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银和我》汉语译本研究

2020-05-27孙一枫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摘要: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是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得“因其抒情诗作,以西班牙语构成了一种高尚精神与艺术纯洁性之典范”的赞誉;而在他的作品中,《小银和我》被翻译次数最多。本文选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汉语译本——王安博《我和驴毛灰》和达西安娜?菲萨克《小银和我》进行分析,从翻译动机、译本特色和接受研究等方面出发,展现不同时代下的“小银”以汉语为载体的重塑。

关键词:希梅内斯 小银和我  王安博 达西安娜?菲萨克

中圖分类号:H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71-03

在西班牙文学史上,作家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推动了西班牙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在西班牙著名的两个作家群体“98一代”(Generación del 98)和“27一代”(Generación del 27)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作品《小银和我》(Platero y yo)①最为中国读者熟知,在作品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安达卢西亚的美丽风光,同时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与哀愁。

《小银和我》的汉语译者有十余位,数位译者的译本被再版。在Zenobia及希梅内斯基金会(Fundación Zenobia-JRJ)②2017年发布的《小银和我》百年出版一览中列出了王安博(Ambrosio Wang)和达西安娜?菲萨克(Taciana Fisac)的译作③,可以看出这两个版本在读者心中的认可度。因而本文聚焦《小银和我》1967年出版的王安博的译本,以及1984年出版的西班牙汉学家达西安娜?菲萨克的译本,通过对译本的翻译动机、译本特色和接受程度的分析,了解“小银”在译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生动的历程。

一、第一部汉语译介下的“小银”——王安博《我和驴毛灰》

1.译者简介与翻译动机

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最活跃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翻译的主体因素,而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体现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部分(许钧,2004)。我们在这里介绍王安博的翻译动机,而该动机也直接促成其第一部汉语翻译作品《小银和我》的诞生。王安博(Ambrosio Wang)出生于安徽,自1949年定居于马德里,曾在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工作,并在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校教授过中文(Lin,2012:127)。从1969年西班牙《ABC报》对他的一次采访中得知,王安博认为有两种类型的译者,一种译者以翻译为职业,而另一种译者则以翻译为爱好,而他属于第二种译者。他的翻译工作缘起于对西班牙文学的热爱,他选择译介作品的前提是:该作品能够打动自己。王安博希望通过翻译西班牙语文学作品,使中文读者了解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巴罗哈和“98一代”作家。因而,翻译对他而言,是一份愉悦的工作。王安博有10部从西班牙语翻译到中文的作品,其中两本是希梅内斯的作品,一本是1967年出版的《灰毛驴与我》(Platero y yo),另一本是1969年出版的《遥远的海》(Antología Poética)。《灰毛驴与我》是王安博翻译的第一部西班牙文学作品。

王安博1958年第一次阅读《小银和我》这本书后开始翻译。他用近五个月的业余时间完成了中文译本,然而,九年后这本书才得以正式出版。译者在寻求合适的出版平台这个问题上举步维艰。在《ABC报》的采访中,王安博提到,当时中国并不是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对于译者而言,这是寻求作者授权的障碍。九年后,在西班牙阿基拉尔出版社(Aguilar)④、敦煌书局和Francisco Hernández-Pinzón Jiménez⑤的帮助和努力下,这部翻译作品于1967年在台湾地区出版(Aguilar:129)。

2.译本特色

由于王安博长期在西班牙居住,又热爱西班牙语文学,坚持从事文学翻译活动,因此可以推测《我和驴毛灰》这个译本直接译自西班牙语原文,并且该书最终呈现为中西对照版本。但这部译本出版时间久远,没有再版,因此现今在市面上很难寻找到资源。

Lin(2012:129)指出与传统中文的由右至左、逐列排序的文字印刷方式不同,这部译作采用中西文双语对照形式,并且使用的是由左至右,逐行排序的排版方式,使这本翻译作品更具有西方书籍的特色。

3.译本接受研究

从上世纪至今的台湾地区,由于英语的普及程度,英语文学的研究水平,以及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影响力,英语文学占台湾地区译介外语文学作品的大半江山。由于历史因素,日语紧随英语成为台湾地区次重要的外语。西班牙语在台湾地区的关注度并不高,这也直接影响了西班牙文学在当地图书市场的流通。

