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

2020-05-28李金滟张啸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李金滟 张啸

摘 要:构建了涵盖经济能力、社会人口能力和社区连接能力三个层面的韧性包容指数,据此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地级市和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韧性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的提升路径及相应的地方策略。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经济韧性 韧性包容指数

“韧性”思想最初出现在物理、工程和生态科学领域,其后被引入心理和组织科学领域。对韧性的定义可分为三种,工程韧性指“系统回归、反弹到冲击前状态或路径的能力”,强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类似于主流经济学中的“自我恢复均衡动态”;生态韧性指“系统在变化过程中为保持与原来基本上相同的功能、结构、身份和地位而吸收干扰和重组的能力”,类似于多元均衡经济学;适应性韧性指“系统能够承受市场或环境冲击,而不丧失有效地分配资源的能力”,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和进化理论中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自韧性作为关键因素被引入空间经济系统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者开始用韧性分析问题。经济韧性由于能被用于分析区域面对冲击时的响应方式,理解短期冲击怎样在长期影响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近年来在区域科学、城市经济、经济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内渐成研究热点。

经济韧性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韧性的测度。不同研究领域对韧性概念的不同侧重会影响测度方法的选择,一种较为简单的测度方法是直接对比不同区域在冲击后主要经济变量的变动(通常是就业和GDP)。此外,构建抵抗力与恢复力指数测度经济韧性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构建评价区域经济韧性的多重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评价区域经济韧性水平,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各个区域层面的经济韧性水平。

韧性概念的特殊性在于其对冲击的重视和强调。冲击类型多种多样,究其来源,无非都源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考虑到韧性概念的多层次性和冲击源头的多维度性,本文构建了涵盖经济能力、社会人口能力和社区连接能力三个层面的韧性包容指数(Resilience Capacity Index)来测度经济韧性。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一)韧性包容指数(RCI)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借鉴了Foster(2007)提出的韧性包容指数(RCI),参考Oto Hudec等(2018)对指标的选取与说明,考虑经济、人口因素以及社会的流通性,构建如表1所示指标体系。

(二)韧性测度方法

RCI指标体系内一共包含三个维度内的9个指标,本文对每个指标下的11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都用Z-分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得到每个指标的RCI值,再用综合指标的Z-分数得到总体RCI值,据此评估各个城市的韧性。

城市群是城市的有机集合,城市群韧性除了应该考虑群内各城市的韧性外,还应考虑群内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在测度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韧性时,本文把城市群看成一个整体,先分别测算每个城市群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再用Z-分数法测算城市群RCI。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水平测度结果

表2以2016年为例给出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RCI排名前15的RCI值。篇幅所限,2008年—2015年的测度结果在此略去。

表3给出了2016年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RCI值和其排名。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测得的各城市RCI值,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总体经济韧性发展不均衡,沿线各地级市韧性水平差异明显。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经济韧性表现良好。这是由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城市功能的特殊性和多面性,作为政治中心,政治庇佑带来的支持政策會帮助城市渡过难关;作为经济中心,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高于同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也越强;作为文化中心,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和R&D投入,R&D机构的数量也更多,R&D成果转化速度也更快,城市经济韧性也更强。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也和城市区位有关。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高韧性城市占比分别为16.22%,22.22%,54.35%;中等韧性城市占比分别为40.54%,29.63%,30.43%;低韧性城市占比分别为43.24%,48.15%,15.22%。说明各等级韧性城市“扎堆儿”,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这是空间效应和互连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还和城市规模有关。长江经济带大中小规模城市高韧性城市占比分别为70.83%,29.17%,15.79%;中等韧性城市占比分别为20.83%,39.58%,34.21%;低韧性城市占比分别为8.33%,31.25%,50%。说明城市规模越大,高韧性城市占比越高。这是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集聚,集聚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高生产率城市或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此外,磁滞效应的存在使集聚程度高的城市具有更强的韧性,集聚既能够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又能较好地分散外部冲击风险。

(三)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与城市群经济韧性水平测度结果比较分析

城市群是城市的有机集合,长江经济带城市和城市群经济韧性既表现出一致性,又表现出差异性。比较长江经济带城市RCI和城市群RCI可以发现:(1)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韧性发展水平都不均衡,城市之间和城市群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城市和城市群经济韧性都和其区位有关,总体而言,都是下游城市或城市群经济韧性表现最好;(3)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总体韧性表现良好,不一定表示其经济层面、社会人口层面和社区连接层面的韧性都表现良好;但是对于城市群而言,总体韧性表现良好的城市群,其在经济层面、社会人口层面和社区连接层面的韧性均表现良好。这是因为,城市群作为城市的集合,更多地体现了其整体的优势。

三、结论

本文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和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韧性,并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省会城市和主要中心城市经济韧性较高;(2)城市区位不同,城市经济韧性不同,下游城市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中、低韧性城市都表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3)城市规模越大,高韧性城市占比越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规模城市,城市经济韧性都高;(4)城市整体经济韧性较高,并不意味着城市每个维度的韧性都高;(5)城市群经济韧性可以表现较大范围的区域差异,适用于对经济体整体韧性情况的概览;城市经济韧性可以分析较小范围内城市之间的韧性差异,适用于针对性分析城市各维度韧性情况,并为城市韧性提升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提升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各个城市应根据自己的特性(如功能、区位和规模等)制定合适的政策。城市应该依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丰富自身的功能与定位;城市发展政策要与区域发展政策相协调,使自身融入到更大的发展框架中;城市规模越大,高韧性城市占比越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规模城市,城市经济韧性都高,城市规模不能盲目地扩张;城市经济韧性提升首先要对城市各维度子系统进行清晰的划分,对不同维度的韧性水平高低进行评估从而针对性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源里最大程度地提升经济韧性。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济地理,2017(10).

[2]孙阳,张落成,姚士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长三角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

[3]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02).

[4]张鹏,于伟,张延伟.山东省城市韧性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8(09).

[5]徐圆,张林玲.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财贸经济,2019(07).

〔李金滟、张啸(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环保产业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