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沙幸存者》艺术特点分析

2020-05-28柴磊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

柴磊

【摘 要】《华沙幸存者》是美籍犹太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947年创作的。这部作品采用“十二音音列”作曲技法,记述了一位从纳粹德国的魔爪中逃出的犹太幸存者对那段经历的回忆。该作品使用了多种语言,以朗诵为主要声部,虽使用无调性的序列音乐进行创作,却使声部间高度融合,将听众带回那个“人间炼狱”之中。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序列音乐作品。

【关键词】华沙幸存者;序列音乐;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49-02

西方音乐发展到二十世纪,听众们的耳朵早已不满足于浪漫派的音乐,人们需要更多听觉感受,为此,印象派音乐与序列音乐先后登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德彪西让音乐进入了一种轮廓模糊、色彩朦胧且调性游离的意境,人们开始有了新的听觉感受。序列音乐则是作曲家们更加深入的一种尝试,它摒弃了传统音乐中的大多数音乐要素,改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乐曲创作。而这一新的作曲方式的领航人则是美籍犹太人阿诺尔德·勋伯格。他提出了序列音乐最早的音列体系“十二音体系”。勋伯格创作了大量的利用“十二音体系”的音乐作品,如《月迷皮埃罗》《光明之夜》《华沙幸存者》等。本文浅析其作品《华沙幸存者》,探析这位音乐家对于音乐宣传反战思想的责任担当。

一、《华沙幸存者》的创作背景

《华沙幸存者》创作于1947年,由美籍犹太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创作,是一部贬斥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无情屠杀犹太人的反战题材作品。

1947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两年,全世界饱受法西斯残害的人民还未走出战争阴影。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回想起此前的法西斯暴徒的种种罪行,并在1947年夏,有幸在其洛杉矶的寓所里见到了一位在集中营饱受残害的犹太幸存者,从这位幸存者身上勋伯格了解到更多当时的细节,以及法西斯的暴行。他详细了解了德国纳粹是如何将数百万的犹太人赶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又是如何用令人发指的手段迫害这些手无寸铁的犹太人,以及最后一批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是如何不愿受法西斯杀戮而奋起反抗的壮烈事迹。在此之前,勋伯格在美国也通过身处德国的亲人、朋友、学生的信件了解了犹太人在德国的处境。在战争结束后,勋伯格又获悉自己的外甥女与其丈夫被纳粹党卫军枪杀的噩耗。那些残酷的场景及数十万冤死的犹太灵魂浮现于勋伯格的眼前,他在悲愤之中运用“十二音音列”技法创作出了这部发人深省的巨作《华沙幸存者》。

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因为作曲技法的特殊性,使得其并没有广为流传。可是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这部伟大的巨作时有上演,并都取得不错的反响。时至今日,仍会有乐团与歌唱家表演这部作品,时刻提醒着世人不可忘记那段惨痛的岁月,让人们永远铭记并反对战争。

二、艺术特点分析。

这部作品在创作上使用了“十二音体系”技法,这是一种摒弃了传统作曲方法的新技法。在调式方面,可以说十二音体系不像印象派音乐只是模糊了调式调性,而是彻底扔掉了主音(调式中心音),将音乐的发展带上了“无调性音乐”的创作。“十二音体系”最重要的几个创作原则是:第一,选取排列的十二个音或是其他数量的几个音,它们是平等的,一个音在出现过之后,在音列中的所有音都出现前是不能出现第二次的,以免突出某一个音而破坏了原有的规则;第二,音列可以有原型、逆行、转位及逆行转位四个排列方法,既可以橫列构成旋律,也可以纵向使用,也就是说,可以在和弦上进行使用;第三,旋律可以从音列中的任何一个音开始,并且可以在任何一个八度中奏出,音列中的音也可以再进行小的音列分组,这给了音乐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在这部作品中,“十二音体系”的使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也正是因为此技法的使用,给听众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焦躁的情绪。音乐中各种乐器均奏出了尖锐、刺激、不协和的听觉效果。

