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影像符号建构选择

2020-05-28郭超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纪录片

郭超

摘    要: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变得尤其迫切,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进行思考,随着全球化背景的不断加深,文化产品在资本的流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笔者从影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纪录片影像所表现出的符号释义的重要意义,旨在探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纪录片影像建构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视域上将纪录片的影像符号分为宏观视域、中观视域和微观视域三个层面来逐一论述,并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探讨纪录片影像符号的释义层次,以此来完成基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影像符号建构。

关键词:国家形象;符号建构;纪录片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的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国家形象在国人心中尤其是在国际上的地位,陈旭光认为:“国家形象,是近年从国际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引入文化学乃至电影学的一个名词,一般认为,是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方面……的主观印象和评价。”国家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时代广场上中国国家宣传片的放映,表明国家在努力向世界各国宣传自己,让更多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到真正的中国。随着全球化背景的不断加深,文化产品在资本的流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其所衍生出的传播力度也愈加明显,而纪录片影像,以客观真实为基础,在其中融入符号化的能指和所指,在提升我国国家形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学者苏珊·朗格在艺术符号研究中指出:“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符号,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即那种为语言学家充分肯定的意义。这些意义以及负载着这些意义的意象都是作为艺术的构成成分进入艺术作品的,它们的作用就是构造艺术品或构造表现性的形式。”国家形象的符号化建构应该是对国家的一个全方位的展现,它首先应该围绕民族精神为核心,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形成一种能够集中显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具象符号,从而将其符号给予特定的释义。再将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融入影像符号的民族性之中,从而实现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像符号建构。

一、不同视域下的符号选择

随着纪录片叙事模式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纪录片要讲故事”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好的故事是承载一部纪录片成败与否的关键,而“讲故事”,实则是讲国家的故事,讲社会的故事,讲人的故事,对于符号的选择,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其实就是对纪录片故事中所具体表现的内容进行选择,对这些能指化了的符号的所指选择,因此,国家形象的影像符号建构,应该从三个方面对其符号进行选择,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即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进行符号选择。

(一)宏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

宏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是从宏观角度出发,讲述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壮美山河和历史变迁,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表现在整体方面,同时,这种从宏观的视域下来讲故事的纪录片方式,常常以最传统的画面配以解说词的方式呈现,当然部分历史题材纪录片当中也多次使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方式,在整体上产生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美好图景。宏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将“中国”两个字符号化产生释义。《航拍中国》以航拍镜头为主要镜头语言的纪录片,英国哲学家厄内斯特·盖尔那认为:“民族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意系统,包含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同样是在宏观的视域下,用航拍镜头展现出国家的地理地貌和大好河山,同时将一些中国民族的传统习俗元素加入其中,比如陕西终南山道家的“无为”文化,以及江西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情画意。在宏观视域下表现民族精神,向世界人民展现出气势磅礴的壮美河山。

(二)中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

纪录片中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聚焦于社会层面来进行叙事,相比较于宏大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叙事则更倾向于向国家的深层挖掘,如果將宏观的符号选择比喻为地球上的土地的话,那么中观叙事则是深入地表下的涓涓细流,他滋养着上层土地上的树木植被,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如果不稳定,那必将无法建构一个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符号学的视角看,当前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的反差乃至对立,在于官方符号与民间符号的言说方式的不同(民间强符号,提升官方话语传播新途径),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变弱,给予纪录片在中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了中观视域下纪录片符号和现实逻辑的有机融合。纪录片《中国住房》,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中国住房和体制的变化,从棚户区的改造、农村住房到地震灾区的改造等多个方面,详细的讲述了中国住房的改变历史进程,以及整个社会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的适应能力。《中国住房》聚焦全体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大的难题,人民住房保障问题。该纪录片用客观公正的镜头记录下来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国家的民生政策,用强有力的镜头语言将住房政策塑造为我国的一个新的符号典范。

(三)微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国家形象的建构,不能拘泥于从宏观的宣传,而更要做到深入到每一个人民群众周围,用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满足侧面烘托出我国的国家形象。因此纪录片在微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要将镜头对准那些生活的社会底层的平凡群众,反映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对于生活的理想和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国繁荣沧桑巨变的真正原因。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同样是萧寒导演的另一部作品,这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广州喜欢武术的年轻人黄忠坚,新疆哈萨克族做马鞍的老爷子阿合特两人在艰难生活中生活的故事,同样是将镜头聚焦小人物,用影像语言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成长于蜕变,他们面对困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继承传承的民族精神吗?所以说,微观视域下的符号选择,所强调的是建离一种能展现民族精神的符号。

参考文献:

[1] 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 檀有志.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J].现代国际关系, 2012(03):54-60.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