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太原上兰村窦大夫祠古戏台探析

2020-05-28张宇煊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摘 要】山西省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戏曲文化多种多样、独具风格。作为其戏曲演艺最主要的物质载体——古戏台也同样数量繁多,精美绝伦。窦大夫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方的上兰村,在祠堂最南端,正对祠堂大门处,矗立着一座飘摇百年的古戏台,名为“乐楼”。本文将对其建筑特色、历史变迁做出梳理与探究分析。

【关键词】戏曲文物;古戏台;窦大夫祠;乐楼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25-02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有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戏曲文物,素有“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山西境内现存古戏台1000余座,它们散布在三晋大地的各个角落。梁思成、林徽因曾说:“山西中部南部我们所见的庙宇多附属戏楼。”①而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上兰村的窦大夫祠就静静立着一座沉寂千百年的古戏台——乐楼。

一、窦大夫祠概述

窦大夫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贤臣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其背靠烈石山,西南紧临烈石寒泉,与崛围山隔河相望,东与保宁寺、观音阁、赵戴文公馆连成一体。窦犨,春秋末季晋国大夫,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治理汾河水患,筑坝开渠,垒堰导水,广开农田,使当地人安居乐业,人们不仅把他奉为贤大夫,而且把他看作功德无比的圣人和“神”。据元《英济侯感应记》碑所载:“宋元丰八年(1085)六月廿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邦人祈求,屡获感应。”

窦大夫祠现存祠堂重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明清续建,史书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唐代李频《游烈石》词中“驻马看窦犨像”之句,证明唐代此祠已存。

窦大夫祠坐北朝南,整体结构为轴对称布局,东西两侧的建筑实体部分左右对称、体量相似、手法相同,建筑整体造型四平八稳,戏台台口面向正殿,与正殿相对而建,祠内中轴线由南依次遗有:乐楼、南殿、献殿、后殿,南殿东为清代所建三间窑洞,西为窑洞二间,窑洞之上遗有清代建造的钟鼓二楼,南殿至献殿之间东西各设配殿七间,后殿东西遗有耳殿各三间②。祠堂的主体建筑在同时期种植的古柏烘托下更显庄严肃穆,与周围山水植被融为一体。

二、窦大夫祠乐楼的建筑特色

窦大夫祠中的戏台乐楼,位于祠庙的最南端,清代所建,相对地势较低,处于中轴线上,与南殿之间遥相呼应,只隔一条小路,戏台前并未设置留给百姓观赏戏曲的座位。这种建筑布局的规制,由中国戏曲演出中祭祀奉神的特点所决定。《陈洪书新建马王庙记略》曾言:“立戏台以资酧赛,群材既庀,不日成功,更为韵言歌之以祀神。”③证明寺庙中建造戏台的初衷是为了祭神娱神,因为需要方便让祠堂内供奉的神灵观看戏曲演出,所以将戏台置于南殿之前。朝南方向为后台,长12.5米,宽4.5米,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屋顶有鸱吻,雀替呈莲花状;北向是戏台的正台,长8.5米,宽4米,戏台高1.05米。面阔稍小,只有三间。戏台西北角有一石灰照壁,与南北轴线成约25度角放置,石壁上有一龙飞凤舞的阳刻“福”字,祠内工作人员称此壁为建国后增添修筑,并非清代遗构。乐楼顶部为卷棚歇山顶,琉璃剪边。前台与后台有两个建筑连体而成,由北向南看,感觉是一座前设抱厦之殿堂式建筑,由南向北看只是一座前廊式单檐硬山顶山门④。前后两个建筑合为一体,形成了“凸”字型的乐楼,构思精巧,造型独特,在传统戏台建筑中十分罕见。

