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对中学整体教学的促进作用
2020-05-27王世誉
摘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学校会相继开设很多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顺应时代发展、符合青少年的接受能力而制定的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对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数学是贯穿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锻炼记忆有很大的作用。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在初中阶段,教师要顺应学生认知过程,运用问题原则、结构原则、审美原则,逐步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关键词:认知过程 运用问题原则 结构原则 审美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174-02
研究显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说:“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在思维活动中培养思维。”数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完整地展现出思维脉络,自己发现问题,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完善。
一、注重参与式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参阅大量材料,做充足的准备,然后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如果没有鲜活的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得到的只是僵硬死板的知识。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怀海特说:“在训练一个儿童的思维活动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种所说的‘呆滞的思想,那些仅仅被大脑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怕学生出问题,把教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为学生扫清了学习障碍,而实质上无障碍学习会产生很大障碍,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学习的真实过程,亲自体验和解决学习中的挫折和困惑,理性知识要以丰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最高表现是自主学习,凡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阅读、思考、研究、探索、讨论都属于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指引,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独立的思维过程。
二、循序渐进的数学教学过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数学教学,总结起来也如是:第一重是基础,第二重是完善,而第三重是升华。数学的学习,也有着类似的三重境界。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问题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比喻非常生动、恰当。数学问题的功用是: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催生探究、深化思维,应该把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指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由过去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充满自信的、积极学习的问题探究者、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经过长期的“问题导学”课堂学习,学生逐步培养多元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优秀思维品质。
学生的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记忆与模仿,第二层次为理解与迁移,第三层次为融会与创造。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的学习才能提升到高层次,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发生,学生的核心素质才能真正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抓手。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讲问题”的方式,每节课前几分钟分组轮流安排一个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问题,到台上解说数学问题,并且要求与台下同学适当地交流互动,对问题深入剖析、归纳一般解题规律。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他们在找问题、说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做好问题设计是教师的重要工作,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问题要切合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2)问题要揭示学习内容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3)问题要自然顺畅,易于理解;(4)问题要有高视点和发展性;(5)问题的切入视角要宽,思维量要逐步增大。
2.认知系统的建构与完善:结构原则
结构原则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能结构,包括完整的知识技能系统和方法策略系统,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基本方法。
结构是决定事物功能的关键,如汽车各部分零件如果无序地放置只是一堆垃圾,把各个零件组织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牵动的整体就变成一辆汽车。在知识教学中要重视结构的完善,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使知识和方法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有机系统。要善于重组教学单元,把一个单元几个课时的内容,先用一个课时整体地探究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对分支内容深入辨析、对比、应用,也就是先见森林,再观树木。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的教学过程:(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2)让学生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3)让学生命名定义新方程并举出正反例;(4)与学生共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归纳解高次方程的核心思想。教学设计从整体到部分,明确了四种解法的联系和优劣,后面综合练习四种方法,站得高度更高,对知识本质把握得更好,更容易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学生的思维是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我们解决生疏问题一般是逐步缩小探索范围,分层次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听懂课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自己解题时却抓耳挠腮,无从下手,老师给予讲解,学生还能听懂讲解过程,但遇到同类问题,自己还是不会做,这种现象要反复多次才能解决。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思考问题方向不清,思维混乱,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要经历三个层次:一是一般的规律和策略,具有导向作用;二是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是具体的路径;三是具体的過程和步骤,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从方向指引到精确定位,从混沌模糊到逐步明晰,解决问题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找共性;多题归一,一通百通。也就是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收敛,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用共性指导个性,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思维方法和策略。
3.持续发展的兴趣与动机:审美原则
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愿望,凡是人对一事物沉醉痴迷,必是他感受到这一事物的美好,从中得到愉悦的内在体验。学生学习也是一样,一个学生只有在感受到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美感和愉悦感,他才能对学习产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发现学习对象的美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留住学生的心。
数学中有很多美妙的东西值得师生去领略,去体悟,去发掘。比如学习几何图形圆时,在观察了大到宇宙天体,小到日用品中广泛存在的圆形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圆的存在如此普遍,应用如此广泛,看起来如此完美?为什么把事情顺利成功形容为“圆满”?学生就会开始积极地探察圆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质,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美和哲理,圆具有最完美的对称性,圆周上的每一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因而圆也是最自由的——圆最容易滚动,圆转动最平稳。再如很多数学公式具有美观的对称性,对称就是平等,每个字母的地位一样,可以互换,推广到社会民众都在追求平等,可见平等是普遍法则。有的学生就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中的a、b、c为什么不对称?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公式和方程并思考。有的学生总结出自己的解释:因为原方程中a、b、c的作用就不一样,a是二次项系数,它最重要,所以分子分母中都有a;b是一次项系数,它次重要,因此在分子中出现了两次b;c是常数项,它与未知数的关系最远,因此在分子中只出现了一次c。这样的解释合情合理,富有洞察力和创造性。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美的图形,美的公式,简洁漂亮的思路方法,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欣赏。在此过程中,伴随知识的深刻领悟和兴趣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也获得发展。
三、结语
教学中,培养思维、发展能力和知识教学、解题训练是磨刀与砍柴的关系,这刀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有力武器,而柴只是他暂时的收获。眼中只见柴不见刀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学生苦就苦在用钝刀砍柴,而且被要求砍柴的数量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结果是学生只顾砍柴、无暇磨刀,身心越来越累,信心越来越低,兴趣越来越弱。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瞻远瞩,洞察本质,认清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实实在在的数学素养,这才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1]韓立福.“问题导学”: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方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
[2]刘徽.教育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读《教育的目的》[J].现代教学,2014(6):10.
[3]杨姝谊.“问题引导,自主探寻”学习方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因式分解》概念课的片段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8(8):18.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王世誉,长春市第二十一中学校,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