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中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

2020-05-27王剑娜

高教学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素养

摘  要: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将信息素养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构建模式图,全面、细致、深入分析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而分析出信息素养如何促进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提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5-0104-04

Abstract: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premi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ing a pattern diagra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development, aims to analyze the in-depth relevance among the elements comprehensively, further explores how information literacy facilitates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petences,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for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國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适应性,即充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教学革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教师是改革中的主要发起者、操作者、实施者,教师主体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在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应具备必要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高校外语教师将面临新挑战,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学术科研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给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外语教学模式带来的新作用。

一、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

上世纪70年代,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美国学者Paul Zurkowski率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科技不断进步,必然促使人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水平和能力。[1]我国学者陈坚林综合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指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并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素养”指人们具有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技术手段和能力等,“信息素养”指人们主动、有意识地通晓并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了解、检索、评估和利用有效信息内容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素质反应。学者们将其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五个方面。[2]

美国在2001年国家师资教育认证委员会批准通过TESOL的标准为“语言、文化、教学、评估和专业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维度。[3]并指出“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即外语教师在语言能力基础上,必须能够把握语言相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进而准确认识语言教学的内在规律,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教学实践。[3]赵杰等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自主学习或参与教学团队的学习在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经验以及职业认知和教学态度等方面获得持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4]戴炜栋和王雪梅提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是教师的一种自主自觉行为。[5]“教”不应被认为是单一方向知识或技能的输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诠释了教师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知自身知识不足,只有教授之后才知自身知识的困惑。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更多思路,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6]《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主动开创多元化教学模式,积极参与创建微课、MOOC、SPOC,学会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网络资源和平台,勇于尝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充分激励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7-8]

信息化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视度不断深入,突出了外语教师需提升信息素养以适应当前的外语教学信息化变革。诸多国外研究(如Willetts 1992; Kramsch& Andersen 1999; Warschauer&Meskill 2000; Warschauer 2000;Strambi& Bouvet 2003;Etta & Elder 2005)指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建易于二语习得的真实语境,提高教学效果,并将技术运用到自身学习当中,提高专业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以上特征表明这样的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程度较高。国内多数实证研究(如秦秀白 2001;李观仪 2004;焦建利 2008;何安平2008;谢徐萍 2005;周玉林 2005;张凤娟、曲鑫2013)表明,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英语教师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融合,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外语教师的基本技能。

虽然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在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对信息素养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动态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是应用型院校中青年外语教师比重较大,急需在教学和学术科研方面得到进一步专业发展。并且由于教师年龄优势,易于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可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注入新活力。而关于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调查为空白,这类院校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网络自学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与信息化形势下外语教学改革实施有紧密联系。因此,提升应用型院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与此类院校应用型人才输出质量、院校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信息素养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并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笔者以陈坚林(2010)提出的信息素养核心内涵所包括的多维度层面展开讨论(见图1)。

首先,外语教师要具备必要的信息学习意识,包括信息技术认知、应用理念、社会需求,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改进外语教学内容,使其更与时俱进,改进外语相关课程设置,开设信息化外语教学课程,构建信息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模式。科研方面,外语教师具有的信息意识是教师积累科研资源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前提条件,强烈的信息意识促使教师不断钻研外语专业发展新领域,应用型院校教师更应利用好信息资源,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术方向。

第二,信息知识是外语教师教学、科研的关键,只有具备娴熟的信息技术、扎实的信息理论、实用的信息知识,外语教师才能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当中。多模态外语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都是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有效应用务必建立在教师掌握的信息知识基础之上。科研方面亦是如此。应用型院校教师要想掌握大数据技术、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等前沿理念,必须自身掌握检索文献、理论、方法论等学术理论,通过自学、自建,构建适应于所在院校学生的教学新理念、科研新方法,从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发展。

第三,信息技能包括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常用信息化技术掌握的水平,是教师教研的核心能力。称之为信息化教育,即带来多方位全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海量教育资源、教学模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构建多模态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语言评估方式都是外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创造最接近语言习得的自然语境,设计最真实、逼真的语言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真正促进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动力。应用型院校学生整体语言能力基础弱于研究型院校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特点,捕捉到学生学习的习惯、策略、方法、动机等二语习得要素,结合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营造出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优化外语学习策略。科研层面上,教师的信息技能体现在利用网络检索、分析、加工、评价的能力。同时,教师发展非单一个体,教师应强调团队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第四,信息伦理中的信息安全和使用信息的道德性不可被忽视。身为人师,更要特别注重信息伦理性是自身教学和科研的必要保障。网络具有信息公开化特点,也就是人人可及,如缺乏信息安全意识,教师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成果都会受到侵犯。而信息伦理也提醒教师不管是设计教学内容还是学术研究,都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侵犯他人教研成果,使教师发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几个维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各项能力有密切关联。一方面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要依赖于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实践、操作、规约化等原则。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循环提高的过程。因此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彼此支撑,彼此成就的关系。

