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区域地理主线式教学策略研究
2020-05-28柯春婷黄湖南
柯春婷 黄湖南
摘 要 初、高中地理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共同要求在于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等。世界区域地理在省考中占比 30%,且世界区域地理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笔者不断尝试将主线式教学方法,应用到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学当中,并注 重分析区域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探究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及生活的影响,注重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教学效果 显著。
关 键 词 区域;自然环境要素 ;主线式教学
地理事物的地域性特征是地球表面最突出的特 征之一。有学者认为:地理学是地区差异的研究。该 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却指出了区域地理研究在地理 学中极为重要的事实。笔者从事初中教学十余年,积 极探索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厘清线索,不拘 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最终笔者认为以下所示(见图 1)的教学流程为基本的主线,用该主线式教学方法引 领课堂,基本适用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同时注重对自 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在自然地理环境背景 下,探究其对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再次,突出区 域特征,注重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比较。主线式教学方 法,应用于世界区域地理教学和区域地理复习,均能 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突出主干,建立正确的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内总体特征与区域间差异的探究与把握,是 学习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 点。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区域特征的整体基 调。地理位置对区域地理特征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气 候。例如,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南部濒临印度洋,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其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 上最广泛、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地处低纬度 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形成面 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处中纬 度大陆西岸的欧洲西部,盛行西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非洲特殊的热带大陆的 纬度位置,热带气候分布面积广等。
区域地理教学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 区域空间概念,为归纳总结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打下良好的基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 关于世界区域地理模块,将空间认知作为重中之重。 如日本的“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岛国”二字点出日本 的海陆位置的总特征是四面环海,另外“多火山地震” 点出了日本位置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征—— 位于板块交界处。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考试说 明,明确要求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描述国家 或者地区的地理位置。笔者在日常教學中,一般从教 材的标题着手,抓住区域空间的核心定位,同时结合 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描述的一般方法,与课本教材中 有关地理位置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正 确的区域空间认知观。
二、理清主线,构建框架
在《俄罗斯》的教学中,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其 纬度较高影响其自然环境总特征——“冷”,在“寒冷” 的自然特征影响下,进而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气候、 土壤、河流等特征的形成。受纬度位置影响,俄罗斯 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在寒冷 的气候条件影响下,俄罗斯冻土广布,河流的结冰期 长,影响其亚洲部分的河流航运价值低。“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俄罗斯寒冷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其生产生活 的各方面,“寒冷”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俄罗斯的西伯利 亚铁路主要沿南部修建,其自然原因主要在于,南部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冻土较少,另外人口城市较为集 中。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教学主线清晰,在教学中贯 测落实“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与生产”的教学 流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自然规律,掌握方法,从 而将区域地理的教学落在实处。有关《俄罗斯》的教 学,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构建教学框架如下(见图 2):
三、比较区域差异,突出区域地理自然环境 要素之间的联系
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中,任何一个自然环境要素 特征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例如,自然环境要素中的气候,其气温影响 了河流水文特征中的结冰期,降水多少及雨季长短影 响了河流的水量大小、流量大小、汛期长短等;自然环 境要素中的地势特征除了影响河流的流向外,如亚洲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 海洋;地形还会影响河流的水系特征,刚果河受盆地 地形的影响,形成向心状水系特征等。地形除了影响 河流外,还会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分布。温带海 洋性气候广泛分布于各大洲 ,就其在世界的 分布来 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广,除受中纬度大陆西岸海陆位置的影响外,其 平原面积大,南北多山地,且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使 得西风不受地形阻挡,深入欧洲西部的大部,从而形 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而北美洲西岸的科 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等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 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得北美洲西岸的温带海洋 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型分布。以上有关温带海洋性气 候在欧洲及北美洲分布差异的比较分析,既突出了自 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注重成因分析。在初中 地理教材中,侧重对感性知识的描述或者直接给出结 论,而较少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使得初中生学 习地理,注重记忆,不注重分析、推理和归纳。[1]笔者 在遵循主线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善于引导学生对地 理现象、地理特征成因的分析,从而更好地落实自然 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突出区域特征。
在《俄罗斯》教学案例中,在“寒冷”的自然地理总 特征影响下,俄罗斯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 林,另外冻土广布,寒冷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俄罗斯亚 洲部分的河流结冰期长,航运价值低等,从而突出了 区域自然环境要素间的本质联系。
上述教学案例充分说明,自然环境要素特征的形 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理 清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的本质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区 域地理特征,从而找出区域差异,比较区域差异。同 时,通过比较区域差异,能够更好地突出区域自然环 境要素间的本质联系。
四、适当取舍,整合教学资源 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 进行精确取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过 多,教学节奏需要加快,课堂容量偏多,上课就存在赶 课的行为,学生听的疲劳,又不利于学生掌握,达不到 预期效果;选择偏少,学生学有遗力,达不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选择缺乏时代感或者偏、难、怪的教学资源,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确定教学 内容时,要选择与教学主线索联系紧密,又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注重质的同时,把握量的多少。[2]
初中地理课堂强调完整性,其课堂结构通常以人 地关系为主线,层层设计,环环相扣。[3]新课程背景 下,生搬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授课,不一定 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笔者在世界区域地理 教学中,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 据,遵循“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与生产”的主线 展开教学是对人地关系的深化及拓展,并通过区域差 异比较,注重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并进一步分析成因,从而为区域地理的进一步教学夯 实基础。
参考文献:
[i]张淑媚.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有效策略探究[J].福建教 育,2014(5).
[2]李文辉.理清线索,把握核心,精准取舍——初中区域
地理教学简约化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3).
[3]连莹.个性化教学风格引领初中地理优质课堂[J].福 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