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信仰、信念、信心”至关重要
2020-05-28文大稷陶鹏飞张铭洋
文大稷 陶鹏飞 张铭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新的时代条件下,改革开放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因此有必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必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必要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建设新时代的中国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4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汲取永不放弃的精神动力,学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丰富永不停滞的创新思维,为中国特色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关键词】新时代;信仰;信念;信心;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204-02
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有史以来最崇高的信仰,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追求与向往,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追求与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是党和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
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无比的坚定,我们党才能青春永驻,从而战胜了重重困难;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无比的坚定,我们党才可以经受住任何考验,取得历史性成就与伟大变革;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无比的坚定,我们党才能够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贫困到富有,由落后到强大。
(二)是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
我们党从始至终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顾了党的60年战斗历程,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党的基本经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与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评价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时代化水平,向更高台阶迈进。
(三)新时代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有必要清楚知道,我们的目标最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要以此为方向,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我们必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发展与变革;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和把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和学习十九大精神,使改革开放的旗帜更鲜明、更高、更稳。
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与规划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锤炼,已经锻造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要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首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带领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的阴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首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就是要以实际的最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来回答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突出体现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的立场,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追求。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为了使社会秩序能够恢复正常,党中央制定了条例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稳住了党心民心,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在外交上,我国成功扭转反华势力的图谋,打破国际封锁,坚持独立自主,有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穿越疾风暴雨,乘风破浪,继续前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任务。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三、堅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在历史淘沙中,谁可以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谁就可以得到中国人民的忠心拥护,在中国人民反抗本国封建专制、外国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启了带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封建专制;带领人民走向和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外国的侵略,打破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人们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二)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一体的梦,体现“家国天下”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所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推进“四个伟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提出来,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途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要有抵御风险、重大灾难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一切反社会主义思想与行为进行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坚定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增强党的危机意识,建设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在起点、层次、目标上向更高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定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催人奋进的宏伟目标。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即使前进道路上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一定能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战胜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险阻,不断开创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③中国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四个伟大”,坚持“四个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统筹“五位一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注释:
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4,173.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5.
③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4,20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D014。
作者简介:文大稷,男,汉族,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陶鹏飞,男,回族,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铭洋,女,汉族,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