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发展训练
2020-05-28江桢桦
江桢桦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家中静心读书,从选定阅读作品、完成整书阅读、拓展思维能力 开展言语实践、回归阅读乐趣等方面进行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
关 键 词 整本书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言语实践
当最美“逆行者”奋战新冠肺炎疫情之时,笔者学 校语文教研组统筹安排,高一、高二备课组依托“超星 校园阅读系统”,组织学生适时开展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立足学生主体,将学生的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作为核心目标,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可以“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 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 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 而整本书阅读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的重要载体。[2]
一、出发:选读合适的名著
以整本书阅读开展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首 要的是指定合适的阅读作品。指定阅读的作品应当 从三方面考虑:作品价值、学生需要与文化传承。
疫情相关资讯铺天盖地:医院门口等待检查的焦 躁长队、未戴口罩被挡在超市外的老夫妇、徘徊在家 与医院之间无处落脚的疑似患者,大理“截胡”重庆口 罩、湖北籍司机在高速上无奈“漂流”,各省白衣天使 奔赴湖北抗疫一线……疫情下的众生相,使学生五味 杂陈,有悲伤、无助、愤怒,更有满满的感动、骄傲、自 豪,“不抛弃,不放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薪火相 传的优秀传统以无比真实的状态叩击着学生的心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正是激发阅读兴趣、开启思维 训练的时机。
本着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意愿的原则,备课 组继续推行“选读”的策略。我们首先选定了阿尔贝· 加缪的《鼠疫》。《鼠疫》这部小说描写的是阿尔及利亚 滨海城市阿赫兰在贝尔纳·里厄大夫等人的领导下, 抗击鼠疫的故事。作为一种可经呼吸道飞沫形成人 际传播的烈性疾病,鼠疫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有许多 相似之处,小说中人们由漠然、恐慌直至奋战、胜利的 历程,可與当下相映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参照比 较中,可以重新思考人生,进而稳定心理、坚定信念、 提升认知。而且,阿尔贝·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鼠 疫》创作时的二战时代背景,都使这部小说具有丰富 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而另一部作品,我们则倾向 于指定科学与文化论著,以便“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 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学习体验概 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 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 [1]
广阔的视野,可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 生具有更高的辨识力、批判力。近日网传武汉医护返 家被拒的消息一度引来热议。据报道,武汉一名隔离 期满的护士晚上回家 ,因未持有健康证明 ,被小区门 卫拒之门外。有网友批评该小区“教条式执法”“打击 抗疫士气”。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持健康证明 入小区是当时武汉的既定“契约”,小区门卫执行了 “同意权力”,没有健康证当然要拒之门外;进一步从 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此事重点并不在于拒绝护士进入 小区,而在于此后管理部门是否及时与护士所在医院 沟通核实情况,以及是否进一步加强社区通知上传下 达的即时性。果然,《中国日报》官微很快辟谣:相关 街道与护士所在医院核实情况后,当晚就对该护士放 行了。个别网友“教条式执法”“打击抗疫士气”的批 评多少失于偏颇了。
因此,我们选定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 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人类史专著,立足考 古学、地理学证据推理环境对人类族群更替产生的重 大影响,环境的差异引发了不同族群在粮食生产、文 字使用、动物驯化、病菌传播、武器发展等方面的差 异,成为族群更替的重要因素。该书既涉及疫情,又 在收集信息、深入论证上比较全面而严密,可资学生 思维训练。
最终,备课组发布了阅读要求:从《鼠疫》《枪炮、 病菌与钢铁》中任选一本完成整本书阅读。选择策略 贯彻了尊重学生的原则,对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坚定 学生阅读信念有着莫大益处。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 是,指定阅读的作品一定要避免同质化,这样,才能确 保选择的效度,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选择 之前,我们就相关参考要素对学生加以引导(见表1), 让学生切实立足个人兴趣和能力,选定适合自己的阅 读的作品。教师应当而且有必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 不擅长、不熟悉的领域,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初程:读完就是胜利
