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视野下的挫折教育探索
2020-05-28杨晖
杨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抵御挫折的意识及能力不强。挫折教育是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养成、耐受挫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逆境时主动调节与适应,以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提升心理韧性和抗逆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轴地带,经历着从村小到现代化、城市化学校的变迁。学校顺应快速城市化的背景,因时而为,因校制宜,因生施策,在中小学生挫折教育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开展“奋斗—幸福”挫折教育研究
学校注重以科研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重要思想,进而形成新时代的“奋斗幸福观”。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幸福的品质,会应对挫折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学校以此为指导,开展“基于‘奋斗幸福观的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被立项为宝安区“十三五”教育规划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研究目标不仅在于推动中小学“挫折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创新,更以桥头学校实践案例为依托,尝试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途径出发,探索构建一套系统的、较全面的中小学挫折教育干预策略体系,进而在更大范围上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挫折教育提供普遍性的方法参考和路径借鉴。
二、全方位实施挫折教育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学校配置了专业心理学科教师,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学校还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活动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传授对挫折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学校还正在开发和实施挫折教育(抗逆力)课程,即《桥头学校“奋斗——幸福”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数据为支撑,以实施策略为目标,为日后在中小学开展挫折教育提供“接地气”的实践模式。
学校注重学科交融,鼓励在不同学科教育中挖掘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意志方面的教育;特别重视体育、艺术教育,让学生在运动中、在艺术熏陶中,学会调控情绪,磨砺意志,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还通过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开展挫折教育,将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来落实,构建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体系(如以每周升旗仪式、团队会、班队会等为阵地的德育常规活动体系,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德育主题活动体系,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的德育特色活动体系,等等),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教育。其他课程如综合实践课、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寒暑假期间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义工活动等,也突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学校还开展生命教育、学科教育、榜样教育、亲子教育等,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实现挫折教育效果的“倍增”。
三、强化个性化、成长性指导
针对当前挫折教育缺乏“个性和针对性”,缺少“耐心”及“后续指导”的实际,学校重视个性化指导和成长性观察。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室,购置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V1.0和心理健康书籍,为学生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以学生成长导师制度为抓手,推进挫折教育个性化实施。学校践行“发现、欣赏、创造”的办学理念,尝试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度,一位教师负责指导一两名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制定成长计划,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将指导过程,包括成效、反思等记录在每一个学生的《基于“奋斗幸福观”的中小学挫折教育策略研究学生成长记录本》上,记录本代表了一个持续、有反馈、有后续的较全面、较系统的成长过程。
四、对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旨在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在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优质发展。这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2016年,深圳市在全国首次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桥头学校是深圳市“儿童友好型学校”试点单位,学校将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与挫折教育有机结合,推出了诸多创新型举措。
2018年5月,学校针对来深务工人员子女多、家长接送困难的实际,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儿童步行巴士”。步行巴士指家长或教师充当司机和乘务员,步行护送学生上下学。步行巴士作为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有效缓解了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和交通压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学校还成立了“儿童议事会”“小小人大代表工作站”等组织机构,为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及城市治理,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这些举措,加强了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灵关爱,提升了他们心理健康调适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且强化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指数偏低的实际,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促进教育公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福海商会成立了商会会员儿童友好联盟,推出“彩虹课堂”公益项目,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基金会向优质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公益項目首期落地桥头学校,有200名学生受益。这些举措尽量减少社会因素差异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学习障碍,减少学生的挫折感。
挫折教育的开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正如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快速进行的城市化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和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逐步增大。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与时俱进,推动中小学挫折教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