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探究
2020-05-27葛欣
葛欣
摘 要: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實新课改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和促进其数学学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还要求他们形成正确收集信息、解读题目与文本的能力,如,从人物对话、数学概念、数学应用题中完成文字与数学逻辑的灵活转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提炼阅读主题,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升其解题能力和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要想加快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产生“我要阅读”的意识,全面提升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更加顺利、高效地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为学生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将他们带入自主阅读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而将新技术引入课堂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整体素质。例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为学生展示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动态变形过程,还可以通过放映动画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使学生巧妙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情发挥想象和发散思维,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为此,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来,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有效互动中获得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数学阅读效率。
二、传授阅读技巧,强化学生理解记忆
当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应传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先给予学生阅读和自学的时间,让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带着目的去阅读,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动用智慧和思维进行阅读,才能使数学阅读更有挑战性,才能让阅读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以教材的阅读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公式等进行阅读时,对于一些较长、信息较多、关系较为复杂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阅读,可以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而在引导学生阅读应用题时,应先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经历定理的发现、探索和总结的过程,然后仔细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如,“照这样计算”“同样多”“增加到”等等,或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条件,为学生提供鲜活有趣且具有探究思考价值的问题,由浅及深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其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性。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利用天平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观察与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三、重视图文结合,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数学的“数”与“形”密不可分,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与图文也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还应从文字与图画的结合入手,既教会学生怎样去读题,又要正确领悟图画的含义,并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提升阅读理解的效率,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铺设基石。
以这道数学题为例:如图,要从东村修一条马路与小河相通,要使所修马路最短,应该怎样施工?
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读题目,然后找出关键信息:要使所修马路最短,再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作出从东村到小河的垂线段,即可得出最短的马路。教师还可以将此数学题进行变式,提问学生:“要过东村一点作平行于小河某一河岸的直线,应该怎样来画呢?”由此“平行”的相关知识就得以引出,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它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能让数学阅读教学得到更高效的开展,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实现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通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多方面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在阅读理解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与抽象性。当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效率效率就会大有提升。
参考文献:
[1]邱少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亚太教育,2019(11):114.
[2]李凤玲.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