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20-05-28周莉鄢文强于小明李欣
周莉 鄢文强 于小明 李欣
本文系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阅爱设计》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主要介绍了“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实践效果,一是以专业化、特色化、模块化沙龙讲座为依托,厚植学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土壤;二是以创新创业教育青苗工程为载体,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三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引导学生产出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四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为检验,契合社会需求培育优秀项目;五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平台,联动二级基地帮扶项目孵化。这“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践效果较好,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五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和主动应对未来战略竞争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要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青年大学生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培养好、发展好自身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目标来抓。
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机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小班教学、非标准答案考试、建金课斥水课,多措并举,但创新创业教育总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动力不足、意识不够、坚持不下来、成功率低。为了进一步锻造双创能力,本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主要立足浓厚学校创新创业氛围、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完善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融合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二、“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实践经验
1、以专业化、特色化、模块化沙龙讲座为依托,厚植学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土壤
学校会定期邀请优秀校友、专家学者开设创业讲堂、创新讲堂。同时,进行创客项目路演,专家问诊把脉,与会人员提问题,完善项目的运行方案,挖掘项目的价值,助创客重新捋思路,改善研究方法,唤醒与会人员的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发现创意金点子。专家分享国内外行业资讯、科研前沿动态、研究方法、创业必备知识等,夯实基础、开拓视野、启发思维。[1]
创客主动申请创客俱乐部,项目路演、特色展示,鼓励跨学科、跨项目进行交流。 学校组织优秀项目路演会、经验分享会、项目成果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创新思维游戏、创新万智牌、互联网+沙盘模拟、创业实训系统等活动,厚植创新创业氛围。
2、以创新创业教育青苗工程为载体,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遵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根据 “前期趋同、强化基础、后期分化、因材施教”的分级分层次的教育模式,在全体新生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青苗工程”。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新生,兴趣导向、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宣传动员阶段,宣讲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在实践模拟阶段,面向新生以邀请的方式,每组30人左右进行,引导新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可供选择的实践模拟活动有三类:《创新万智牌》《创业模拟实训》《互联网企业沙盘模拟》,通过卡牌游戏、操作仿真软件、竞争式互联网企业创业模拟沙盘等方式进行,开展浸润式、互动式、参与式、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乐趣中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魅力,在汲取创新创业知识的過程中获得成就感。
3、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引导学生产出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
编排《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指南》,引导学生挖掘市场痛点。 重新设计申报书。 开展大创宣讲会,普及大创。 开展系列大创专题讲座与培训,捕捉科研动态,文献查阅、实验技术路线设计、商业计划书制作、PPT制作、视频制作、网络平台搭建。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比如,管理类、市场营销类、法律类等。【2】
学校会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引导项目组做好日小结、周汇报、自我总结,并填写每周研讨简报,汇编成研究报告。学校组织专家查阅研究报告,聆听项目路演,疏通障碍,指明方向。根据项目反馈,对项目运行进行引导帮扶。鼓励项目开展特色活动,增强影响力,将项目活动质量纳入评优评先中。对于比较优秀的项目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就延伸内容进行再申报,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打磨。
4、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为检验,契合社会需求培育优秀项目
学校制定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类竞赛奖励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 鼓励学校教职工积极参加,增加竞争力,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金奖、银奖、铜奖的指导教师团队, 按照项目分别奖励10万元、8万元、5万元;对指导学生获学科竞赛特等奖、金奖、银奖、铜奖的指导教师团队, 按照项目分别奖励10万元、8万元、6万元、5万元。同一获奖作品指导教师团队有不同单位(人)参与的, 奖金核发到第一责任单位或第一责任人,合作单位(人)的奖金由第一责任单位或第一责任人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分配, 学校不重复发放。
5、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平台,联动二级基地帮扶项目孵化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江西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校发[2015]53号),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教学院部主体地位,激发教学院部教育改革动力,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校院、院院、院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合作。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硬件与软件,引导各教学院部号召更多学生参与。高校应建立教学院部创新创业教育自查机制,在组织领导、人才培养机制、课程改革等八大模块中,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完成效果指标与考核标准。[4]高校在教学院部自查基础上再进行年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选,对教育改革表现突出的院部、教师、学生进行表彰公示。
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指标体系中,高校应建立各教学院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各教学院部与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对院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统一管理, 实行建档立卡制度,定期对孵化项目进行创业指导、帮扶、考评与成果展示。 满足一定孵化条件的项目方可申请入驻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交申请表与项目计划书、专家评审、项目路演、答辩等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会依据项目创新性、团队结构、基础研究、保障机制、预期成果与答辩表现等标准拟确定入驻项目名单并公示。为保障学生团队等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规范创新创业行为,入选后的项目组应与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签订三方协议,遵守《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日常管理制度》等制度, 参与创客俱乐部,展示与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与专家就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接受学生干部每日每周的安全卫生检查,定期参加项目组会议,提出管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议,获取相应的帮助。 高校应重视孵化基地文化建设,可以设置创意集思广益墙、创新创业帮扶指导流程图、项目组实践活动墙、校内外导师墙等,为创业学子创业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丰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生活。
有一个在图书馆设立茶吧为广大师生提供饮品的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联动图书馆、后勤、经资办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帮扶,选址、通水通电、申办执照,通过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手段给予部分资金支持。 但学生定位不清晰、不务实,未从创业者的角度—以茶吧老板身份去思考问题,从网络复制粘贴方案, 对创业规划不明确、不懂投资回报率、发展前景不明确、企业定位模糊。学生未充分利用身边导师、朋友资源进行创业。 面对入驻项目组创业问题层出不穷的这些现象,高校应通过开展项目路演、企业问诊、创新创业类沙龙讲座等活动,给予创业指导。 除此之外,高校应充分发挥校聘创业导师作用,开展校企创业专题培训,加强校外导师、指导教师和创业学子学习交流, 制定方案倒逼指导教师每年定期解决创业问题,如未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可以主动替换指导教师, 针对潜力大、可操作的适合项目,配备校友企业家为项目长期指导教师,解决指导教师懒、庸、推、慢、浮等问题。
高校致力于构建一个院部共建、师生共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只要学生在不影响其他项目组经营、孵化基地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允许自主实施经营行为。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应实施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管理方式。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内,每月每季度进行项目经营比赛,通报经营战报,排前三的项目小组获得流动红旗,并在孵化基地电子显示屏上予以公布。流动红旗、各种获奖都可以作为中/终期检查加分项,对于始终没有展开经营活动的项目可以勒令退出,对于潜力大、后劲足的项目可以通过中途入孵机制入驻孵化基地,办理入驻手续。
三、“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江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江西中医药大學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健全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为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 近三年,共获得专利13项;成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2项; 工商注册30家;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均达到93%以上,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的比率达到46.45%。
四、结束语
学校始终坚持以“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践行“惟学 惟人 求强 求精”的校训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正是践行这一任务。学校将继续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继续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上,勇闯新路、永不言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小川.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02)18-21.
[2] 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5-6.
[3] 马晓君,潘昌伟,陈立江.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探索及实践[J].未来与发展,2014(11)87-90.
[4] 赵玉成,杨卫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的高等教育应对[J].教育教学论坛,2016(5)66-68.
【作者简介】
周 莉(1988.05—)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鄢文强(1988.10—)男,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近现代史.
于小明(1997.03—)男,江西抚州人,本科在读,市场营销专业.
李 欣(2000.09—)女,江西上饶人,本科在读,中医学院中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