三、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专业发展策略

(一)搭建教研共同体,提升自身学习意识

教师合作发展构建专业共同体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受职业性质决定,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教师团队更应体现客观、科学、开放、充满人文情怀的合作氛围。为提高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扩展研究方向,不断引入新教育教学理念。戴炜栋也提出外语教师搭建教研共同体,形成群体共同学习研究氛围,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9]。从教学层面看,教师通过全体成员共同发掘、分享、探讨外语信息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借助研讨论坛等交流平台,在群体氛围中培养自身搜索教学信息、教学反馈的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科研角度来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科研共同体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通过信息化网络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与动态,并将个人学术成果通过展示共享,构建个人课程或科研资料库,既有利于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整理,又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教学资历等因素的约束,开展广泛的交流,充分突出教育信息化的公开、共享、交互、协作等特征。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构架教师反思机制,提升教研成果

强化反思意识是教师提高职业能力的前提。良性的反思机制可以提醒教师不断审视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师是言传身教的示范者,外语教学中要不断审视自身语言能力发展,是否为学生起到语言学习的示范作用,是否不断更新语言文化知识[10]。教师要不断审视自身职业观和价值取向,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10]。作为课堂的参与者、管理者,反思自己是否合理设计课堂、整合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作为教学实践者,教师要反思是否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合理结合,完成教学内容,達到教学效果[10]。科研反思建立在教学基础上。通过整理学术论文、学术思考、学术文献,形成自身完整的科研反思体系,以研促教,以教引研。通过信息化技术形成完整的教师教研反思体系,采用教学日志、教师访谈、课堂观察、教学讨论等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解决问题[9]。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的纸质材料,转变成更易记、读、录、看的电子文本、音频、视频资料,更快捷、形象、生动、客观地展现教师整个发展过程,充分提升教研成果,达到自身专业发展目的。

(三)建立信息化背景下有利于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体系

教师教学非个人行为,需得到学校从管理到技术上的全面支持。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备和信息资源优化建设直接影响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检索、准备、加工和实施。作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需求,应用型院校应有的放矢地为外语教师提供完备和高效的硬件设施,完善前沿的信息检索引擎,课程开发、指导、监控和评估学习活动等配备,并基于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科的特点,优化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方便教师和学习者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亦能促进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共享[11]。

(四)完善外语教师信息化技术技能培训机制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应含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技术培训,包含本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教学法、交际传播学等;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网络信息技术与应用型院校外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侧重培训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模式,这样教师不仅在学习中运用了信息技术,学以致用,又能通过网络平台与同伴互助学习、分享学习经验、答疑解惑、反思总结。线下可以为外语教师专门开设信息技能培训课堂,邀请本校相关技术型教师或所购置设备、软件开发部门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对本校信息化设备操作、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只有积极、主动、良好地适应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外语教师,才能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是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教师应挖掘出技术与课程、技术与教师、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应用型人才输出服好务。

参考文献:

[1]Zurkowski, P.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J].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

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4(21):49-53.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Warschauer, M, H. Shetze& C. Meloni. Internet for English Teaching [M]. Alexandria: TESOL Publications, 2000.

[4]赵杰,刘哥红,杨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促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18(02):151-165.

[5]戴炜栋,王雪梅.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05):8-13.

[6]郭晓英.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基于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教育,2011(02):

51-60.

[7]李霄翔,陈西.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绩效相关性研究[J].当地外语研究,2016(4):39-44,93.

[8]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05):18-25,41.

[9]戴炜栋.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06):8-13.

[10]王剑娜.基于反思与合作建构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9(01):101-106.

[11]贺春英,潘春英,刘丽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几培养策略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03):132-137.

*基金項目: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程式语习得因素研究”(编号:JXYJ2019028)

作者简介:王剑娜(197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英语口译,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素养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