虽然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增进了人们对西班牙文学的了解,也刺激了出版社的出版兴趣,但是依旧难以改变外国文学市场现状。除了王安博的《我与驴毛灰》(1967)外,在上个世纪,当地还陆续出版了其他译者的译作,如梁祥美的《小灰驴与我》(1999),张莉莉的《安达鲁西亚之歌》(1999),但总体而言,人们对希梅内斯的这部作品的出版重视程度有限。王安博的这本译作的阅读群体主要是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研究者和对欧洲文学感兴趣的人士(Ku,2010:3)。

无论是基于王安博对西班牙文学的热爱,还是多年定居西班牙的专业翻译身份,或是他的译作背景,我们都应当肯定他为西班牙文学汉语译介的贡献,并进一步研究他的翻译作品。

二、西班牙汉学家笔下的“小银”——达西安娜?菲萨克《小银和我》

在西班牙文学译介为中文的历史上,西班牙著名汉学家,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西班牙第一批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学者(朱,2019)达西安娜?菲萨克(Taciana Fisac)的《小银和我》是非常重要的文本。王建开(2016:81)指出,在长期翻译的历史上存在着一种共识,即译者的母语更适合作为译入语。因此,使用非母语的译入语——汉语,再现译出语所负载的意义,并跨越跨文化的语用背景,顺畅清晰地向中国读者传达西班牙文学作品的魅力,是件很困难的件事情,需经受中国读者是否接受的挑战。因此,我们探寻菲萨克的《小银与我》的翻译动机和译本特点,并介绍译文的接受研究。

1.译者简介和翻译动机

菲萨克的译本的出版与她的中文素养及《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邀请密切相关。

她的父亲米格尔?菲萨克是一位建筑师,在她5岁时游历东方,从那之后要求自己的女儿学习中文,菲萨克也逐渐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Fernández,1985)。在汉语学习之路上,有三位对菲萨克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老师,其中一位就是曾在她的父亲工作室工作的建筑师张宝玮,这位老师不仅仅教授了菲萨克语言,同时使她广泛涉猎了中国文化(Ruiz,2018:2)。

菲萨克应《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若水的邀请,与中文老师张宝玮合作完成《小银和我》的译介,《小银和我》部分章节于纪念希梅内斯百周年诞辰之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人民日报国际部,1986:447),并于1984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由于合作译者张宝玮不愿署名,因而这个版本的译者处只有菲萨克的姓名(朱,2019)。

据笔者调查,除了《小银和我》之外,菲萨克其余的翻译作品大多是由中文翻译为西班牙语,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高家大院》、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

2.译本特点

毋庸置疑,《小银和我》是从西班牙语直接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分为138章,同原作保持一致。

这本书的1984年译本由童话作家严文井推荐并作序,他使用诗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小银的喜爱,小银的离去也代表了美好的离去,这种悲伤穿越语言、国境和时代。书的结尾附译者译后记,讲述希梅内斯的生平,也向读者表达了愿小银能够成为中西人民友好象征的希冀。其余版本文本结构与最初版本基本一致。

菲萨克翻译的《小银和我》也在2005年、2009年和2018年于中国和平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出版。与之前的出版物不同,在2018年的译本中,阎连科以《去往童年的圣道》为题做了代序,以回忆中的童年生活为起点,到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安逸宁静生活,最终建构对《小银和我》中摩戈尔风景的想象,对小银和周围的故事提供了新的认识维度。摩戈尔为诗存在,诗为最纯真的心灵摹绘,因为“至圣的文学,就是最幼童的一种洁净”。

3.译本的接受研究

根据上文对《小银和我》译作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本译作应该是面向全国对西班牙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因而相比第一部译本,有更广阔的读者群体,并且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

但我们也需留意重版几个版本的丛书归类,第二版2005年中国和平出版社的《小银与我》归类于“人与自然的交响乐——诺贝尔文学奖名篇”,第三、四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银与我》的丛书分类则为“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和“诺贝尔经典童书坊”,实际上这样的归类起到了转换读者群体的作用,这本译作的读者群体逐渐转变为少年儿童。在一次采访中,菲萨克表明了立场,这本书不是给孩子写的,她在这一点上和出版社产生了分歧(Lin,2012:151)。 菲萨克坚持希梅内斯的观点,笔者查阅了菲萨克翻译的《小银和我》,希梅内斯的序言部分这样写道,

“人们常常以为我是为了孩子们写作《小银和我》的,以为这是一本孩子们看的书。其实不是。……我从来没有给孩子们写过什么,将来也不会。因为,我相信孩子们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得到,有一些书应当除外……”(希梅内斯,1984:2)。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本书的读者群体,谨慎对待这本书的丛书分类,完全将此书视为童书可能有失偏颇。

