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白族唢呐的现状和传承保护研究

2020-05-28寸月桂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现状特色

寸月桂

【摘 要】唢呐是大理常用的民间乐器,白族话叫“递呔”,吹唢呐叫“碰递呔”,在大理的鹤庆、洱源、云龙等地均广泛使用。唢呐声音高亢嘹亮、悠扬婉转,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较强的感染力,是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之一。白族民间节日或婚丧嫁娶都要吹奏唢呐,现存曲牌丰富。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的加快,传统婚俗、丧葬逐渐被现代简洁的婚礼和丧葬方式替代,唢呐在大理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本文就大理白族唢呐的形制特点、使用现状进行梳理,探索唢呐在当下白族地区的传承方式。

【关键词】白族唢呐;特色;现状;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60-01

一、大理白族唢呐的形制特点

白族唢呐的外形和汉族唢呐大致相同,由簧哨、气盘、芯子、管身、碗口等几部分构成,全长40厘米。管身大多采用质地纤细的软质木如白梨、李子、楸木、刺柏、黄杨木、杜鹃木等野生杂木制成,管长24厘米。下接铜制喇叭碗,碗径12.8厘米,管身凿有七个音孔,七个声孔全在管身正面,与汉族唢呐显著区别的是没有背音孔。白族唢呐簧哨 (俗称哨子)多用生长在山区坝塘中的山芦苇制作,哨形为短哨座扇形哨,哨长1厘米左右。芯子、气盘和碗口多用黄铜、铝合金制作,芯子长约5厘米,民间称芯子叫“锅签”,其实是“过气”的谐音。碗口直径为10厘米左右,近似锥柱形,腰部有一凸球作装饰。

二、大理白族唢呐的应用情况

目前白族唢呐的产生没有文字资料,无法知道确切时间,在正式文献中也很少看到关于唢呐手的记载。从白族戏曲“吹吹腔”来看,白族唢呐在大理至少已经使用了500年,“吹吹腔”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它的伴奏乐器是唢呐 (杨明《滇戏杂谈》)。

白族唢呐用“借音”吹奏法,换气方式采用左右腮帮交替进行,可以边走边吹,走十几里乐曲不断。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扶管,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下四孔,簧哨垂直含于口中,用循环换气法吹奏。音域e1—e3,有两个八度,音色高亢明亮,常使用颤音、打音等演奏技巧。延长音多加装饰性颤音,当乐曲进入高音区后常用“超吹法”吹奏,形成高亢热烈的情绪。

唢呐在白族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婚嫁、丧事、节日等仪式活动都用到唢呐,并伴随整个仪式的始终。唢呐艺人可以根据仪式规模或程序内容灵活选择曲牌,根据使用场合可以分为喜调和丧事调。唢呐还是白剧的重要伴奏乐器,传统节日和部分生产劳动也使用唢呐。

三、白族唢呐的传承情况

大理有婚丧嫁娶请唢呐手到家里吹奏唢呐的传统,唢呐艺人也可以从中取得相应的报酬。所以在民间唢呐手一直存在,甚至出现一个村子都以演奏唢呐为生的情况,这给白族唢呐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承土壤。2003年洱源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白族唢呐民间艺术之乡”,云龙县曾经出现白族村里村村有唢呐手的盛况。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传统婚俗正在被西洋婚礼所取代,很多家里办红白喜事不再请唢呐手,传统庙会正在缩减,唢呐生意逐渐减少,唢呐手人数不断减少,白族唢呐的传承正在受到威胁。

因受到唢呐制作和师徒传承的制约,唢呐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首先,大理白族唢呐大都是唢呐艺人自制,材料的获得和制作技艺的传承对唢呐的制作有着很大限制。其次,大理白族唢呐一直沿用徒弟拜师傅的传统传承方式,经典曲目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过程中可能出现作品失传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唢呐曲的传承。

四、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因传承人老龄化加剧,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唢呐吹奏技艺,加上社会需求减少,使得白族唢呐的传承面临着巨大困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白族唢呐这一民族特色乐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针对唢呐艺人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进行抢救性保护。借助现代数字手段,用摄像机等设备将传承人吹奏白族唢呐现场录制下来,作为珍贵的资料永久储存。这样即使老艺人们已经不再演奏或者离世,这些资料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存。新一代的艺人或年轻学习者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学习,达到拜师学艺的学习效果。请传承人开办白族唢呐培训班,将吹奏白族唢呐的绝技教给新的学习者,达到传承目的。

(二)请音乐专业人员将优秀唢呐作品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给后人提供学习的乐谱基础。

(三)让唢呐进入校园,编撰相应的白族唢呐乡土教材,在学校开展白族唢呐学习课程。请唢呐传承人走进校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白族唢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唢呐曲,让更多人接受和聆听、喜爱和关注白族唢呐。

(五)开设白族唢呐微信公众号、微博,让白族唢呐走进大众生活。

(六)举办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的民间唢呐手比赛,让吹奏唢呐的风气在民间盛行,促使唢呐艺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吹奏技艺。

笔者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白族唢呐这一传统乐器一定会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张文勋.白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李民雄.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马建强.云龙白族唢呐及其音乐形态探析[J],2001.12

[4]杨刘忠.白族“绕三灵”活动中的音乐歌舞形式及特点[J]民族音乐,2011.2.

猜你喜欢

现状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