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2020-05-27杨凯捷
杨凯捷
内容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80例产后盆底功能肌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知识普及与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盆底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进行临床护理后盆底肌恢复情况、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与性功能满意度,1 h漏尿量、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 (ICIQ-SF) 及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 (I-QOL) 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的患者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1h漏尿量与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性功能满意度,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盆底功能
盆底功能障碍(PFD)以尿失禁、肛门失禁、便秘、盆腔器官脱垂等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1],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值得被关注。本研究对本院收治80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入选的共8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年龄在24-39岁之间,平均则有(30.6±1.8)岁。自然阴道生产的有39例,剖宫产的则有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指导,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应禁止饮用碳酸饮料、咖啡、酒等刺激性饮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1盆底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有意、自主的对耻骨-尾骨肌群实施放松与收缩锻炼等训练,选择平卧位,头下垫软枕,双腿稍分开,做排尿与排便动作,收缩盆底肌肉,之后再缓慢放松,如果患者存在训练困难,需要对其进行方式的改善,确保患者能掌握锻炼的方法。○2若患者存在进行自主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效果不佳或无法完全掌握自主盆底功能的训练方法的情况时,可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协助产妇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每周二次。○3护理干预。首先是对患者讲解有关分娩对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介绍盆底肌群、盆底功能锻炼的方法与目的,产后训练注意事项;产后1个月不能进行体力劳动,不能盆浴,产后2个月内不能进行性生活,不能负重,不能久坐等增加腹部压力的活动。其次是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产妇进行有效地沟通,并及时对产妇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感、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缓解,提高自信心。○4产妇出院后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其康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在进行临床护理后的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情况。两组产妇在进行临床护理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后,应对其盆底肌肉的张力程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为5个等级,测量结果的级别越高,表示其盆底肌功能的恢复程度越好。对比两组患者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与性功能满意度比较。比较两组产妇1 h漏尿量。本研究采用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 (ICIQ-SF) 对尿失禁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尿失禁困扰越严重。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 (I-QOL) 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在本研究中对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的数据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专业软件SPSS19.0进行具体的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进行临床护理后盆底肌恢复情况的对比
进行临床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与性功能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性功能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与I-QOL评分比较
训练与护理前,两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与I-QOL评估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 。训练与护理后,观察组产妇1h漏尿量、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3。
3讨论
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过程,可对产妇盆底肌和骨盆结构造成损害,这种损害可直接对骨盆造成机械损害,也可损害阴部神经,致使患者发生去神经损害、神经萎缩,从而对骨盆肌肉带来间接损害,而这些损害均可导致产妇产后出现尿失禁。以盆底肌训练为代表的保守措施仍是目前PFD防治的首选。有研究证实盆底电刺激及盆底肌训练联用于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疗效可靠,有助于提高产妇的盆底肌肌力[2-3];梅晶晶等[4]认为盆底肌训练结合护理可明显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增强盆底肌力,治疗尿失禁,从而帮助恢复排尿功能。
本研究表明,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和临床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观察组的患者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性功能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1 h漏尿量与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王青[5]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将针对性护理用于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中,其可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依从性,丰富了产妇对自身病情的认识理解,还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6]。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掌握技术要领之后做好能力训练,控制好时间和持续的强度,区别化、个性化的进行病情改善,注意患者的訓练反馈,体力变化[7]。
综上所述,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焯霞.电刺激辅助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预防产后PFD的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06):545-547.
[2]江絮萍.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34):71-73.
[3]刘珣.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34):94.
[4]梅晶晶,王玮,邵阿茜,林海素.盆底肌训练结合护理对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改善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160-163.
[5]王青,夏波,唐妍妍,赵希丽.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3):120-122.
[6]李小红,李晓,谷艳娟.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8):164-166.
[7]赖海燕,管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0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