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5-28张艳
张艳
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 (福建南平 35420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每年约有百万例新发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患者[1-2]。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需要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学损伤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脂肪性肝炎被认为是其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可加快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进程,直接影响肝炎的治疗效果,而脂肪性肝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时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由此,重视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的诊治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鉴别和诊断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并且其在全身的脏器检查如心脏、肢体血管、腹部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后获得血流信号,经编码后呈现二维图形,不仅能显示超声图像结构,还能提供清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本研究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脂肪性肝炎患者作为脂肪性肝炎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11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病毒性肝炎组。脂肪性肝炎组男83例,女29例;年龄23~75岁,平均(49.20±25.14)岁。病毒性肝炎组男91例,女21例;年龄25~74岁,平均(48.51±24.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脂肪性肝炎组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1月修订)》[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病毒性肝炎组符合《肝病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依从性高,可配合开展各项检查;(4)年龄≥20岁。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12 h后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飞利浦HD15超声诊断仪[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沪食药监械(沪)字2010第2231003号]进行超声诊断,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过程中,患者取平卧位和侧卧位,屏气,利用探头全面、反复、多方位探查患者的肝、胆、脾,了解其形态、大小、边界、包膜、肝区光点回声强弱、分布和血管网络分布等;然后,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右手举过头顶尽量拉开肋间隙,将探头置于肝脏等部位再次进行探查;适当调节仪器进行多方面探查,与周围脾、肾实质回声进行对照,减少肠气对成像的干扰,将得出的二维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为保证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检查由超声专业的临床医师进行操作;检查前所有仪器均经认证,正式测量前再次校正所有仪器,现场测量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各项B超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脏大小、脾脏大小、回声弥漫性增强、胆囊大小、胆汁透声程度、胆囊壁内膜光滑程度和厚度及管腔减少。(2)比较两组超声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采用χ2检验;n>40,但1<T<5时,采用校正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诊断准确性比较
脂肪性肝炎组诊断准确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超声诊断准确性比较[例(%)]
2.2 两组超声诊断影像学特点分析
脂肪性肝炎组回声弥漫性增强、管腔减少、肝大等超声影像学特征出现概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脾大、胆囊炎病变等影像学特征出现概率低于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超声诊断影像学特点分析[例(%)]
3 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肝脏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其中脂肪性肝炎在我国肝脏疾病中占63%。脂肪性肝炎是一种病理综合征,以肝小叶病变为主,呈现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脂肪性肝炎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多为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同为常见肝病,且两者可合并存在,由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脂肪性肝炎,即使其病情较为严重,但亦不能归于脂肪性肝炎范畴,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诊断方案对两者进行准确区分。
肝组织活检是脂肪性肝炎的常见诊断技术,但由于组织标本较少不能完全代替肝脏全部病变,所以其诊断准确率也相对较低,患者接受度较差。随着影像学检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被应用于临床鉴别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其应用优势在于:(1)超声诊断探头频率高,分辨能力强,可在二维平面直观显示血流分布状态及血流方向,医师可根据病变血流状态和血流变化判断病理状态,从而提升诊断准确性;(2)在现阶段的医院影像学检查中,X线辐射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伤害,磁共振检测价格较高,在基层医院无法开展,与前两者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济性高、无创伤、限制使用条件少,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不良影响[5];(3)医师通过二维平面可明显观察到肝细胞内脂肪增厚或细胞体积增大等。肝细胞因脂肪聚集导致体积变大,因病变使肝脏回声弥漫性增强,导致细胞挤压管腔,管腔逐渐缩小变窄。本研究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炎组回声弥漫性增强、管腔减少、肝大等超声影像学特征出现概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脾大、胆囊炎病变等影像学特征出现概率低于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上影像学特征可作为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依据[6];另外,可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重点放在影像学的分辨上,肝脏及脾脏大小、回声是否呈弥漫性改变、管腔结构是否清晰均在诊断鉴别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中具有重要意义。
脾大和胆囊炎病变是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的主要表现,可作为鉴别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依据[7]。本研究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炎组诊断准确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诊断脂肪性肝炎的影像学方法,效果显著。因医师诊断的差异性,尤其是医师临床经验和操作水平不一时,可能会导致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观察特征出现误诊或漏诊,因此需要医师充分认识并熟悉典型图像,也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治疗过程和相关症状予以综合判断,确保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黄旭红[8]对40例脂肪性肝炎患者(实验组)和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照组)实施了超声检查,通过观察影像学特点发现实验组出现明显肝大、管腔减少、回声弥漫增强等现象,且实验组诊断准确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
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在治疗原则上大致相同,一般选择药物控制,但不同临床类型之间具体治疗措施不同。因脂肪性肝炎与原发病关系密切,因此要对原发病予以施治,缓解症状,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同时,制定合理膳食计划,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严禁吸烟、饮酒,加强锻炼,以此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病毒性肝炎则需要针对炎症做常规处理,无需过分强调休息和营养。
综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脂肪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根据影像学特点的不同使诊断更具有准确性,脂肪性肝炎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但作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较为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