阅读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 而构建的表情达意系统。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文字符 号与书中人物、乃至于作者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就是 思维的过程。换言之,读完整本书,就已在某种程度 上实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新 媒体兴起,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体碎片化 浅阅读、迎合式推送的运营方式,又给学生系统的深 度阅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学生阅读中应当 明确阅读任务。
鉴于互联网碎片化浅阅读的影响,我们对各个层 级的学生都限定了阅读的进度、速度。即将整本书的 阅读任务按天分解,每天应读到哪一部分,每天须花 多少时间完成阅读任务,都作了具体规定(见表2)。 原则上要求通读全文,阅读速度控制在每千字7-8分 钟,依照学生能力差异可适当调整基准速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灵活体验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式。 “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 得”[1],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介绍做笔记的方法和 内容。从方法来说,阅读笔记可以随读随写,也可以 读后再写。原则上采用随读随写的方式,以督促阅读 进度。从内容来说,阅读笔记可以记录内容梗概、列 提纲,可以摘录词句、评点批注,也可以绘制思维导 图、人物肖像画、实时地图、人际关系网,不妨让学生 自由发挥,乃至于信手涂鸦,让学生爱上笔记,摸索以 笔记辅助思考的阅读方式。
不同的笔记内容对应的训练目标不同,要针对学 生的实际给予取舍提示。优等生阅读兴趣较浓厚,阅 读能力较高,可以不做强制要求,让他们在阅读中自 由驰骋,待思考灵光闪现后再加以引导。对中等生, 强调必须限定字数完成“内容梗概”,以帮助他们梳理 作品内容,然后赋予他们选择的方案,帮助他们培养 阅读的乐趣。后进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差, 务必加强督促,可以从内容梗概、摘录词句等较为基 础的内容开始尝试,逐步累积做笔记的经验,慢慢领 略阅读的成就感。
定期组织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享笔 记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坚定阅读信心,逐 步提高笔记的质量。
三、训练:从概念到实证 作为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的引导者,我们当然不 会仅仅满足于读后就放手的潜移默化之境,而是力争 在有针对性的反复阅读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问 题意识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理想的训练方法是 让学生自主提问,独立思考,进而拓展思维的深度和 广度。但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相当部分学生找不 到问题,于是退而选定概念、实证作为训练的突破口。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单位,概念映射到语言中便是词 语。对词语的正确使用(内涵与外延)极大影响了思 维能力。譬如,2009年福建高考的半命题作文“这也 是一种 ”,看似普通,实际上暗含思维能力考点。“也”表示转折或让步,而部分考生未能正确把握 “也”这个词语,写出了诸如“父爱也是一种幸福”“归 隐也是一种淡泊”“破坏生态也是一种残忍”此类背离 逻辑的考场作文。实际上,这种选题从思维的起点上 就已经偏离方向了。再从词语的角度看武汉护士被 拒之门外的例子。从“抗疫”一词来看,其内涵应是防 止疫情传播的工作,外延应当包括医护人员、设岗执 勤的特警、巡警乃至社区工作者等。护士在医院值班是抗疫,门卫阻止未持健康证明的人进入小区也是抗 疫。也就是说,这件事涉及的更多是管理的人文性与 弹性。至少,应当对门卫的做法首先给予理解。
可见,明晰词语的内涵及外延,培养学生对词义 的敏感度,有助于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我们 引导学生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选定最感兴趣的词 语,以之为核心重读作品。
那么,這个词语到底是由教师指定,还是学生自 选呢?整本书阅读中指定的阅读作品,内涵往往比较 丰富,而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又因人而异,教师提出的 有限词语难以全面覆盖学生的个性思考热点。更何 况,教师设定词语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影射了自己的 思考结果,反而可能限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不 妨让学生任意选定感兴趣的词语,这既尊重了学生的 阅读思考主体地位,也兼顾了指定阅读作品的丰富 内涵。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若偏 执地将哈姆雷特解读为“英明神武果决豪放之人”,显 然就背离了思维训练的初衷。所以,学生选定词语、 明晰内涵后,教师应当即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引导学 生践行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亲自搜集材料,并以 之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实证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 以事实说话的思维能力。在实证方法的训练中,要特 别重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将全面、发展、联 系的理念贯彻到搜集材料的再阅读过程中。全面搜 集对立面、中立面的相关材料,注意随着时间推移人 与事产生的变化,留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具体事 件之间的广泛联系,在占有尽可能丰富材料的基础 上,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思维活动。
完成材料搜集工作后,发现材料之间的异同联 系,或辨识分类,或分析比较,推理相关结论,并以占 有的材料为依据加以阐释;进而在实证的基础上,梳 理材料,总结观点,实现批判与发现的能力训练。最 后,将自己的思考形成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成文的要求是必要的。写作是思维能力的具象展现, 写作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成果。
