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2020-05-27赵芳
赵芳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诵读;激发兴趣
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认为,古诗文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这样就会使课堂效果变得与众不同。
一、采取诵读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课堂只要传出了学生的琅琅书声,教师的兴致及学生的氛围自然而然地会被调动起来,师生也会互动起来。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首先,要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狼》中“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陈涉世家》中读法又不同,“扶苏以数谏故”读“shuò”,是“屡次”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其次要鉴别句读,疏通词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
再次要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二、归纳学习法
对每一首古诗文不仅要学生重点掌握名言警句,还要掌握理解性默写的一般方法。古典作品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无不具有内在的魅力,稍加点拨,便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通过背诵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内涵。《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篇目都要背,背的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言阅读能力,有了知识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能力的质的飞跃。背诵要熟,熟背才能熟用,还可以生巧。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只要心中有,话可脱口而出,写可信手拈来,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打下坚实的文言基础。因此,在梳理完的基础上归纳是学习古诗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中考试题中的运用性默写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记忆能力。
三、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古诗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誦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活灵活现的情景能激活他们的灵感,开启他们的悟性。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
四、灵活运用,精心设置练习,让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把所谓的答案从参考书上搬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等到考试时,学生再把这一答案抄到考试试卷上,这是一个单向的复制过程。教师习惯“告诉”,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习惯“传达经验”,学生也就无须自身体验。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着语文。语文的源头是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流出汩汩清泉,只有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融相联,才能双赢。
总之,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古诗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好古诗文的一大前提。“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学生诵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并进行归纳与运用,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