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IS在唐宋诗歌研读中的应用价值

2020-05-28李娜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摘    要:对文学作品意境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共时性和历时性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者通常通过当时时空的调研揣摩,确定诗歌发表时作者所处的境况。GIS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可基于史料特点和环境情况对意境的地形、环境进行仿真复原,并通过诗句中场景的变换进行变量分析。

关键词:GIS;变量分析;文学作品

一、古代作品阐释中看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解读唐宋诗作时,我们会经常和一个地名不期而遇,比如洞庭湖。洞庭湖景观秀丽,实为古代各诗人歌颂的对象。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独具特色。因为范仲淹在这篇作品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最著名的忧乐观,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思想,熏陶着无数中华子孙的人格力量。但是,如今却有文史学者提出《岳阳楼记》不是范仲淹写的,该著作是出于他的巴陵郡守滕子京所写,滕子京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好官,而是沽名钓誉的“无赖加巨贪”。就这样,范仲淹成了粉饰贪官的盗名欺世之徒(因为范仲淹与滕子京是同科进士)。犬儒们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他们唯一的依据是“范仲淹一生中从未到过岳阳(巴陵郡),也未到过洞庭湖”。

根据历史材料描述,范仲淹自幼经历悲惨——其父丧命,母无所依便改嫁他人,范仲淹随后便得与继父宦游四方的机会。更有史料考证范仲淹在15岁前其继父为安乡知县,该地正处于洞庭湖畔,范仲淹在该地生活了接近八年,因此洞庭湖景观给其留下极度深刻的印象。根据这一资料,笔者更加相信,同为同科进士的滕子京一定了解过范仲淹曾在洞庭湖生活过多年,这才提出了合理合情的请求。

史料还做出了很多关于范仲淹不同年龄阶段生活的记载,如《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都载:‘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安乡县。然而,从古至今针对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论战喋喋不休。但是根据以上详细和可靠的史料考证,我们可以确凿无疑的断定,范仲淹在洞庭湖畔的安乡,生活了八年,他的读书台,就在洞庭湖畔的一处高坡之上,所以他对洞庭湖的云起云飞,波翻浪涌,吞吐日月的雄浑景象,一定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影像的记忆,在若干年之后,又以文字的形式涌现在他的笔下。如果我们能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再现范仲淹的读书台及他在读书台上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象,那么,这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他为什么能写出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千古名篇。

通过刚才对范仲淹生活过的家乡分析,再现了范文正公少年时代的求学行状,那么面对如此形象生动的历史环境的再现,那些攻击范仲淹从未到过洞庭湖的人,他们包藏祸心不是显而易见吗?他们还能诋毁什么呢?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系统加上三维的历史景象再现,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二、GIS在唐宋诗歌研读中的应用价值

唐末至北宋,许多文学作品中已不是单纯刻画风景名胜,同时还渗透了政治和社会背景。如北宋的中原地区政局并不如盛唐稳定,朝廷内部常有党派之争,而北宋的作家也常集官僚、政治家、学者、文学家为一体。受制于古代交通不发达,该时期文人的关系可用GIS进行定位分析——将这一系列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微妙关系的文人的住所经过史料进行对比,在GIS仿真系统中构建出其相互之间相对位置,再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量化,则可从数值上把握各文人在当时朝廷中的阵营、所属党派情况。

一般而言,GIS在复原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意境需要经过古籍文献的数据收集和调研,其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作品描述的地理位置,通过现有的电子地图(如百度地图、Google Earth)调研其遗址状况;

(2)对遗址的周围地理环境进行信息收集,确定其海拔、地形地貌、气候类型;

(3)查阅遗址从古至今记载的文献数据,确定该地是否受地质灾害而使关键地理要素(如海拔、地形)发生改变,遗址特征是否如史料所述完整;

(4)若(3)的考证中,遗址特征发生严重改变,需要追溯史料对其进行随时间变化的演变分析;

(5)对收集的数据进行GIS信息系统整合,复原,并根据古代当时人情文化特点对待GIS仿真模型进行润色。

当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无法确定的地理要素时,可采用计算机模糊计算的方法对当时场景进行不同情况的可能性分析。例如,若某文学作品中只给出了某地的气候条件,对景物的可见度描述不甚清晰,但不同的研究着就该景物可见度持有重大分歧时候,笔者建议可基于该地区当时气候类型,结合现有同类的气象数据和地形特点,进行ANN(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计算,从而根据模擬数据给出最可能的几种情况,再回到历史时间中进行对比和筛选。

后面部分将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地点进行GIS地理仿真系统的场景复原,对文学作品作者的写作意境进行复原。

参考文献:

[1] 汪镭. GIS技术在“能联网”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 王静,张海森. GIS技术在水力学模型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防汛抗旱. 2014, 24(4): 10-13.

[3] 李铎,王毅. 关于古代文献信息化工程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互动关系的对话

作者简介:李娜(1981.11-),女,汉族,籍贯:湖南,学历: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媒体。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