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管理误区与对策

2020-05-28刘显晶陈昌卫张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选科生涯素质

刘显晶 陈昌卫 张鹉

摘 要 新高考在选拔上体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走向,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学校教学管理 者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操作方式和落实程度。目前在新高考推进进程中存在三种误区,即选科 组合数越多越好、生涯规划是伪命题、综合素质评价是鸡肋。因此必须用应对之策,以统一思想,便于实效操作,培养学生 选择性发展。

关 键 词 新高考;教学管理;误区;对策

2018年秋,福建等 8 省市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 革,采用“3+1+2”的新高考模式。这既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了“自助餐”需要,又克服了导致培养选拔人才过 度“跑偏”的现象;为与国际接轨,还特别设置了职业 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 在一些“误区”,必须引起注意。

误区一:学生选科越自主、组合数越全越体 现全面育人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从多元智能理论上看,人有不同的智能组 合,学校所提供的课程组合数越丰富越能满足不同潜 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从人本主义观看也应提供相应课 程供学生选择。

第二,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 典》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75 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 个职业,比1999年版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我国 职业种类异常丰富,学校宜提供丰富的课程组合为学 生将来从事相应职业奠基。

第三,按照“3+1+2”模式选科只有 12 种组合,与 上海比少了8种组合,在育多样人才方面已落后,3到 10年后将制约本省经济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对职业 倾向尚未定型,不能在选科方面限制过多,限制学生 自主发展空间。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改革招生录取机制”项 目中指出,实行选科制是解决“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 的关联度”问题,选什么科纳入高考总分要依据“报考 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因此,认识好国家要求是最好 的对策。

对策一: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 智能理论和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的职业兴趣测 评理论工具是高中生认识职业的开始,提供了学生认 识自我的一种手段,对今后从事什么职业不起决定作用。

学校能开设多少选科组合要考量本身的办学资 源、师资力量作出决定,坚持“组合为主,走班为辅” (组合+微走班)的原则,认真指导好前5%~15%的学 生选科,采取“一选二讲三改四调”策略落實选课,否 则会表面上满足了极少数学生的选科,事实上却因在 有效学习时间内得不到充分发展而实现不了升学 愿望。

对策二:职业种类丰富说明选择维度宽,职业的 专业培养与选考科目关联较多,高中生的选科状况对 他今后从事的职业影响有限,现实中读过博士的人从 事的职业与他所学的博士知识关联低的现象普遍存 在。现在高水平大学多以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对学生 学科基础要求宽,高中选科影响有限。因此,选科时应 该多少个组合尚无定论,一般而言,一个700名学生的 年级依 8-10 个学科组合即可,学生数更少的 6 种组合 即可,这样能既能协调好办学资源与又能满足选科要求。

对策三:上海浙江新高考实验产生了招生需求和 生源不匹配、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设限少的现象。正是 为了应对出现的“博弈思维”才提出了“3+1+2”选科模 式,教育部2018年也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 选科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引导选科方向。国务院在 实施意见》中要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 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

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 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引导高校恰当 解决区域博弈、城乡博弈问题。对国家政策文件的正 确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恰当选科。

误区二:生涯规划是一个伪命题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两个论调: 第一,传统职业在不断消失,新兴职业在不断兴 起,这些新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尚未定型,大学也赶 不上变化,更何况是高中阶段。再有,家长在指导学 生选科和高招志愿填报方面的影响或决定性因素更 大,开展生涯课程实际意义不大,即生涯规划无效论。

第二,生涯课程和提高考试成绩又没有必然联 系,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已很重,增加生涯课程必然增 加负担,浪费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升学。 即生涯规划无用论。

李克强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 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高中学段是基础教育,是为造 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而奠基的,帮助高中生树立正 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是扮演好人生角色的重要基础。

