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5-28张晓敏
摘 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是贵州省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宝,笔者认为,身为贵州的教育工作者,对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义务和责任的。笔者力图让民族文化的传承融入学科教学的课堂中,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打开了思路,提出了可行途径与方法,可供探讨与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信息技术;传承;创新
贵州是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包含汉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畲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而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各民族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淡化,时至今日,我们的学生对本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十分陌生,笔者认为想身为教师,对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义务和责任的,故此,笔者尝试在学科课堂中加入本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使其得以传承与创新。
所谓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信息技术则是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传承,泛指对知识或文化在师生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为传授的意思;承,为继承的意思。而在笔者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学、风俗、节日和传统等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以实现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巧设情境
贵州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节日十分丰富,很多都可以引用作为课堂的情境创设,如“三月三”“月六月”等节日场面或婚庆场面等等,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还参与过这些的节日或风俗活动,即贴近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高一《信息获取》这一章的教学时,正当农历五月左右,月底即为苗族的龙舟节,笔者让部分苗族同学在村子中收集父辈制作龙舟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口述和图片展示的形式,形成了“龙舟制作”的情境创设,并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对“信息需求的确定、来源的确定”进行了实物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合理项目(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多为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需要了解或学习的民族文化知识作为教学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而信息技术知识点成为完成项目(任务)的手段,这样既学会了信息技术,又完成了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
在“文本信息加工”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同学们以“家乡少数民族知识”为主题制作完成电子板报,同学们以自己的民族(或感兴趣的民族)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的板报对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美食、服装、节日等进行了介绍,板报在班级进行了汇报和评选,效果很好。通过板报的制作,同学们丰富了对贵州各少数民族的了解,也很好地掌握了文本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如突出显示、字体、字色、表格分类等等。
(三)故事育德
我们常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实际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学生应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否则我们培养的可能就是高智商的社会罪人。在以往,德育被认为是思政课或班会课的任务,其实不然,每一节课都是德育的阵地,利用好这块阵地,德育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贵州的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很多民间或神话故事,都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很多也是对勤劳、善良、勇敢、坚贞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在课堂中,适当地给学生讲讲故事,也是对少数民族精神风尚的传承。
笔者在课堂中经常会用1~2分钟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或课堂突发事件,讲述一个小故事,并不予点评,让学生体会,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育德育于其中。例如,在每年4月1日,同学们都喜欢过洋节——愚人节,恰巧那日笔者上课不幸被“愚弄”了,就講述了一则布依族关于恶作剧的小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远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唤甲景,常恶作剧,横害乡邻。
乡亲们说,“甲景,你为人不正,我们要把你托上天去。”
“要托便把我托去太阳,不要托到月亮去。”甲景说。
乡邻说,“你如此祸害,我们要惩罚你,将你托到那热的月亮上去。”以后,在晴朗的月夜,能清晰地看见月亮上有一个影子,成一棵大树模样,下边还有一个人扛着那树。
——引自百度
二、 挖掘民族元素,结合现实生活,尝试创新
创新,泛指创立或造新。创,有创造的意思;新,有首先或新事物的意思。而在笔者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利用现有的民族知识和元素,结合现代生活或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从而创造出所需的新事物,以实现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一)民族图案的在图片处理中的应用
贵州少数民族图案非常丰富,不仅在服饰、头饰中出现,还在用具中也广泛使用,如碗、盘等等,甚至在小小的鞋垫中也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这些图案具有秩序的美,像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纹等,同时也是符号化的美,它可能是实物具象的符号化,也可能就是花纹写实的符号化,美化和装饰着少数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学习图片处理章节时,笔者会给出很多贵州少数民族的纹样,如蜡染、苗绣等,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经,找出民族图案的特点,并适当加入自己的图片作品中,通过对图的剪切、调整、滤镜等处理,实现民族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实现图的创新。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声音处理中的应用
与民族图案一样,我省的民族音乐也十分丰富多彩,具有代表性的有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还有很多独特的音乐演奏,如芦笙、芒筒,甚至树叶也可以演奏,这些生活中的小调,无不显示出我省少数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在学习声音处理时,笔者从《让世界听见》的侗族大歌引入,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现代旋律与民族元素的碰撞,然后以小组的为单位,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尝试加入民族元素,以完成对声音的剪辑处理,从而实现对乐的创新。
三、 利用信息技术兴趣课堂——3D打印,实现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笔者还扩展到信息技术兴趣课的教学中,利用3D打印可以很好地还原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用器等,因此在3D打印的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给出的主题进行分析,如建筑的结构、特征等,并讨论其结构或外形有无可改进创新之处,然后进行建模,最后打印成为模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了3D建模的命令和操作,也让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感慨他们的智慧,如吊脚楼的穿斗式结构,风雨桥的特色风雨檐等。
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省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宝,身为贵州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它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愿它的美为更多的人所悉知,彰显魅力,走进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张晓敏,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