此外,这部作品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即歌词语言的使用。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语言——英语、德语、希伯来语。而这三种语言也各有代表,英语是叙述者的语言,也就是受到德国纳粹迫害的幸存者的叙述;德语则是德国纳粹党卫军的语言;希伯来语则是犹太民族语言。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叙述者的英语常常会带有很重的德语口音,这表明了这位犹太叙述者的身份,是一位来自德语国家的犹太人,巧合的是,这也正与作曲家勋伯格的经历相似,这位曾经生活在德语国家奥地利的犹太作曲家,在1933年前往美国定居,虽然习得了英语,也使用英语与人交流,但是他的英语也带着一股浓浓的德语口音,勋伯格是把自己也当作了一位从德国纳粹手下逃走的犹太幸存者。

全曲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80小节,这一部分为朗诵与管弦乐队。可分为六个小部分:第一小部分为1-13小节,尖锐的小号声模仿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起床号声,急促的小军鼓与管弦乐队颤栗的音响拉开了朗诵者回忆的序幕。第二小部分为14-20小节,弦乐、圆号与打击乐的齐奏带来了混乱、喧嚣的感受,也开始了朗诵者带有音调的朗诵。第三小部分为21-37小节,弦乐、打击乐和木管,表现出了集中营早晨集合时的吵闹以及德军的叫骂声和鞭打犹太人的场景。第四小部分为38-53小节,小号声第三次响起,小军鼓也急促敲响,木琴、定音鼓心悸一般的节奏伴随着德军的吼叫,冲向情绪的高潮。在朗诵到“中士和他的兵士打着每一个人”时,大钹骇人地响起,使人联想到抽在犹太人身上的鞭子。第五小部分为54-70小节,夹杂着德军的叫喊声,乐队印象趋于恐怖的带着不协和的平静。第六小部分为71-80小节,士兵们开始集合报数,而这个报数的速度也带领着乐队速度逐渐加快,从每分钟60拍逐渐加速至每分钟160拍,随着乐队速度的加快,音响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在朗诵者逐渐加快加大的喊叫声中戛然而止,转入乐曲的下一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为81-99小节,作品在这里去掉了朗诵声部,而加入了男声合唱,演唱的是犹太教古老的“信经”,充满了光芒与尊严,曲调催人泪下,管弦乐队却紧张又恐怖,在速度的拉长中结束全曲。

从音乐体裁的角度来看,有人将这部作品定义为清唱剧,然而我们还是要尊重作品原有的标注,即朗诵者、男声合唱与乐队。在笔者看来,朗诵者的部分不是简简单单作为朗诵出现的,男中音朗诵者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而出现的。《华沙幸存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朗诵的语气与乐队尖锐刺耳的音响效果成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使朗诵也变成了乐音的一部分。它不同于很多作品当中的朗诵,出现在很少的场景之中,或是对于作品只有较少的影响。《华沙幸存者》中的朗诵声部,贯穿整首乐曲,朗诵与乐队的不协和印象效果造成了高度融合的听觉感受。

这部作品命名为《华沙幸存者》,却表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的限制直至1938年开始的无情屠杀,不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而是在整个受到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区。作曲家并未将场景局限于华沙,而是将华沙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符号,用来象征犹太民族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不屈精神。

《华沙幸存者》时至今日也不是一首很能够让人坐下来静静欣赏的作品,很多人会因为它刺耳的音响效果、不易欣赏的作品风格望而却步,但是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光辉,所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升华是很具有价值的。《华沙幸存者》不失为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序列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日昌.一个华沙幸存者赏析[J].中国音乐教育,1997(5).

[2]姚恒璐.勋伯格的管弦乐《一个华沙的幸存者》的结构途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9).

[3]王婷婷.犹太情结对勋伯格音乐的影响:对《华沙幸存者》的思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9).

[4]牟铭.浅析勋伯格《华沙幸存者》[J].北方音乐,2015(2).

[5]李雪洁.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