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2020-05-28李梦龙

决策探索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路径探索精准扶贫

李梦龙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切实履职尽责,积极配合帮扶所在地政府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拓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办法。本文结合以往高校扶贫模式和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扶贫指导精神,以西北某高校扶贫工作为例,总结探析该高校精准扶贫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文化扶贫;路径探索

一、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庄严承诺。”这无疑是把脱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针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新思路、新目标和新途经。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国家制定农村贫困标准进行测算,截至2019年年末,9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0.6%以下,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自全国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全面聚焦脱贫攻坚战,积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以务实高效的组织领导为牵引,以驻村工作队为传导,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助力精准扶贫。高校具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文化、知识储备、人才资源等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独有特色,在教育帮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消费扶贫等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高政治站位落实好脱贫攻坚工作,提升贫困农村的“造血”功能。

二、西北某高校扶贫点的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

精准扶贫,首先要了解扶贫村的状况。西北某高校精准扶贫点位于汉中市湘水镇盘龙庵村。盘龙庵村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省级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共计259人(不包括稳定脱贫户7户21人)。2014年脱贫18户63人、2015年脱贫9户38人、2016年脱贫2户10人、2017年脱贫6户25人、2018年脱贫47户106人、2019年脱贫2户2人,2020年计划脱贫11户15人。贫困发生率1.81%。

主要致贫原因有:一是交通落后。盘龙庵村距离镇政府4.5公里,属浅山丘陵村,三面环山,夏季多自然灾害,村内道路均为沙土路,交通比较落后。二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集体经济缺乏。全村耕地面积1542亩,林地面积4212亩,因地形受限,可种植经济作物单一,易水土流失及滑坡,因此,灌溉、采收、运输难度较大,导致抵御风险能力偏低;村委除了少量集体用地外,无结余资金和其他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也是严重影响该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文化教育落后,观念较为陈旧。调研得知,全村近2/3调研对象的文化水平停留在小学阶段,“造血”功能缺失,少数村民对教育认知度不高,存在读书无用思想。四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务农老龄化。盘龙庵村辖13个村民小组、303户、887人。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及常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严重,造成盘龙庵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突出,其生活主要依托政府及帮扶人,返贫风险偏高。

三、西北某高校精准扶贫的路徑分析

(一)建立驻村扶贫工作机制

西北某高校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建立了驻村扶贫工作机制。首先,结合定点精准帮扶村的情况,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工作进行全面领导,下设扶贫办公室,负责扶贫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及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长期驻扎一线,进行驻村帮扶工作,并立足该高校资源优势,着力“造血”和“提智”的主要方向。其次,积极探索“高校+X(贫困村、贫困户)+X(基础建设、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高校一对一、多方位帮扶创新模式,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分别以贫困村及贫困户作为帮扶最小单位,结合村民现有自身致贫原因和实际困难,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帮扶方案,将帮扶细节化,更精准地开展政策宣讲和“志”“智”双扶工作。把特色扶贫与脱贫攻坚紧密联结,推动群众破除难题,树立标杆。

(二)开展“高校+贫困村+X”的精准扶贫模式

1.“高校+贫困村+基础建设”。依托“高校+X+X”模式,秉承基础建设是重中之重,该高校利用帮扶资金扩宽盘龙庵村部分道路,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标线,协同村“两委”积极主动与区主管部门联系,为村级活动场所铺设健身器材,加强活动场所改扩建项目,并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办公条件,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及村委生产生活和出行难的问题,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夯实了基础。

2.“高校+贫困村+产业扶贫”。由驻村工作队牵头,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与,该高校通过拨付扶贫资金与吸引社会资金两种方案,规划设计了盘龙庵村“互联网+众筹+生态茶园”模式。该项目通过私属茶园选址签约、高端众筹资金募集、私属茶园可视化系统建设、向茶农预支定制资金、高品质有机茶种植采摘、土法炮制精细加工、专属包装极速物流的项目实施路径,高效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打造全新的零接触、高透明、低风险的茶叶市场营销模式。并逐年向村民发放免费茶苗,鼓励其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高村民产业发展和市场延续性,带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使该村实现了自我“造血”,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效。

3.“高校+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创建“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环境”。该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着力实现高校文化资源与地方优势转化和相互融合,助力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精神和经济层面给予贫困地区人们帮助,在实现人们精神和思想层面脱贫的同时,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好衔接。改变贫困村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树立文明自强的新风尚。

4.“高校+贫困户+消费扶贫”。为进一步加强帮扶村贫困户产销对接工作,以消费促进贫困户增收,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推进帮扶巩固工作,该高校推动“高校+贫困村+消费扶贫”惠民助农,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直接购买农副产品;同时协调高校工会向对口帮扶村搭建消费扶贫平台和渠道,积极推动扶贫产品进校园系列活动。

5.“高校+贫困户+教育扶贫”。该高校充分发挥育人职能,依托大学生假期“三下乡”“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多次开展“阳光牵手、帮扶前行”送教育下乡系列活动。盘龙庵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共81人,在校就读81人,无因贫辍学现象,并有37名贫困学生享受了教育资助政策,活动覆盖多个学校及家庭。在扶志扶智过程中对教育扶贫对象给予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打破了传统单一“输血式”扶贫后力不足的问题,利用高校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创新了工作方式,提高了脱贫成效。

四、西北某高校精准扶贫的启示

首先,注重扶贫先扶志、志智双扶。“高校+X+X”精准扶贫模式具有系统性,又突出创新性,能充分发挥高校扶贫的自身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扶贫工作不能只重视“输血”而忽视“造血”功能,要不断创新志智双扶工作方式。扶贫工作中,要把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做。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农村文化扶贫新路径,开展广角度、多层次的扶贫工作。

其次,扶贫工作需要系统稳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从工作开展进度来着手,从扶贫领导小组成立到资金的给予、村组道路以及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开展,工作是由难到易,由物质支持到“造血”能力的培养,从政策汇编、技能培训、扶贫宣讲等方面多管齐下,充分发挥高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性。转变少数贫困户惯有的“等、靠、要”懒惰思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其自主参与创业意识。要对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提供能力建设服务,根据精准扶贫政策要求提供针对性培训,使他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创新扶贫模式,提高县、乡镇和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探索更加符合实际、更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

最后,高校作为扶贫攻坚中重要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精准扶贫的实力。在具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高校要结合扶贫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其在优势学科及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开展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帮扶工作,建立长效的教育扶贫网络,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扶贫道路,进而推动扶贫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直接参与扶贫工作可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各专业人才以及师资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在贫困地区的淬炼,更好地丰富师生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認识,最终推动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孟国忠.贫困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引导策略[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03).

[2]韦吉锋,高锋,江思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农村贫困生精神引导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

[3]张晓婷.精准扶贫背景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1).

[4]付信彬,章桂芝,黄成茂.基于精准扶贫思想的高校精准资助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J].广东蚕业,2017(10).

[5]孙瑞娜,徐英.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

[6]王林.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认定机制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路径探索精准扶贫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