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分层施教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2020-05-28刘双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习题学困生分层

刘双

所谓的分层施教指的就是一种基于学生能力考虑的教学策略、模式与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参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学习状况将学生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实现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自身的能力与特点都能得到很好的调动.教师需要参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配学生,采用对应的方法开展教学.

一、分层教学应用必要性

初中数学教育需要用趣味性的内容与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帮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要着重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收获进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当然,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能力与兴趣爱好,所以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分层施教应用方法

1.合理分层目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教师需要为有着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顺着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与知识等角度切入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对所学知识点做到基础的使用,体现出教育的发展性与科学性.分层备课面对的是科学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分层任务,教学分层需要体现出科學性、整体性与连贯性.例如,学习“乘法公式”的时候,教师要求学困生掌握基本的公式即可,普通生需要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优等生则要处理更加复杂、综合性突出的问题与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设计分层目标的时候,需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妥善处理数学图形与数量关系,将抽象核心素养具象到抽象活动经验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体系、方法,掌握数学本质,形成数学学习习惯.

2.分层教学.为了确保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就需要选用分层施教的方式.分层施教中,要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区别对待工作,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够顺利学习知识.如为了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需要参照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将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点训练上,教师要做好教学进度的控制,主动激发学生自信心.普通生和优等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则要体现出拓展与巩固,教师要确保普通生能力逐渐向优等生靠拢,让优等生形成强大的自学能力与健全的自学素质.此外,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研究型、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小组互助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需要实行快反馈、低起点的模式,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被照顾到.

3.分层作业.作业的分层需要设计成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为将大题转化为小题,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旁边标注一些提示点,也就是A层内容为非常基础的题目.B层类型的作业需要以教材习题为核心,即B层作业为巩固习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是强化学生学习素质的习题.C类习题应当选用有难度、有挑战的内容,这类题目作为强化与拓展优等生的题目,能够很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要肯定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进步,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在学困生上,予以其支持,帮助学困生形成学习自信心.

4.分层检测.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课堂检测是数学教育中的必备工具.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式.多样化、灵活的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选用小考的方式或是提问的方式.在检测中教师的作用是助推器与领跑者,检测的目的并不是施压,而是提高与巩固.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检测思路,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检测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学生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与赞赏.数学作为头脑体操,不可能出现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数学思想的情况,教师需要将整体思想与模型思想渗透到数学教育过程中,打造高效课堂.

分层施教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找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基于这些闪光点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茁壮成长.教师需要为每一名学生定位属于自己的目标与角色,不能“一竿子”衡量所有学生,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检测都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条件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检测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形成自信,朝着教师的预定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习题学困生分层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雨林的分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