针对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译本的关注程度,笔者在国内读书评论的网站“豆瓣阅读”进行调查,根据读者评论人数得出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菲萨克的译作阅读量不及林为正的《小毛驴与我》的两个版本,但是菲萨克的译作评分高于林,尤以1984年第一版力拔头筹。与此同时,据笔者的调查,达西安娜?菲萨克同四家出版社合作,至今有五种版本。第一版于1984年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第二版出版时间为2005年,出版社为中国和平出版社,第三、四版相继问世于2009年和2013年,出版社为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这部译本通过中信出版社再次展现在了中国读者的面前,是希梅内斯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次数最多的译本。因此,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值得肯定,深受中国读者喜爱。

除此之外,在國内外的研究方面,这一译本也是西班牙语与中文翻译研究的优秀文本。Lin Chi-lien在博士论文中也以菲萨克的译本为语料,从译本风格方面同另外五本译作进行对比;孙逸群对以《小银和我》在内的译本进行了译入语接受度的分析;王秀娟在《“小银和我”三中译本形容词汉译研究》中对菲萨克在内的译者对汉语与西班牙语形容词并置结构做了分析,因而可以看出菲萨克的译本质量是值得肯定的。

三、结语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作的选择、译介、发表和出版都受社会因素制约。翻译时使用的言语形式提供给研究者一个思考的方向,于是我们寻找到了文中王安博翻译《灰毛驴与我》的动机,也看到了促使达西安娜?菲萨克的《小银和我》顺利出版的推动者。如果没有王安博对西班牙文学的热爱,没有菲萨克优秀的中文水平,没有编辑对作品价值的肯定,两岸的读者、学者及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办法与毛茸茸的“小银”相遇,也不能读到希梅内斯的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难以体会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通过文字展现出的内心的欢欣、孤独与忧愁。

注释:

①在本篇文章中,除了强调不同译者翻译作品的题目,我们将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Platero y yo都称为《小银与我》。

②该基金会始建于1955年,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研究中心,旨在修复、收集和保存希梅内斯的作品,搜集关于希梅内斯夫妇的文档和材料。详见:https://www.fundacion-jrj.es/fundacion-zenobia-jrj/objetivos/

③在此一览表中列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小毛驴之歌》,但没有提到译者,根据笔者调查,该译者为孟宪臣。详见:https://www.juntadeandalucia.es/educacion/.../07a57cb4-78c9-4e6a-81f5-ad47c9ba768f

④阿基拉尔出版社于1923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建立,1982年破产,现在是企鹅兰登书屋旗下的商业品牌。

⑤Francisco Hernández-Pinzón Jiménez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侄子。

参考文献:

[1]希梅内斯.小银和我[M].达西安娜?菲萨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 希梅内斯.小银和我[M].达西安娜?菲萨克,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

[3]人民日报国际部.八十年代环球采访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

[4]王建开.母语者还是外语者: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译者资格之争:兼谈高校英语教师的能力转型[J].外国语文,2016,32(3):80-88.

[5]王央乐.剑门骑驴的西班牙诗人[J].读书,1986(10):105-106.

[6]许钧.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外语研究,2004(1):51-55.

[7]朱旭晨.文化摆渡者:漢学家达西安娜?菲萨克评传[J].外国文艺,2019(4):61-71.

[8]LIN,Chi-lien.Estudio estilístico contrastivo de las seis traducciones al chino de Platero y yo[D].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Departament de Traducció i d'Interpretació,2012.

[9]KU,Menghsuan,Ku.Tendencias del mercado taiwanés en la traducción al chino de novelas contemporáneas en espa?ol[J].Valladolid:Hermeneus: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Traducción e Interpretación de Soria,2010(12):183-204.

[10]GOMEZ-SANTOS,Marino.Unamuno y Juan Ramón Jiménez[EB/OL].(1969-08-23)[2019-11-10].http://hemeroteca.abc.es/nav/Navigate.exe/hemeroteca/madrid/abc/1969/10/23/133.html.

[11]FERN?NDEZ RUBIO,Andrés.Taciana Fisac Articulista del 'Diario del Pueblo',de Pekín,y traductora del candidato al Nobel Ba Jin.[en línea] El País[EB/OL].(1985-10-11)[2019-11-10].https://elpais.com/diario/1985/10/11/ultima/497833205_850215.html.

[12]Ruiz,Raúl Ramírez.Taciana Fisac y la fundación de la nueva sinología espa?ola[C]//Encuentros multidisciplinares,2018.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孙一枫,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班牙语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