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在结肠癌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5-28卜延志
卜延志
结肠癌是结肠黏膜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病变,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胃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新增结肠癌患者近100 万,有大约50 万人死于结肠癌,病死率居所有癌症的第三位[1]。其发生与不健康饮食、大肠腺瘤、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不过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肠梗阻等症状[2,3]。目前结肠癌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结合术后化疗,但患者预后差、不良反应多也是普遍存在的。新辅助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的治疗结肠癌的方案,因其能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负荷,减轻组织反应性水肿,缩小瘤体,降低肿瘤复发率及改善预后等,逐渐被医师和患者所接受,并应用于临床[4]。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结肠癌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因结肠癌来我院肿瘤科治疗的患者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5.6±7.2)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病程(1.5±1.2)个月,癌症分型:高分化腺癌14例,中分化腺癌26例,低分化腺癌10例;临床分期:Ⅱ期15 例,Ⅲ期25 例,Ⅳ期10 例。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4.4±8.5)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病程(1.7±1.3)个月,癌症分型:高分化腺癌18 例,中分化腺癌30例,低分化腺癌12例;临床分期为:Ⅱ期19例,Ⅲ期28例,Ⅳ期13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癌症分型及临床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表现及肿瘤病理切片证实为结肠恶性肿瘤者;②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③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①身体较差无手术治疗征者;②有心、肝、脾、肺、肾等功能严重不全者;③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检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个人意愿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位置,行不同部位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至结肠中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根部,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观察组在行腹腔镜根治术前采用2 个疗程的为期6周的化疗,采用改良的FOLFOX6 方案: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给药,静脉滴注2 h;亚叶酸钙20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2 h;氟尿嘧啶400 mg/m2,第1~5天,滴注时间不少于6 h,3周后进行第2 次化疗。化疗过程中常规服用护肝、止吐类药等[5,6]。化疗结束后2周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患者CD44V6 及p21 蛋白表达情况。
1.4.2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如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等的发生率。
1.4.3 患者出院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情况进行回访,分析2组患者的预后。
1.4.4 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及2年生存率等。
1.5 诊断标准 按WHO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7],依据肿瘤消失或缩小的程度来评定:(1)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肿瘤缩小≥50%;(2)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肿瘤缩小25%~51%;(3)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吻合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感染和肠梗阻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预后良好发生率为6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CD44V6、p21蛋白表达比较 2组患者术前CD44V6、p21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D44V6、p21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结肠癌手术根治联合术后化疗是治疗结肠癌的首要方法[8]。腹腔镜下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视野较清晰、手术创面较小、术后容易恢复等优点,基本能达到传统手术法能达到的治疗效果。但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且在术前评估及术中未发现肿瘤转移,仍然具有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尤其是对T3或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9]。
表3 2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例(%)
组别CD44V6手术前手术后p21手术前手术后对照组(n=50)40.35±3.1847.33±2.5340.61±2.8150.63±3.92观察组(n=60)41.24±2.9632.77±1.8239.87±3.43100.34±6.79t值1.5235.021.2245.78P值>0.05<0.05>0.05<0.05
新辅助化疗亦称为术前化疗,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重视[10],并且在我国各大医疗结构应用于多种癌症如卵巢癌等[11-14]。术前给药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减少癌组织中血管和淋巴管的数量,降低癌细胞在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转移风险,同时可杀伤病灶周围组织浸润的癌细胞,减少肿瘤细胞脱落及种植,降低由于手术作用引发的肿瘤增殖刺激,控制医源性转移,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15]。黄彬等[16]研究了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发现该方案在治疗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显著,近远期疗效都较好;宁丞君等[17]其研究结果也显示该方案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本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根治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如肠梗阻、切口感染等的发生率,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CD44V6、p21是一种肿瘤监测蛋白,敏感性较高,临床上用于肿瘤转移的监测。其中CD44V6的阳性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呈正相关性,而与预后呈负相关性,而p21的阳性表达与预后呈正相关性,与肿瘤恶性程度、转移呈负相关性[18-20]。本研究监测患者术前、术后的CD44V6、p21的表达水平,发现2组患者化疗后的CD44V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21正好相反,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术后转移风险更低。
综上所述,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降低结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p21蛋白的表达,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