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指导意义

2020-05-27王菲

青年时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马克思

摘 要:19世纪,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生态哲学思想,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揭示了这一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当前指导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时代价值

一、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的阐释和实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指明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推进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概述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根植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理念,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并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指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才能实现与自然的永续共生。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在19世纪的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人与自然的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两个方面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2]。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生存资料都取之于自然。并且,人类在依靠自然界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时,都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需要在自然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进行。另一方面,人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类社会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对于自然的依赖已经不是纯粹的动物般的依赖,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对自然进行利用甚至是改造自然。人类社会的这一过程是通过劳动进行的,正是通过人类劳动将抽象的自然界转化为了具有人类痕迹的现实的自然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人类按照合乎自然的方式进行自然的改造,则会推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如果人类社会盲目改造和征服自然,则会实现人与自然的恶性循环,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恶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类社会并没有按照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恶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家为了赚取高额的利润、获得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肆地掠夺和开采,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也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步恶化。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直接造成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森林覆盖率减少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蒸汽机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煤炭,煤炭的燃烧产生的煤烟成为了污染空气的首要原因。并且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森林资源,不仅造成了水土流失,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衍生出来的是现代无产阶级,也就是雇佣劳动者,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严重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空气环境以及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工人的身体健康,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3]

资本主义一味追求生产的最大化,使得生态环境破坏,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对立和异化。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很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固有的危机,是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改良等自身的方式克服的,所以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生态危机的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摆脱了私有制的性质,资本也将不再具有逐利的性质,资本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将不再发生,工人也不会因受到剥削而损害身心健康,人和自然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真正的人的需要来建构的,它虽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产和科学技术,但是也克服了工业文明中的经济理性,建立起了实现人和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正如马克思自己指出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美好发展勾勒了美好的蓝图。

三、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实现马克思构建的美好生态环境的蓝图,更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出发,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

(一)增强公民生态消费意识

消费是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方式,但是当前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消费甚至是虚假消费的现象,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是公民生态消费理念不强的表现。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转变公民的消费理念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已经迫在眉睫。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科学的生态环保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意垃圾分类、节约水电,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家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应该增强对生态文化知识的教学,定期组织生态环保的学术讲座,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理念。社会是人与环境形成的集合,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在社会层面,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知識,鼓励人们绿色消费。

(二)鼓励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强行按照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式改造大自然,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社会生产时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好清洁能源的引入和使用,并积极构建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建设生态型政府。企业生产是造成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要从源头治理。企业要积极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不断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并使用清洁型能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污水排放和废气处理不达标直接造成了有毒物质进入大气和水中,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水资源的正常引用,也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对此企业也要大力改进污水处理系统,使排污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且企业还要不断引入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革新和进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形式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家唯利是图,不惜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科学严谨的生态文明制度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5]。但是当前环境监管机构中仍旧存在环保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责任制度落实不明确,需要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来推动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

首先,环境监管法的系统与完善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监管能力,对于碎片化的监管法要进行系统的整合,使之真正发挥作用;其次,做好监管部门职能之间的划分,做到各个部门权责明确,以此协调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环境监管效率;最后,要强化对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督,实行问责制,将制度落实到个人,并定期组织监管业绩的考核,以此优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396.

作者简介:王菲(1993—),女,山东德州人,汉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會思潮。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