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牧师的黑面纱》

2020-05-28杨丹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原罪视角耶稣

杨丹

【摘 要】《牧师的黑面纱》是霍桑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黑面纱在人们的认知里是罪恶的象征,代表着牧师所背负的罪恶。本文试图细读原文,以霍桑的宗教信仰为背景,着力探究牧师的罪行是否真实存在。

【关键词】黑面纱;原罪;“耶稣”视角;善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213-0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也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位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家庭的宗教背景使他深深意识到清教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幸福生活的摧残,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这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文化传统,霍桑深受清教思想浸染,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1]《牧师的黑面纱》作为其中的一篇充满了寓意和象征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新英格兰牧师突然戴上神秘黑纱,至死也不肯摘下的故事。故事中神秘的黑面纱被大多学者认作是牧师有罪的标志,本文在结合作者清教背景的情况下,试图为牧师所背负的除原罪以外的附加罪过做辩护,进而得出造成牧师与周围环境的隔膜的异化悲剧的真正原因。

一、原罪说

基督教的“原罪说”起源于《圣经·创世纪》。传说生活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受毒蛇诱惑,擅自违抗上帝的旨意,吃了智慧树上“能辨识善恶”的果子,最终被上帝知晓后惩罚、贬至尘世。教会宣扬,这种罪具有同一性和传承性。因此,人一生下来,便带有罪孽,即生来罪恶。[2]如此可知,文章中信奉基督教的牧师与教民皆知原罪的存在,然而文章中戴上黑面纱的牧师在教民眼中不仅仅是原罪的背负者,他是犯了世俗罪恶的罪人。

二、牧师真的有罪吗?

(一)待人和善

胡珀牧师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和善。“Turning his veiled face from one group to another, he paid due reverence to the hoary heads, saluted the middle aged with kind dignity as their friend and spiritual guide, greeted the young with mingled authority and love, and laid his hands on the little children's heads to bless them. Such was always his custom on the Sabbath day. ”他将和善待人当做了一种习惯,可见他的真诚之心。而人们更是以和牧师并肩走路为荣,这也是对牧师品行的高度认可。教民桑德斯老爷也因为出于对牧师的尊重与敬仰,每周都与牧师在自己的家中用饭,可见他虽年纪轻轻,却也深受教民的爱戴。

(二)布道有方

早期的新大陆移民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下,成为了自律、工作极度认真而一丝不苟的劳动者,他们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上帝赐予的毕生目标,认为勤奋与劳动是自己对上帝的义务所在,也是必须履行的责任。正如清教徒培根所说“出身高贵不如勤奋努力”。[3]胡珀把牧师看作是上帝赐予的工作,牧师的布道能恰到好处地打动人心,将悲痛之情洒满到每个人的心中,如果不是真情的流露,怎么会引起如此的共鸣呢?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牧师因为为政治界选举布道,而广为人知。他的布道与声望为政治法案带去了宗教徒的那份虔诚,人们似乎更相信这其中所隐藏的黑面纱的魔力,不敢违背,从此牧师胡珀有了教长的尊称。在工作方面,他的行为无可指责,他庄严而慈爱。

(三)牧师的“耶稣”视角

作家霍桑深谙清教对人们的影响,并对清教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与思考,虽然清教统治己不再严苟,但是一些永恒的话题比如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人与宗教的关系,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人们的道德准则都是作者关心和关注的一面。对于胡珀牧师的描述,作者有意用多个“good”形容教民眼中的牧师形象,可见牧师的品行与道德是得到人们的认可的,“good”去掉“o”就成了“god”,人们这样称呼,很自然地将牧师与上帝联系起来,人们相信牧师是有资格与上帝沟通的,这样虔诚的牧师怎么会犯下罪过呢?

作为牧师的未婚妻,伊丽莎白有权知道黑面纱掩藏的是什么。我們知道牧师自己也很害怕黑面纱的威慑力,毕竟人人皆有原罪。他不愿意照镜子,也不想在水中瞻仰自己的伟岸形象。这块黑纱将他与世人一生隔绝,没有了人情世故,没有了风花雪月,他的心灵蒙上了阴霾,活在黑纱笼罩的自我之中。牧师的行为貌似带有自虐的倾向,但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的行为。圣经中曾有过这样的一种解释:“犹太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也是神计划好的。从旧约很多先知书上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预言。犹太人钉死耶稣,只是因为耶稣声称自己是神的儿子;除此之外他们实在找不到任何其他理由来治耶稣的罪。因为他从未犯罪,而且治病救人受到民众的喜爱。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爱子,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4]因他是人所以他可以代替人来背负罪责;又因他是神所以可以担当全部人类的过犯罪愆。神爱我们,所以他不愿意看到人堕落遭受永恒的责罚。所以他差派耶稣基督降世为人来施行拯救。”此时的牧师所扮演的不正是耶稣的角色吗?他自身没有罪,而是遵从了上帝的旨意代人受罪。

三、牧师的罪从何而来?

如果我们把胡珀牧师看作是代表人类和以上帝名义出现的双重角色,就会发现霍桑思想中对于清教主义的矛盾心情。在霍桑的清教观中,他一方面对清教主义持批评态度,另一方面,面对现存的人性之恶,霍桑又束手无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制止和消灭恶,于是他又转而求助于上帝,希望借上帝之光来提醒人们不要犯恶,达到心灵的纯净。因此,牧师戴上了黑面纱,以上帝的名义警戒人们。这黑纱只是作为提醒世人的标志,并不代表牧师有罪。作者运用了模糊的意向与用词使得教民给牧师背上了附加的罪过。文中多用“好像”“仿佛”“迷信”来描述神秘的超自然想象的发生,这就表明一切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那桩奇迹的见证人又是个笃信宗教的老太婆, 其可能性大概只发生在信仰上帝的人的臆想中。牧师戴上黑纱背后的罪过是人们臆想的。

四、结语

霍桑生活在清教盛行的时代里,他的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因素决定了他不可能跨越自己的宗教情结,对“原罪观”更是深信不疑。《牧师的黑面纱》中,牧师借面纱警醒世人原罪的存在,他戴上黑纱背后的罪过是周围的人强加的,是当时浪漫主义与清教主义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主义时代特征所造成的,这种对精神绝对感知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传统的宗教。

参考文献:

[1]胡允桓.霍桑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社,2000.

[2]许绮.再读《牧师的黑面纱》[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24-26.

[3]叶立新.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的清教观[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6(03):115-117.

[4]张婷婷.西欧文明探源之“原罪说”[J].榆林学院学报,2014(03):88-90.

作者简介:杨 丹(1994-),女,汉族,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原罪视角耶稣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真实世界的寓言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