乐楼是抬梁式建筑,柱脚落在横梁上,内部有较大使用空间,经久耐用,后台两侧为石制墀首,中间共有四根木制檐柱,柱础为覆盆础,柱子粗细均匀,每根周长为0.65米,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廊式样,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门,高1.72米,宽0.66米;前台共有四根檐柱,柱高约3.5米,每根周长为1米,每根柱子上都有一个彩绘龙头,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是由于观众们在乎观戏时的舞台视觉形象”⑤。左右两侧柱子上的龙头的龙角稍小,龙面有部分青绿色,应为幼龙;中间两个龙头龙角较大,龙面由深蓝、浅蓝两色绘制,应为成年龙,与四龙相对的是窦大夫祠山门南殿南墙上的四幅元代时期的琉璃团龙。龙王司行云布雨,“飞龙在天,行云施雨,有穀蓁蓁”,在古代民间已成共识⑥。由此可知窦大夫祠在古代主要功能是祈雨。柱上架一圆柱形横木,上书“庆釐台”三字,据祠内工作人员称此字是重修戏台时所加。前台南向共有十一个铺作,东西各四个,梁架为五架梁卷棚式建筑,屋顶两侧有类似鸟儿双翅的挑檐,《周礼》中,非常清晰地指出了飞檐的使用功能:“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⑦说明通过折屋之法将直线型坡屋面做成凹曲型,有利于雨水以抛物线的轨迹飞散出去。

三、窦大夫祠乐楼的历史变迁

祠内碑文《窦公祠新建乐楼碑记》(立于道光 1838 年)上记载了乐楼的变迁:“相传春秋两季奉牲献戏,计登香资后,一切告罢,殊多抱憾窦公祠英济侯默鉴民依膏流遐迩,士民爱戴久矣,向有祠宇而无乐楼何以彰。神口口雨观瞻近,因泉倡义举踊跃兴工,祠前高建乐楼焕然一新,兼以水泉环抱翠树交荣,不受风雨之摧,永渥香华之报,固村人德礼所昭实。”由此可知乐楼立于此时,此后乐楼于光绪年间因汾水泛滥而被冲毁⑧,之后又再次进行了修缮。祠内《重建乐楼碑记》可以证明这一点:“盖闻世风之转移无定,而物类之成败有时,虽假人力而为,其中真有不测之妙也!即如上兰村西北隅,古有窦大夫祠一座……虽彼时人僉心伤,不忍坐视,而时尚未至,每议辄止。爰历七载,至光绪二十五年,乡约等复谋重建,仍虑工浩费繁,村力不及。竞有一二能募化村城布施之议,故众心颇信,决意重兴。虽将来布施无多,入不敷出,致有亏项,仍累本村,而籍其名以成此工,又安知此时非楼之宜成?神灵默佑,故使其人而出此大言耶!今楼已竣,随将钟楼壁、鱼池墙以及各处簷台、栏杆、院心修之。是为记。”⑨由此可知,乐楼于1900年(光绪二十五年)经历过一次重修,遂有了现在的模样。

乐楼后台南向有两个窗户,目前均已封,中间立一道红色木门,门的两侧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写下的标语:反对美帝武装日本,展开爱国主义竞赛。门的上方画着一颗五角星,具有典型的文革色彩,可见其当年作为一处政治活动中心而存在。经历过风波的乐楼能够免遭破坏,保存如此完整,实属十分难得。

乐楼内部石砖光洁,墙壁木板崭新,地上堆有大量铁架杂物,可见此戏台近些年经过了重修修缮,依旧处于使用状态,据祠内工作人员称,逢年过节,乐楼依旧会敞开大门,邀请戏班前来唱戏表演。

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⑩。窦大夫祠中的戏台作为地方戏剧文化的活化石,不仅体现了大胆创新、独具特色的山西建筑精湛的工艺水准,更为山西境内戏曲的产生、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佐证。巍然屹立的乐楼戏台是百姓们为纪念窦大夫、为求神祈雨所建,展现了太原百姓骨子里千百年不曾改变的戏剧情结,见证了戏曲艺术的兴衰变迁,推动和延续着太原千百年来的戏曲文化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注释:

①梁思成,林徽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

②夏惠英.太原窦大夫祠[J].文物世界,2008年2月第67页.

③李培祜,朱靖旬修.光绪保定府志(一)[M].《河北府县志缉》册30,第572页.

④夏惠英.太原窦大夫祠[J].文物世界,2008年2月第68页。

⑤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⑥邓弟蛟.蔚县古戏台调查研究[M].山西师范大学,2017年.

⑦林徽因.林徽因建筑文萃[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⑧王芳.窦大夫祠碑刻文物考察与古祠保护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⑨重建樂楼碑记.收入刘泽明主编:《三晋石刻大全》太原市尖草坪区卷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315页.

⑩古戏台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张宇煊(1999.1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生,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