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云县清代四合院的建筑特色与装饰风格

2020-05-29冯汉卿

文物季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四合院旧址民居

□ 冯汉卿

山西大同,作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错带之一,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融合的文化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民居也不例外。与山西南部地区的堡寨聚落建筑文化相比,大同则以合院式的民居建筑为主。而且,探讨大同民居的地方特色也是认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它承载着大同的文化形态。因此,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大同地区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报告以及实地考察,本文以左云县现存清代民居为例,从该县所存清代民居的现状、建筑特色、装饰风格等方面入手,得出相关结论,为研究保护大同传统建筑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更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使得有识之士关注并继续研究大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左云县的环境特性和历史沿革

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形态大都是在独特的环境特性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推动下慢慢形成的,所以了解一个地方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传统的民居形态。

左云县位于山西最北部,地处塞北高原,境内地势复杂,起伏较大,是山西省平均海拔较高的地区之一。西北部的五路山最高,海拔2013.4米;最低处海拔为1020米,位于十里河流域,在左云县与大同市平城区交界处。全境四面多山,中部为丘陵,平原少,山地和丘陵多。从整体来看,全县为西北、东南高,中间和西南低的地貌特征。气候方面,左云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较热多雨,秋季潮湿温热,冬季寒冷少雪。据历年气象记载,年平均气温6.1℃,极端低温为-29.5℃,极端高温为34.5℃,无霜期仅为125天。封冻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左云县历史悠久,根据国内史学方面的权威人士对县境内出土石器的考证,远在十万年前,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清光绪年间成书的《左云县志》记载,这块土地最早的建置开始于战国,属武州塞。汉朝时置武州县,属雁门郡。三国时属新兴郡,西晋时废。北魏时置武周县,属代郡,隋时废。唐为云中县地,辽置德州,金时复称云中县,元属大同县地。明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镇朔卫,于永乐二年(1404年)废卫城,永乐七年(1409年)将大同左卫移治原镇朔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将云川卫迁至原镇朔卫,与大同左卫同治,改称左云川卫。清顺治七年(1650)改称左云卫。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二、左云县清代民居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大同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左云县现存清代民居有19处,为方便研究,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及实地考察,将左云县现存的清代民居整理如下。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左云县大部分清代民居集中在云兴镇,共16处,其余3处分布在水窑乡、马道头乡和三屯乡。大部分保存下来的清代民居位于云兴镇是由于云兴镇是左云县以前的城关乡,是县城的中心。它集中了县城大部分人口,是左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清代一直延续到如今。云兴镇现如今的范围和古时相比没有较大的差异,都将古城墙内的部分包含其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具有传统风貌的民居也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变成了如今的临街铺面,保留了下来。

三、左云县清代民居的建筑特色

由表1可知,左云县现存的清代民居除两处仅余窑洞外,其他17处所采取的布局形式皆为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若整个院落呈“口”字即为一进院,呈“日”字为二进院,呈“目”字为三进院。左云的四合院与我国其它北方地区相比在形制上大同小异。在这17处四合院中,三进四合院2处,主院带跨院1处,二进四合院6处,一进四合院8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8处一进四合院中,有不少是位于街边的商户,如厚德泉旧址(图一)、德茂功旧址、南门街当铺旧址、太平街74号民居、鼓楼街82号民居。彭糖坊旧址虽为二进四合院,但其中也包含制糖作坊,为店、坊、宅三位一体的院落(图二至图四)。这6处民居采用的这种融商业和居住于一体的形式,即前店后宅式的院落,可以说是左云县清代民居的建筑特色。这种建筑特色在我国城市的出现和演化中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由于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早先那种封闭的里坊形制的集中规划格局慢慢变得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需求。于是乎,以住宅和店铺混合的街道形式逐渐替代了旧有的里坊制。在北宋时的东京开封出现了沿大街两侧开设铺面经营,其后为商铺主人住宅的院落。这一景象在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多有体现。

