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05-28丛晓利

价值工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开发可行性

丛晓利

摘要:本文对“候鸟人才”的具体内涵作出简单概述,并分析了“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最后研究“候鸟人才”的开发对策。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Migrant Bird Talents", and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Bird Talents", and final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igrant Bird Talen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关键词:候鸟人才;开发;可行性

Key words: Migrant Bird Talents;development;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2-0042-02

0  引言

在目前人口流动与养老模式多元化趋势下,一些地区形成了“候鸟人才”这一群体。针对于此种现象,需要对“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合理的开发对策,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

1  “候鸟人才”的具体内涵

“候鸟人才”是指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水平,对于地区发展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无法长期在某一地区工作的人才类型。“候鸟人才”的最明显特点为在某个地区的停留时间很短。但如果能够对此类人才进行充分发掘利用,也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候鸟人才”的主要特征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候鸟人才”通常具备一般人才具有的本质特征,能够为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且也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第二是流动性大,也是“候鸟人才”最为突出的特征,并且此种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海南省在冬季期间由于气温较高,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旅游,因此也成为了“候鸟人才”现象最为明显的地区。当地流动人口的组成主要包括短期居住人群、外来务工人群、高端科研和技术型人才群体、短期旅游游客群体四类[1]。根据海南省政协调研报告,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之间,海南省“候鸟”人群数量为164.77万,其中也包含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

2  “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

“候鸟人才”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候鸟人才”的开发,对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丰富人才资源储备都具有积极作用。“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候鸟人才”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潜力

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结果,目前“候鸟人才”资源积累丰富,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口的流动现象也更为明显。例如,根据海南地区统计结果,每年冬季前往海南过冬的“候鸟”人群数量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在8000-10000人;年龄分布来上主要集中在60-69岁,属于中低龄老年人口;行业分布可以包括教育、医疗、金融、管理和机械等许多行业领域;上述人员通常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之间集中前往海南[2]。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地“候鸟人才”具备很大的开发价值。

2.2 有利于更好滿足当前的人才需求

人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对“候鸟人才”的积极开发,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与高级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我国人才供需缺口问题较为明显,在人才资源的使用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更好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需要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还应最大程度发挥现有人才的价值。此背景下,候鸟人才的出现有利于更好满足组织与人才的双向发展需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我国人才紧缺的现状。

2.3 国家人才政策的积极引导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当中提出,我国人才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要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作为指导方针。其中的“以用为本”说明了今后人才发展的最基本任务在于充分发挥各类不同人才的作用。在2016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当中也提出了“扩大人才开放,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的要求。在上述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候鸟人才”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企业也应充分利用“候鸟人才”资源,并为其提供有利的发展平台。

3  “候鸟人才”开发对策

3.1 创新“候鸟人才”管理机制

由于“候鸟人才”具有流动性强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候鸟人才”的开发工作中,也需要对人才管理机制进行积极创新,建立适合“候鸟人才”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为明显的作用。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主导、人才自由流动背景下,可以采用柔性机制对“候鸟人才”的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和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具体是指在人才管理过程中突破国籍、户籍、地域和人事关系等限制条件,将“以用为本”作为人才引进原则,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实施“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的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发挥单位用人自主权,满足个人意愿[3]。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来说,柔性人才引进机制的优势主要包括有利于人才的精准利用、不改变人事劳动关系、管理方式较为灵活等突出优点,因此十分适用于“候鸟人才”的管理工作。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在国外已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实际应用,此种人才管理机制在我国主要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合作、聘任流动、咨询流动与交换流动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比如近年来兰州市对柔性人才引进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不改变与原单位关系的前提下,支持用人单位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候鸟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向本地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集聚。同时,对于柔性引进的人才,除了用人单位给予报酬,兰州市还根据引进人才的实际成果给予每年3万元至10万元的工作补贴、差旅费、房屋租赁费报销等优惠福利。通过建立上述机制,实现了对“候鸟人才”的合理利用。

3.2 为“候鸟人才”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

在对“候鸟人才”管理机制作出积极创新的同时,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候鸟人才”开发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都在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应的“候鸟人才”引进政策。其中具体包括省级层面《河北省鼓励柔性引才暂行办法》、《海南省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青海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云南省柔性引进人才办法(试行)》等政策,以及《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办法(试行)》、《“陵水人才梧桐树卡”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地区政策。上述政策的制定对于促进“候鸟人才”的合理开发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有效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候鸟人才”管理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3.3 建立科学的“候鸟人才”选拔标准

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标准是人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候鸟人才”的开发过程中,也要对选拔标准作出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从而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选拔,提升人才整体水平。比如海口地区作为“候鸟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为了实现对“候鸟人才”的有效选拔,在2018年开展了优秀“候鸟型”人才和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在选拔标准的制定方面,主要针对选拔对象、选拔条件两方面,对“候鸟人才”的选拔标准作出完善。其中在选拔对象上,主要针对在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科学研究、文艺创作、体育竞赛等方面达到领先水平,并为海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在职在岗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

在选拔条件方面,海口地区“候鸟人才”的选拔条件如下:来海口季节性休养、生活、旅游的非海南户籍人员;受聘于在海口注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工作1个月以上的“候鸟”;受聘期间工作成效显著、社会评价较好的人员。除此之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技师以上技能等级,受聘区以下企事业单位可放宽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或技师技能等级;掌握特殊技能的工匠型人才,或省级以上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门型技能人才;在各领域有较深造诣或广泛影响力且无专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的人才;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其他人才。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团队可向所在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评选出的优秀“候鸟型”人才可以享受一次性工作补贴5000元。

3.4 建立“候鸟人才”服务平台

通过“候鸟人才”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起到有效吸引“候鸟人才”的作用,促进其专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在“候鸟人才”服务平台的建设上,可以具体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是要充分结合“候鸟人才”的特點,由于“候鸟人才”在当地的停留时间比较有限,因此可以采用短期兼职、顾问指导、退休返聘以及对口支援等人才应用模式,并结合当地科研机构,促进“候鸟人才”与本地学术研究人员建立密切合作,发挥对“候鸟人才”的汇集作用。

第二是要加强对信息化“候鸟人才”服务平台的建设。比如可以建立“候鸟人才”服务网站,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该平台完成对“候鸟人才”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发布,并促进“候鸟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此外还可以建立“候鸟人才”信息数据库,通过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提供“候鸟人才”供需信息数据,更好促进不同行业领域与层次人才的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决策,有利于实现供需双方的准确对接。对于市县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加强网络服务平台与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从而实现与省级平台、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及资源共享,解决用人单位与“候鸟人才”对接不畅的问题。

4  结论

“候鸟人才”是在人口流动背景下产生的一类群体,通过对“候鸟人才”群体的开发,有利于对人才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更好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在“候鸟人才”的开发工作中,应根据此类人才的自身特点采用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也要对人才选拔标准与服务平台作出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腾蛟,魏尹会.浅谈候鸟型人口流动对三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青年时代,2018(12):150-151.

[2]孙晨光.“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建议——以海南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18(04):57-61.

[3]应验.“候鸟型”人才柔性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05):129-133.

猜你喜欢

开发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