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与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2020-05-28孙斌李瑛珊刘燕清李江林福建黄友贞缑方良
孙斌,李瑛珊,刘燕清,李江,林福建,黄友贞,缑方良
赣州市肿瘤医院 1 生理功能科,2 PICC置管中心,3 消毒供应中心 (江西赣州 34100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肱静脉以及头静脉置管,使导管尖端处于上腔静脉下1/3处位置的方法,与常规浅静脉给药、深静脉置管术比较,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可靠性强、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可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1]。目前,临床实施PICC的方法有两种,即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和塞丁格技术。本研究分析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与塞丁格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79例,女21例;年龄19~74岁,平均(46.5±3.6)岁。观察组男74例,女26例;年龄21~74岁,平均(47.5±3.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塞丁格套装(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
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首先,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使其置管手臂外展,对术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铺设无菌孔巾;然后,采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进行引导平面内进针,探头频率设置为5~11 MHz(超声仪器 SonoScape S8 Eep)或5~14 MHz(超声仪器 SonixSP);采用装有适量耦合剂的无菌探头保护套保护探头,同时固定探头套,按照患者自身情况调节探头深度;选用置管手臂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探头显示其长轴切面,选择肘部上方合适位置确定穿刺点;最后,在超声引导下沿血管长轴进针。
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首先,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使其充分暴露穿刺位置上肢并外展90°,对术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铺设无菌孔巾;然后,采用血管超声引导系统探查置管的静脉,取患者肘关节上方2~6 cm位置作为穿刺点,同时测量置入导管的长度,需注意的是穿刺时应将穿刺针处于斜面向上位置;在超声引导下,以15°~30°角在穿刺点部位进针,随后缓缓刺入血管腔,待看到暗红色血液从针尾位置流出后,在针孔放置导丝,移出针头,并扩大穿刺点放置扩张器,扩张器应顺着导丝推入静脉内;最后,从穿刺鞘中置入PICC导管,使导管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待PICC导管送至测量长度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固定导管。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情况及置管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比较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在PICC穿刺中应用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状态,降低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解决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置管输液的问题。有研究表明[2],穿刺成功并不代表置管成功,而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还可降低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超声引导下开展PICC穿刺,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的解剖结构,并可按照血流及音频信号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穿刺血管,有效避免了不良因素的阻碍,从而降低了发生导管异位或折返到腋下静脉的风险[3]。特别是在撤出导丝前,通过超声检查导管是否存在异位,并对导管进行调整,可以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血管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的特点在于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加之放置的导管长度较短,有效降低了对血管壁的损伤,从而减少了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在PICC中的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在PICC中应用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可以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且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