原则上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五个环节(见 表3)。在学生开展实证能力训练之前,不妨简要介绍 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为 辨识、分析、比较、乃至推理的有效工具。在具体实施 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待进步生的落实情况。如果选词 有困难,可以引导相关学生从感兴趣的词句或人物入 手,进而甄选核心词语;学生若仍然感到困难,亦不妨 引导他直接从人物入手,展开实证训练。至于发现材 料异同联系、梳理材料,总结观点等任务,可根据学生 实际能力予以弹性伸缩。
即时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 感,提升阅读思考的兴趣。学生读《鼠疫》,读出了“平 等”“民心”“英雄”“真情”“抗争”,读《枪炮、病菌与钢 铁》,则读出了“更替”“环境”,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形 成文字。而我们运用新媒体的优势,以微信公众号 “梅石语”推送相关成果,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让学生 在交流研讨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四、深化:积极地言语实践
“加强实践性”和“注重时代性”,将整本书阅读的 思维训练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阅 读思考的兴趣,锻炼了真实情境的语言运用能力,更 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 性。[3]依照指定阅读作品的特点,我们为学生设计了 团队任务:
任务一:设立网络纪念馆。为本书设立网络纪念 馆。或撰写前言、纪念对联,或设计展厅(展厅数、展 览内容),或布置网络纪念馆的背景、音乐、纪念堂。 任务二:建立微信群。如果书中人物有微信群,群主、 群员及群名可能是什么?请选定某一事件,设计群员 的对话,或设计某位群员就该事件发的朋友圈以及他 人的相关评论。这项活动的初衷是让学生以团队协 助的方式,感受阅读乐趣,发掘语言运用价值,同时提 升思维的品质。[4]
在学生组队的时候,要设法平衡各团队的综合力 量,要尽量避免同一层次的学生抱团。可以采用“限 选”的策略,引导学生相对平衡地完成自发组队。平 衡团队力量,既能确保团队领导人的素质,保证最后 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又能让不同层次、不同思维特 质的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事实上,完成任务其实并不难,要完成得有理有 据、情理兼备,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但只有达到 后者,才能切实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所以,要让学 生根据选定的任务设定任务清单,将具体工作落实到 个人。在学生后续的推理中,应继续引导学生践行实 证方法,在网络新媒介中重现真实的人物:个性、兴 趣、习惯,而不轻率地将个人情感叠加在人物身上,强 化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有机 统一。
受疫情影响,相关任务都是基于新媒体而设计 的。本意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破疫情带来的 教学阻隔,也可以让学生借机比较跨媒介文本的差 异,在辨识中提升思维品质。
五、回归:享受读书的愉悦 思维是长期习得的综合素养,思维形式、思维方 法、思维类别、思维品质任何一方面的强化都可实现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的综合性也意味着思维发 展与提升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教学中发 现学生思维能力的缺失,应当即时补齐短板,加强训 练。但如果罔顾学生的实际能力,罔顾指定阅读作品 自身语言、文学、文化的价值,偏执地演练思维技能, 以致兴味盎然的阅读最终沦为枯燥乏味的数理演算, 绝对背离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的初衷。从这个角 度说,没有什么比体验阅读的快乐更有价值。因此, 对学生要保有包容心,承认学生能力的差异,接受不 同学生学习成果的差异。从整本书阅读开展直至结 束,只要学生读有所得,论得有理,就大胆鼓励,不吝 赞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与思考中获得成 就感,以及继续阅读的热情与动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生活方式给阅读与思維 训练带来了一定困扰:“潜水”的爱好,碎片化的习性 (能发图绝不发字,能用词绝不用句子),还有间或闪 现的“火星文”和沙雕表情……绝对不要期待学生主 动拨打视频电话,能像上课一样把话齐齐整整地说清 楚了就很不容易了。这一切都是特殊时期开展线上 教学需要适应的。
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成功地创设 了一对多的语境,为践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个性 化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提供了有效条件。当然,当 我们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时,一开始很可能遇到惊 人之“思”,但是,敞开胸怀,针对学生的思维漏洞加以 相关的思维形式、方法等训练,最终的收获必将超乎 预期。
参考文献:
- 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整木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 文学习,2019(6):9-14.
-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 荣维东.重建写作课程的概念、类型与内容体系——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写作内容的解读 [J] 语文教学通讯,2019(16).
- 孙晓雪.高中整木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初探[D]呼和 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刘火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