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 巧设结尾
2020-05-28姜亭亭
姜亭亭
【摘 要】课堂结尾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结尾能够巩固并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文章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剖析了信息技术的课堂结尾中通常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且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举了几种比较巧妙的课堂结尾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结尾;学习效果
我们坚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往往对课堂导入部分费尽心思,以求先声夺人,甚至达到了“导”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然而,与轰轰烈烈的课堂导入相比,我们的课堂结尾却常常显得那样的“索然无味”,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结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结尾,是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是贯穿前后内容的桥梁,它能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所以,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始,还要有“余音袅袅”的结尾。
一、情景再现,剖析反思
常言道“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却常常忽视“收口”的重要性。课前导入精心巧妙,课上讲授精彩纷呈,却在整堂课临近结束时,草草了事,平淡收场。明显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整体效果。
【情景一】
喧宾夺主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件下载的途径、方法,常见的文件类型及文件名的构成等等。刚才老师也讲过了,我们一定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合理利用网络上的这些文件。
【反思】
这样的课堂结尾看似采取了我们常用的方式,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揣摩,似乎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教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
【情景二】
漫不经心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请大家在课后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梳理一下。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成练习,下堂课继续来做。
【反思】
老师采取这样的方式结尾,看似相信学生,对教学效果也自信满满,实则太过随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后回忆的效率高出四倍左右。1高中信息技术课一周不过两节。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回顾总结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会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课后回顾”和“下堂课继续”中大打折扣。
【情景三】
含混不清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Photoshop工具栏中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刚才老师也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品,他们完成得都很好。不过,也存在着一些小瑕疵。我们可以通过对Photoshop的进一步学习来完善这些作品。
【反思】
将作品的展示和点评作为一堂课的结尾,是信息技术老师惯用的方法。但是上述的点评似乎有些含含糊糊。所展示的作品好在哪里,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完善的?根本没有指出来。使得作品点评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地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保持和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
二、善始善终,巧设结尾
前面我已经论述了进行课堂结尾时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那么,怎样的课堂结尾才是好的结尾,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善始善终”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例举几种我认为比较巧妙的课堂结尾方式。
(一)分组活动,理清脉络
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几项操作技能,同时,也鼓励学生挖掘信息“科学”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2因此,加入了部分概念性、原理性较强的知识点。面对这些略显枯燥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常常提不起兴趣,也不善于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因此,一部分信息技术老师,习惯于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结尾由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知识的积极内化,最终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采用分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理论知识的总结中,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我在讲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分组活动的任务:
【例1】
国庆节快到了,你和你的朋友想到北京旅游,你们可能需要了解诸如列车车次、旅行景点、天气状况等信息。请每组选择一个信息需求,填写信息获取情况表。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相互协作,对本堂课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的过程。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该堂课的主要內容进行总结,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
(二)作品互评,以评促学
我们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设置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教学任务,并且将学生作品的展示和点评作为课堂的结尾。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大多数的老师总是象征性地找出几个做得不错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而大部分同学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打击,由此逐渐产生懈怠情绪,以至于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偷偷摸摸地做其他事,浑水摸鱼地胡乱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作品一一进行点评。我认为,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例如我在讲解“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时,设计了如下一张作品互评表,发放给每位同学。要求其对自己同座的作品进行点评,并邀请几位同学针对别人给他们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性点评,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例2】
采用填写评价表的方法进行作品互评,避免了通常情况下教师课堂点评带来的片面性。通过他人的点评,学生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利用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同时,同学们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也使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课堂结尾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延伸拓展,回归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应当在课堂结尾时,鼓励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课堂到生活的拓展延伸。例如,我在讲授“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方式。
【例3】
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节约家庭用电。仔细记录实施了你们的方法以后的家庭用电情况,并且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制作成图表。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哪种方法达到的效果最为显著。
在这堂课的结尾处,我鼓励学生将课上习得的“表格数据图形化”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家庭用电情况的分析中,研究出最佳的节电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变“活”,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励学生动手、用脑,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3,信息技术的课堂结尾是灵活多变的,我们的老师只要勤于思考,一定会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结尾方式。
三、结语
本文阐述的仅仅是笔者在实践中所得的一孔之见。我们只要重视课堂结尾的作用,善于反思,勤于实践,就能够避免“狗尾续貂”现象的产生,“趋利避害”地设计出更多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结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我们的学生留下“锦上添花”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高级研修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韩玉珍.课近尾声,铃声虽响意犹存[J].信息技术教育,2006(9):28~29.
[4]陆叶.信息技术课中收尾环节的巧妙处理[J].新课程(教师),2008(12):30~31.
[5]苏炜.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华章,201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