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0-05-27刘娟音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外语教学实践

刘娟音

摘要: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各类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走出去”,并把国际先进的教学体系和办学理念“引进来”。本文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英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与反思,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实践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合作办学;外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87-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国内中外合作辦学项目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新形势,抓住新时机,积极探索合作办学项目,与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举办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中外合作教育项目,联合培养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澳双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也可到澳方继续深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教育教学水平,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合作项目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创新外语教学模式,引进合作院校英语教学体系,开展分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我校合作项目的外语教学水平。

1中外合作项目基本情况

1.1中澳合作项目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符合国内外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及相关行业发展和创新型技能人才要求,具备室内设计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理论基础知识和室内装饰工程方案设计、方案表现和施工管理等专业知识,能胜任室内装饰工程设计公司、施工企业等相关企业的方案设计、图纸制作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中澳合作项目办学形式

按国家统一的专科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注册,采用“3+0”的办学形式,即学生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三年,部分专业英语课程和第四、五学期专业核心课程由NMIT教师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授,并最终获得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毕业证书以及NMIT的专科毕业证书。

1.3中澳合作项目主要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应用”与“国际”两个特点,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与教学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办学模式上,实行灵活机动的模式,使学生在国内学习,依然可以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即实现“国内留学”;在教学组织上,实行“独立办学,资源共享”的高效共享方式,充分发挥中澳两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充分吸取两校的办学经验。

2中外合作项目英语教学现状

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英语教学设计出与这些目标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在中澳合作项目英语教学中,引入了墨尔本理工学院内部认证课程CAE,该课程以墨尔本理工大学(Melbourne Polytechnic1)的英语语言强化课程(ELICOS)为基准,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并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测试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达到满足海外留学、任职跨国公司的英语要求。

2.1构建英语教学体系

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采用CAE课程结构,CAE课程主要测验四个技能: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针对课程特点,中方和澳方共同授课,中方教师五个学期授课450学时,并将课程分为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澳方教师五个学期授课400学时,主要负责学生口语和写作课程。墨尔本理工学院项目的注重课堂交流,模块课堂教学采用澳方要求的PPP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和ESA模式(Engage-Study-Activate)。模块教学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更强,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了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这四项技能。

2.2细化英语教学内容

中澳的合作办学项目教材引进了CAE系列教材。该套教材选材广泛,学习素材真实,教学资源丰富。涉及环保、商务、建筑、医学、科技、旅游等共计40个话题内容,每个话题构思巧妙,均可从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这四大模块进行教学。从教材结构来看,每个话题设计合理,从单词短语到语篇分析,全面提高了英语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化的英语语言应用型人才,学生可以满足任何岗位的需求。

2.3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从创立之初即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从外方引进三分之一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这些课程采用外方院校提供的原版教材并由外籍教师进行授课,同时按照外方院校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我院承担教学任务的中方英语教师,其教师资格需先得到墨尔本理工学院认可。墨尔本理工学院定期对负责项目课程教学的中方教师进行TAFE 职业培训与评估四级资格证书的培训,帮助教师熟悉和了解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所上课程的能力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综合能力。

3中外合作项目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班级人数过多,学生英语水平不一,影响全面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我院中澳合作班级学生来自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按照模块教学,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差距逐渐缩小;反之,听力和口语差距愈来愈大。听力和口语的基础尤为重要,学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进步的,需要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了使不让一位同学掉队,教师只能降低模块教学难度,使得每一位同学完成澳方任务。甚至,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澳方任务是很难顺利开展和进行的。长此以往,将会挫伤程度较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影响全面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院教学团队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所有合作教学班级同学开展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这四大模块测试。测试之后,综合评价每一位同学的语言能力,根据评价结果,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英语水平的同学定制适合自己水平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采用针对这一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教师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需要积极学习澳方英语教学模式。

由于国情差异,中方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法知识,文化背景和写作技巧的教学,而澳方更加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院教师常年从事英语教学,在合作教学中努力做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但是受中國传统模式影响较重,需要积极学习澳方教学模式和理念,并转换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为教师提供澳方教师资格证书学习,学习澳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向其他合作院校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全面评估合作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认真研读澳方具体要求,并设计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加强与澳方教师的沟通,积极学习“原汁原味”的澳方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好地帮助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3)评价方式单一,应突出过程性评价,保障英语教学质量。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采用终结性评价,只关注学生期末考试分数,只重视学生是否取得四六级证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进行持续性英语学习。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结合使用。教师对学生每次课的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活动进行记录和考察,并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出勤情况,各项评估内容及成绩,并填写Excel表格,保留作业及评估任务样本,以备发送给墨尔本理工学院进行审查。并定时开展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进行形成性评价考核。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和监测学习动态,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期末,教师按照一定比例,结合终结性评价成绩,即可给出每一位学生客观公正的最终评价,学生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质量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果的关键要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建立系统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从而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质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洁琛.中澳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状况调研与分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02):4-10.

[2]高思佳.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探讨[J].现代交际,2016(6):217-218.

[3]胡溶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6(19):202-203.

[4]刘巍.中外合作办学语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30-133.

[5]林金辉,刘梦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5):62-66.

[6]叶盛.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17):65-68.

(编辑:杨梅)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外语教学实践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基于合作办学的民航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