。

另外在公园南侧中央处开辟入口集散广场,设置引导性景墙,便于组织人流集散,并打开南侧视线通廊。北侧依托现有活动广场,与正在改造的北侧道路进行衔接,并拓展为新的广场活动区。在公园南侧设置幸福驿站,采用室内与长廊结合的设计手法,从东北入口至东南入口建设文化长廊,作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在长廊东侧种植竹林,结合假山石营造竹径景观。在公园中央整理地形,开辟花卉种植区,按时节栽培牡丹、月季、宿根花卉、地被花卉等植物,密植多种树木,对公园游赏区进行防护隔离。

四 伴园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的表达

基于历史及自然环境为巢湖市带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提炼出巢湖七大主题:“三古之地”“文物古迹”“诗词楹联”“巢湖故事”“古巢十景”“家风家训”“非遗民俗”(如图3所示)。按照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七大主题文化被合理地布局到东西伴园,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看似零散,却散而有序,主次分明地分布在游览路线上。其中“三古之地”“文物古迹”“诗词楹联”“巢湖故事”位于西伴园,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溯源,而“古巢十景”“家风家训”“非遗民俗”位于东伴园,主题思想是传承。东西伴园融为一体,文化氤氲缭绕。

(一)三古之地

指的是古人类的起源之地、古文明的发祥之地、古战场的必争之地。采用22m的大型石雕浮雕景墙来表现(如图3所示),主要包含古人类银山智人的生活场景、古文明人类始祖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场景,以及古战场宋金之战柘皋大捷场景,同时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巢湖特色景观,如银屏牡丹、紫薇洞、半汤温泉、中庙、峔山岛等。

(二)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主要有西汉鎏金铜朱雀、峔山岛文峰塔、李鸿章当铺、普仁医院旧址、巢湖李家大院、唐咀水下遗址、放王岗汉墓,通过文化长廊里的卷轴来展现,让游人在驻足长廊时,阅读与感受巢湖特有的文化遗产。

(三)诗词楹联

伴园共有两轩两廊两亭:晤语轩、流润轩、溯洄廊、叠绮廊、巢泮亭、巢祖亭,楹联共计16对。根据巢湖文化元素进行命名,比如叠绮廊的命名出自清孙朗《巢湖作》:“明湖荡微波,光浮叠绮縠。月是此中生,还疑此中没。”

(四)巢湖故事

巢湖经典的传说和故事很多,有浮丘钓台、抱书桥、白牡丹、陷巢州等传说,有孔子在南巢、柘皋之战,禹娶涂山氏女,亚父出居巢等故事。为将这些文化与物质环境相结合,特在公园里面开辟一条小道,在路两侧布置一些扇形石刻小品来展示这些传说和故事。

(五)古巢十景

焦湖秋月、牛山远眺、屋内行舟、洗耳方池、金庭曲水、王乔古洞、半汤温泉、岱山由晴云、芙蓉翠霭、浮丘钓台构成古巢十景,以砖雕的形式刻录在东伴园的景墙上,让人们寻觅与回味。

(六)家风家训

将巢湖“四个中国好人”“四个将军”和其他乡贤人物的家风故事、家训箴言刻在木质雕塑上,顶部用铜扣装饰,类似古代的辅首,悬挂在长廊的白色墙壁上,并与墙上漏窗形成虚实对比,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七)非遗民俗

用文化墙来展示巢湖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人和孩子展示巢湖的纸鸢加工技艺、树雕画、一品玉带糕的制作工艺、巢湖民歌文化等,使其了解巢湖独特的地方文化。

(八)植物配置

植物元素作为造园四大要素之一,在体量上、分布上都是最广的,虽与巢湖文化关系不大,但其配置效果会直接影响游客驻留体验的时间,因为它们关系到每位游客的视觉心理感受。园中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构成合理的空间层次,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以香樟、广玉兰、银杏、栾树、朴树等作为基调树种,配以花灌木(樱花、垂丝海棠、紫玉兰、紫薇、石榴、栀子花、红枫、桂花、腊梅、梅花等)树种景观,使游客充分领略四季的变化与美丽。在花卉种植区种植四季花卉,并加入花镜设计元素,为公园的整体环境增添色彩与活力。另在竹景园区种植了孝顺竹、箬竹、慈竹等乡土竹类。

结语

伴园在设计上把巢湖当地的非遗民俗、文物古迹、名人故事、文化艺术等融入其中,将园林景观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介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是较为成功的。这种成功对于地方文化元素在城市口袋公园设计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其可借鉴的经验为:(1)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分类、整合,并与园林景观有机结合。如以雕塑作为宏大叙述表达,再现银山智人生活场景、有巢氏构木为巢、宋金柘皋之战等传说或史实;通过文化长廊的卷轴来展现西汉鎏金铜朱雀、峔山岛文峰塔、李鸿章当铺、普仁医院旧址、巢湖李家大院、唐咀水下遗址、放王岗汉墓等文化古迹。(2)围绕诗词、文章、楹联等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主题,增加文化意蕴。叠绮廊的诗词或为历朝历代巢人佳作,或为时贤吟唱巢湖之作,其命名则直接出自清人孙朗《巢湖作》中的诗句:“明湖荡微波,光浮叠绮縠”。对于伴园来说,其设计带给人的感觉是:陈辞出新意、移步换景、时光穿越、斯文铺面,等。(3)注意实现文化与场地的契合,如以带状空间展示巢湖文化古迹、以轩廊亭建筑展示巢湖传统文化。(4)注意从总体结构和局部空间来营造文化空间,依托景观载体构建系统化的文化空间;注重人与文化景观的双向互动,实现地方文化元素的全面渗透。巢湖伴园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味,更能树立一种独特的城市形象。

猜你喜欢

巢湖口袋景观
景观别墅
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分析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浪漫口袋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会喝酒的大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