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2020-05-28樊婷婷施新苏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于勒外国文学海燕

樊婷婷 施新苏

【摘 要】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运用,实现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推动学生外国作品阅读水平的提高,让多元的文化塑造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关键字】部编本;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172-02

部编本选编外国文学作品共27篇,其中教读13篇,自读14篇。苏教版中共26篇,17篇精读,9篇略读。整体数量不相上下,精读课文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轻视,是科学化编排的结果。

一、知人论世下的针对性解读

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外文学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舞台上彰显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教育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就为学生们了解多元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途径。然而,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隔膜,不利于形成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运用《孟子·万章》中“知人论世”的观点,对作者和时代背景进行详细介绍,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对于异质文化的距离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普法战争不了解,就无法对最后一课的深刻的爱国主题加以理解。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因普法战争失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时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也被剥夺,需要统一学习德语,这一课是法语老师韩麦尔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除了背景知识的补充,也需要让学生明白母语的剥夺是对一个民族国家更深层次的奴役压迫,激发起学生对本民族汉语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学生既对国外历史事件产生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二、文化差异下的比较法阅读

比较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包括同一篇课文的内部比较、同一单元课文的外部比较、古今课文的纵向比较和中外课文的横向比较等。文学作品带有各文化的烙印,为进一步体会作品的独特思想内涵,通过实施中外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聚焦异国文化,体会各国作家构思文本的技巧。

在“海燕”意象上,高尔基和郑振铎笔下的海燕表现出不同的象征精神。俄文海燕一词由“暴风雨”和“报信者”组成,引申为“暴风雨的预言者”。高尔基刻画了在暴风雨来临前,不畏艰险、振翅高飞的海燕,赞颂俄国革命者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统治必将走向灭亡。郑振铎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伶俐可爱的海燕迎着柔软的春风翩飞的景象,触动离国游子轻烟似的乡愁,唤起祖国故乡的美好回忆。燕子,典型的候鸟,春到北方,秋回南方,成群结队,以屋檐或横梁为巣。在中国古代文化意象中,燕子因其个人习性与百姓生活、春天、爱情息息相关,呈现出丰富的审美趣味。文学家多借燕子表达相思别离、惜时伤春之情。陶渊明的《拟古》写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初读仿佛看到成双成队的燕子飞入家中,活泼可爱,但转眼直抒“我心固匪石”。燕语即人语,从燕子之口折射出在腐朽的朝廷统治下,诗人仍高风亮节。燕子体型虽小,却不畏黑暗,这与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为本下的多元化解读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其中教师以传教者身份教授具体的阅读方法,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行文本解读,大多文章作者寄寓笔下人事复杂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摆脱固有思维,对课文内容上和表达上有自己的心得、看法。《我是叔叔于勒》是法国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简单的标题似乎在单纯进行人物描写,但联系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觉得又不止在写“于勒”。文中描绘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每一位人物的神情态度都反应出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

挥霍金钱的于勒是全家人的恐惧,美洲发财摇身一变成为家人的希望,再到轮船上成了母亲口中的贼,心理变化符合法国资产阶级由金钱控制下的亲情关系。也许贫困的生活导致美好人性的缺失,莫泊桑给予这家人更多的是悲悯而非批判。二姐夫看似痛快的求婚也源于于勒的信,能够等待的“财富”促成了这段婚姻。最令人意外的是“我”,整件事的见证者,最后给10个铜子的小费,揣摩“我”付小费的原因,或是幼小的我对叔叔的怜悯,或是对年老的于勒勤苦在船上做工的尊重,学生的每一种心理解读,无论是品读作者详写的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还是细微之处的“我”和二姐夫的行为,都能以小见大,窥得整个社会面貌,揭露深刻的社会主旨。

四、信息化下的教学资源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听资源来增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比如在讲授科普文《恐龙无处不在》,就可以用电影《侏罗纪公园》或者纪录片《恐龙星球》中的相关片段来进行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悲剧》讲述南极探险队员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悲剧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时下热门电影《攀登者》中珠峰探险的故事來讲授,既可以使既定的文本变得生动形象,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刻感知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教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明的热爱,认识到侵略者的卑劣并体会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抽象的文本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对异国情调的感性认识。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警惕将语文课变成影视鉴赏课,视频的播放要服务文本。

语文能培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背景、多元文化,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凸显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资料:

[1]胡潆心.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究——以部编版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9):140-141.

[2]尹家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3]王璐.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8.

作者简介:樊婷婷(1997-),女,江苏启东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施新苏(1997-),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于勒外国文学海燕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Friendship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