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

2020-05-27王丽霞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格局的有效实践范式。育人目标的同一性、各类课程的文化性、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在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更新理念、明确标准为先导,构架制度、协同育人为基础,体系科学、建设资源为核心,动态评估、调整优化为保障,构建高职课程思政的有效工作模式。

关键词:协同育人 高职 课程思政 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27-02

近年来,为提升协同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不仅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范式。为提升课程思政工作实效,构建和完善科学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迫在眉睫。

一、协同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话强调思政课程要和其他课程形成教育合力,“课程教学”要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要向“专业育人”转化,真正打造“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协同育人的理念,呼唤着课程思政。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向。所谓“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挖掘梳理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发挥其德育功能,来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模式。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是一脉相承的。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探索课程之间如何更好协同产生合力,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内涵、空间和维度,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也促进了大学生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构建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推动和建设上迈出了探索步伐[1]。高职院校明确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建设保障和激励机制,制定和推行改革办法和实施方案;打造示范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形式,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延伸专业课程,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等,推进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各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2]:

1.目标同一性

马克思说,教育是“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进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在提升个体能力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化,体现了所有课程政治方向、文化方向与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2.课程文化性

根据斯宾塞的观点,每一门课都是文化的集合,课程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制度、规范、文化和内在精神是课程发展的内在灵魂。课程思政要求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要发掘文化内涵,体现群体价值,将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等理念性元素挖掘出来,发挥其德育功能。

3.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遵循教学规律,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教学预期效果。课程思政的推进在于高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科学化,充实专业课教学内容、丰富文化和精神内涵,践行现代教学论,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构建

1.更新理念,明确标准

更新理念,明确标准,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思考“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首要问题,要站在国家和教育事业的高度思考育人的本质,厘清育德和育才的辩证关系,正视教师自身的职责;要重新审视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去,实现专业课程“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育人理念也即课程思政每个环节的实施方向和评价标准,构建出育德与育才的融合机制和工作模式,培养出思想品德好、社会责任感强、技能水平高、文化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構架制度,协同育人

构架协同育人制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构建需要各管理部门的系统运作,各专业内部的切实执行,全员教师的有效参与,需要学校建立有根本性、系统性、稳定性的制度体系。高校党委负有领导责任,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设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各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主体,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引导课程思政向纵深推进,合并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力量;教师要承担育人责任,深入扎实地参与教学改革,探索方向正确、内涵丰富的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方案,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发挥高职院校特殊的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育人主体等作用,使得学生在课外的专业实践教育中提高思政隐性教育效果。

3.体系科学,资源建设

拥有科学的课程思政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核心。专业课和思政课要发挥协同作用,就必须优化所有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这其中融入思政教育资源,突出价值引领、四个自信、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创新精神[3]等职业教育特色。在校园内外,教育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打通、专业实习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通,多主体多场域实施隐性思政教育、知行合一形成高职院校价值引领的同心圆。学校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构建资源对话平台,使得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能互相对话和交流指导。专业课教师要提升素质和能力,凭借掌握的过硬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挖掘和讲述思政元素的能力,实现教育过程中以文化人的目标。

4.动态评估,调整优化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模式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保障。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构建有利于教师履责的考评和激励体系,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例如对立项部分专业的重点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其次要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价制度,主要考察政治方向是否正确、思政元素挖掘是否科学、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教学过程综合评价是否凸显、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等。最后要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为标准,推开学校和其他单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制度,开展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立体双向评估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四个服务”的具体实践,也是“三全育人”的实践范式和重要抓手。高职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把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转化为显性育人功能,把专业教学中潜在的思政育人资源转化为主动育人资源,把专业教师个别的育人责任转化为普遍性思政责任,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共同致力于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文晶晶,李墨.深化河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河北共产党员,2019(22):34-36.

[2]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建构[J].重庆高教研究,2019(1):112-119.

[3]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责任编辑:赵世鹏

[基金项目]2019年首批苏州高等职业教育教改研究资助课题“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SGJGB0106);苏州市思政课王丽霞名师工作室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霞,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