对策一:首先,必须认识到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 教育是国家课程内容之一。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 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 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可 见,职业教育必须从小学就渗透,不是有没有效的问 题,而是必须落实和如何有效落实的问题。其次,认 清高中阶段的主要特征才能认识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是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 期,是个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激发自主 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克服烦 燥、困惑、焦虑和产生厌学情绪核心时期,没有对生涯 的认识就容易导致自我目标的缺失,对自己兴趣爱 好、个性价值认识不清,过高期望自我职业发展,缺乏 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及实现目标的能力。再次,高中 是职业生涯的试探期,缺失将使职业认同感延长。普 京说:“一开始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有着各种愿望, 想当水手和飞行员。我仔细考虑过、研究过、尝试 过。”这说明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舒伯的生涯发展 理论认为,15岁至17岁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试探期, 既要认识各职业的学科背景、职业特点,还要认识职 业的发展前景,会考虑自身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等 作初步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 试。最后,学生选科时为何会受教师长得帅不帅、好 友选了我也跟着选等现象?这就是对自我认识不到 位,这时生涯规划课程就起作用了。

对策二:首先,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升学而不是 增加学业负担。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定位在于:一是 生 涯规划 在 于提高 认 知(认 知 自我 、家庭 、社 会 、知 识),二是生涯规划在于明确愿景、规划发展和管理生 涯,三是生涯规划在于心理励志,调适心态,不断努力 前行。强调的不是职业选择建议而是为职业选择增 添体验并明确职业必备知识。其次,学校要将生涯教 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整合好心理教育、综合实践活 动等课程做好三年课程规划,还要将生涯规划课程落 实成学业规划才能产生效益;第三,学校要为生涯课 程实施添置硬件设施,如实验室、签订职业体验基地 等;第四,还应为学生准备职业生涯体验记录和规划 成长记录(电子的或纸质的),建立生涯档案;第五,要 推行导师制,重视生涯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导师 的培训与管理,又要做好学科渗透生涯教育内容。

误区三:综合素质评价是鸡肋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两个理由: 第一,省管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只管评价结果,实 际的活动记录、创作作品和测试成绩等均由学校把 关。那学校怎么把关呢?家长能帮则帮、教师能同情 则同情,全体形成默契:思想品德良以上,学业水平除 学考成绩外可能无参考价值,体质健康和艺术考试成 绩也均合格以上,大量的研究性学习开题即结题、实 践活动只盖章无实际工作或活动体验等等。因此,综 合素质评价参考价值低。

第二,目前上海、浙江两地尚未将高中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普通招生录取的范畴,只是在高校 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参考依据,说明综 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就在这两个方面。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说明既管 畢业也管升学,从毕业角度看,只要学生不出现严重 问题、学考合格、学分足够即可毕业,从管升学来看, 普通大学招生确实无暇顾及综合素质评价,但对高水 平大学却是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主要途径。

以清华大学的上海“领军计划”为例,要求考生填 写的申请表中有一项“综合信息”,包含“高中期间参 与的社会活动”和“高中期间的获奖纪录”。前者可填 写:高中阶段参与的科学研究、创新实践、文学创作情 况,高中阶段参与的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校校或班人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浙江有50所省属高校参与 2018 年“三位一体”招生,招生计划数比2017年增加 了约1/3,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就试行“高 考成绩x60%+面试成绩x30%+学业水平折算成绩x 10%”三部分构成的招收部分学生模式。因此,取消 高考加分后,综合素质评价反而是关键。针对现实情 况,高中宜有如下对策: 对策一:新高考方案的综合素质评价五个方面的 考察虽有明确的要求,却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应当 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发挥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天赋,做 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策二:学校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课程,设置更 丰富的拓展性、研究型课程,让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有一条“上升通道”如组织学校师资开展STEAM课 程教学,引导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变 化的社会生活;如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做实做强学生研 究性学习。

对策三:学校在完善普通高考和学考的课程教学 外,宜创造条件开设特色实验班,更主动迎接高水平 大学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的挑战。如华东师范大学第 二附属中学设置的基础科学实验班、科技创新实验 班、人文综合实验班和国际课程实验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国发〔2014 )35 号,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 〔 2017)4号,2017-09-25.

[3]教育部. 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科科目要求指引

(试行)[Z].教学厅〔2018)1 号,2018-01-24.

[4]工建华.新高考可贵经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5]熊丙奇.“新高考”改革逻辑:从淡化考生选科博弈做起 南方周末,2017-11-9.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选科生涯素质
我的教书生涯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16 Years in the Mines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奥巴马:总统生涯使我成为更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