表1 左云县现存清代民居概况

续表1

图一 左云县云兴镇南门村厚德泉迎街旧址全景

图二 左云县云兴镇东街彭糖坊旧址正房

图三 左云县云兴镇东街彭糖坊旧址作坊

图四 左云县云兴镇东街彭糖坊旧址古井

同时,与晋中的院落相比,这些民居不但在规模上要小很多,奢华程度上也远有不及。众所周知,不管是经营地域的广阔还是所拥有的财富,晋商在清代都位列商帮之首,但其构成来源则主要以晋中平遥、灵石、太谷、榆次的商人为主。因此,他们所盖的院落无论是乔家大院亦或是王家大院都与他们一代儒商的身份相符。在清代,左云作为一个由卫改县的新兴城市,本身就是人贫地瘠,同时驻军的撤走也削弱了当地的消费能力,导致在左云没有出现呈一定规模的商人集团。即便有少量商人,也多经营小本生意,并无豪商巨贾。这在清代所修的《大同府志》和《左云县志》中有相应的记载,如“本城市廛及往来运贩归化绥远各城者,皆逐微末自给,非能拥厚貲居奇擅利者也”以及“土著之民合伙贸易于邑城者,甚少,大半皆往归化城开设生理或寻人之铺”。因此,这就是现存左云县清代民居,最大不过三进院,小则一进院的原因。

四、左云县清代民居的装饰艺术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文化就一直追求崇尚自然的装饰风格,反对繁复的建筑装饰,认为过多的建筑装饰是奢华的体现,应予避免。再加上左云县这些清代民居并非豪商巨贾的居所,所以它们只有简单的装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从目前获得的资料来看,左云县清代民居的建筑装饰主要为砖雕,其次为木艺。

图五 左云县云兴镇南门街当铺旧址脊花

图六 左云县云兴镇南门街德茂功旧址脊花

图七 左云县云兴镇西街8号民宅格扇门上的镂雕

左云县清代民居的砖雕艺术,主要集中在屋脊上。屋脊是民居中相对斜坡或“人”字型屋面两相交汇的顶端,是该建筑的分水线。它的作用有很多,既有物理上稳定结构、防止雨水渗漏的功能,又有协调建筑体量、增强美观的作用。为了避免较长屋脊线造成的单调感,由砖瓦封口而成的屋脊也就成了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由于每家经济情况各有不同,左云县的清代民居中屋脊装饰的简繁程度也有不同。但由于整体上经济实力一般,所以左云县的清代民居没有兽吻类的装饰,而是主要集中在脊花上。它是脊砖上的装饰物,在我国一般以花卉、葡萄、云纹为主,在左云则以花卉为主,保存完好的脊花以南门街当铺旧址和德茂功旧址为代表(图五、图六)。

左云县清代民居的木艺,主要集中在房屋内部的门窗构件。屋内的门也被称作格扇门,格扇有全开扇亦或是中间开两扇两个类型。门大都高约3米,扇宽则根据房屋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别,大致在40到90厘米之间。格扇由边梃、抹头、格心、裙板、绦环板构成。两根直立的边梃之间,横向放置四到六根抹头,这样就构成了格扇的框架。大部分的格扇用四根抹头将框架分为三个部分:上面部分占格扇全长大致为一半,并在其中镶入格心;中间部分较窄,嵌入绕环板内;下面部分较大,嵌入裙板内。格心为格扇的采光部分,由棂子构成各种各样图案或是采用镂雕进行装饰。裙板是镶嵌在边梃和抹头之间的木隔板,表面以木雕或绘画进行装饰。在左云县清代民居中,格心的装饰以镂雕为主,裙板的装饰以绘画为主,也有镂雕。保存完好格扇门的院落以西街8号民宅(图七)和葛家坡7号民宅为代表。

五、结 语

左云县清代民居的成型与左云县在清代的历史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左云在清以前的主要职能是防御蒙古部族的入侵,随着清王朝的建立,蒙古成为清朝的一部分,边境线北移,与游牧民族和对俄贸易的重心也随之移往归绥,甚至是外蒙与俄罗斯之间的恰克图。大同不再是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九边重镇,左云也由卫改县,成为了一个内陆县城。而且,随着驻军的裁撤,左云也失去了当地主要的消费群体,经济活力萎靡不振。同时该地气候寒冷、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得不到好的发展,再加上清代左云县的居民恋土怀乡之情甚浓,没有形成大的行商团体,以至于留存至今的清代民居以小为主,与晋中清代民居相比有很大差异,即便是与大同地区其他县如大同县的清代民居相比也是截然不同。总而言之,左云县的清代民居受历史变迁和环境的影响,在其各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值得大家予以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四合院旧址民居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油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