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分析

2020-05-28任艳妮高天智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调查大学生

任艳妮 高天智

本文为西安财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xcj27);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BY093)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认为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内涵、重要性认知高度统一,对诚信现状的认知比较乐观,对他人失信行为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有多种选择,对自己的失信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不当问题,高校开展了相关的诚信教育,但效果不明显。总结了当代大学生诚信观与诚信行为的新特点:大学生对诚信内涵和自我诚信现状具有比较乐观的认知,对失信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对失信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力,高校未能形成统一的、专门的诚信教育体系。因此,深化诚信教育,很有必要。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现状; 失信行为态度与处理;调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1]就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够知行合一,自觉自愿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解陕西省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更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我们对陕西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从诚信认知、诚信态度、诚信行为、影响诚信的因素及对自己诚信度的打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星在陕西高校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 1018份,收回有效问卷1018 份,问卷回收率为 100%。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观现状

1、大学生对诚信的内涵、重要性认知高度统一,对诚信现状的认知比较乐观

被访者对“您对诚信的理解?”(单选)中,选择“凡事言必行,行必果”占到54.81%,选择“别人怎样无所谓,但自己一定要讲信用”的占26.23%,“不清楚”(0.88%)的比例非常低,从这三项的选择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诚信内涵认知是非常清楚的,8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就是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统一,自己讲诚信不受他人影响。

被访者对“您觉得诚信重要吗?”中,选择“重要”的占绝大多数(97.64%),“一般”(1.67%)“不重要”(0.69%)的比例都非常低。“你认为我们大学生的总体诚信情况如何?”问题中,选择“很好,不值得担忧”的占10.31%,“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行为”占75.34%,“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行为”占12.67%,“很差、前景值得担忧”占1.67%。对“对你自己的诚信打分”中,六成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评价在90分以上,九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评价在80分以上,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评价是比较满意和乐观的。

2、大学生对他人失信行为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有多种选择

“对于失信的人,你会采取的态度是?”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对于他人失信行为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主要有四种选择:第一,视情况而定。“对于失信的人,你会采取的态度是?”选择最多的是“会询问事情的原因,视情况而定”占64.93%,可见,大学生们对于处理一些负面的事情还是比较理智的,能给对方和自己一些缓冲的余地,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利于人际交往。第二,不与失信的人交朋友。有30.16%的人选择“不管是否与自己有关,都感到非常生气,不会与他做朋友”,这一选项的大学生具有很正确的三观,他们做人和交友是以诚信为底线的。第三,看他人的失信行为是否与自己有关。有35.76%的人选择“与自己无关的失信行为不在意,但与自己有关的会在意和生气,不会与他做朋友”。这种选择的大学生具有投机心理,他们也许并不在意他人是否诚信,只要对方不要损害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做朋友,自己的利益是交友的原则和底线,这种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第四,对他人失信行为不在意。选择“没什么感觉,或许别人有苦衷,仍然与他做朋友”的占18.57%,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看似豁达,其实是没有原则的一种表现,这种选项也折射出他对诚信并不看重,对朋友也不真诚。这一结果我们也在访谈中得到了验证。

3、大学生对自己的失信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不当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现实生活中涉及自己的诚信问题时,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则比较明显。“倘若一次失信行为可以给你带来利益,你会去做吗?”一题中,仍然有三成多的大学生选择“看利益的大小”(33.5%),也就是说如果利益大的话,有超过四成的大学生会选择不诚信。在问题“你对作弊行为的态度”中,只有二成多的学生坚定地选择自己不作弊,也对他们的作弊行为持否定态度,其他选项都反映了大学生在作弊行为上态度和立场不坚定。在问题“若同学逃课请你代请假或者签到”,六成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替同学“打掩护”的失信行为。考勤是学校维护教学秩序、保证大学生准时参与正规学习活动的基本措施和管理制度,它需要大学生在遵守诚信的情况下,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4、高校开展了相关的诚信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在“你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诚信教育的相关活动?”一题中,选择“有”占64.83%,选择“没有”占12.77%,“不清楚”占22.4%。可见,现代大学教育中还是比较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的,但是效果不明显。在“你认为我们的诚信教育有效吗?”的选择数据来看比较乐观,将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教育有效,但是对于“你了解本校校纪校规中有关于诚信的相关內容吗?”,只有少数大学生选择“非常了解”(18.96%),绝大多数选择“了解一点”(66.8%),甚至完全“不了解”(14.24%)。可见,作为诚信基础保障的校纪校规宣传和教育很不到位,对在校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约束力不足。在关于诚信缺失的原因,大学生们的认知比较理智,都认为是外因(社会影响)和内因(自己自律性不强)共同的结果。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观与诚信行为的新特点

从以上调研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在诚信观和诚信行为方面呈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大学生对诚信内涵和自我诚信现状具有比较乐观的认知

与之前大学生诚信观调研情况相比较,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了“00”后大学生对社会、自身诚信现状有着更积极和乐观的认知,这种积极的思想认识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进而影响和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

首先,大多数大学生对诚信内涵认知是非常清楚的,认为“诚信”就是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统一,自己讲诚信不受他人影响。其次,大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认知高度统一,这一调研数据也和访谈结果一致。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周围和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很反感,不诚信的行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校园文明和同学关系,是非常不好的社会现象之一,必须要重视树立诚信为本的社会风气。第三,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状况比较满意。从调研中得知,六成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评价在90分以上,九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评价在80分以上,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评价是比较满意和乐观的。

2、大学生们对失信行为的容忍度较高,对失信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力

从本次调查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不诚信行为有了新的表现:比如手机点名造假、实验和调查报告数据虚假、实习工作造假等行为,有些失信行为具有一定普遍性。大学生对他人的失信行为宽容度较高,比如有61%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行为持“可以理解”的态度,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就是一个靠运气的“技术活”,无关诚信不诚信,道德不道德。因此,很多人对周围同学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持宽容态度,表示可以理解,当然也不愿意站出来去指认或批评他人的这种不诚实行为。这种允许某些情况下的他人的失信行为就是对自己诚信价值观的违背,这也恰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即“知”与“行”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界甚或是鸿沟。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不诚实的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认为失信行为与道德无关,纯粹是一种个人主观选择,与他人无关。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会使舆论监督机制失灵,部分学生对不诚实行为不能发挥其监督批评的作用,而且也为大学生自己的诚信行为埋下隐患,可能导致失信行为越来越多。

3、高校未能形成统一的、专门的诚信教育体系

高校一直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从调研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系,也与高校更加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而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并没有落到实处有关。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仍然停留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专门的诚信教育体系,如没有专门负责诚信教育的部门、教师、课程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从调研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这也说明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培育既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激发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内在价值意识和选择,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诚信奖惩机制,以外力促进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诚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诚信意识的高低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大学诚信教育应该从第一课堂到第二、第三课堂,从课上课下到校内校外,构建起“课堂内环、课外中环、外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环三全”诚信教育新模式,树立大学生“诚信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181.172-174.

[2] 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09(z01).

【作者简介】

任艳妮(1979—)女,陕西咸阳人,博士,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调查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