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掘进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2020-05-27赵凯
赵 凯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7)
在地铁盾构掘进过程中,受到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管片上浮问题比较突出,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将管片上浮位移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 区间工程概况
金融港北站—秀湖站区间里程范围为右DK36+378.900~右DK37+653.300、左DK36+378.900~左DK37+653.300,右线全长1274.640m(含长链0.239m)、左线全长1274.714m(含长链0.314m)。线路从金融港北站出发,沿光谷大道敷设,沿路中走行与秀湖站相接。沿线侧穿地质调查中心(砼8)下穿光谷金融港人行通道、上穿远期17号线区间。区间中部设置2座联络通道,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
场地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及水力学性质,划分为上层滞水和岩溶水两种类型。
(1)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接受地表水与大气降水补给。上层滞水因其含水层物质成分、密实度、透水性、厚度等的部均一。地下水埋深0.5~4.5m不等。
(2)岩溶水:主要赋存与场地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溶洞、溶蚀裂隙中,具承压型。勘察期间,实测EQNJz6-Ⅲ14-dg-38孔岩溶裂隙水水位,水位埋深8.5m,相应标高12.2m,承压水头1.0m。
根据测量的数据分析,金秀区间右线上浮在6~10cm,金秀区间左线管片上浮在8~12cm。
2 盾构掘进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
2.1 管片上浮原因分析
金秀区间部分为岩溶发育地段,岩溶水具承压性,盾构及新装管片被水环绕,浮力较大,部分灰岩段裂隙较大,块状较小,破碎性强,造成该段盾构超挖量大,同时该段裂隙水较丰富,同步注浆被稀释,固结时间长,造成该段管片出现上浮量较大,相对于管片刚脱出盾尾的姿态,出现较大量上浮,管片姿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2.2 管片上浮后的处理
对于已经上浮的管片通过注浆孔进行二次注浆,注浆材料为双液浆,注浆压力一般为0.2~0.4MPa,注浆的压注顺序应顺着隧道坡度方向,从隧道的拱顶至两腰,最后压住拱底。终止注浆以打开拱底注浆孔无渗水为止,以防止盾构在后续掘进的过程中管片继续上浮。二次补压浆浆液配比如表1所示。
表1 二次注浆浆液配比
压浆属一道重要工序,施工中指派专人负责,对压入位置、压入量、压力值做好详细记录,并根据地层变形监测信息及时调整,确保压浆工序的施工质量。隧道内运输车以及地面上的拌浆系统定期进行清洗,清洗时间基本控制在每班一次。由于盾构工作面的注浆管路清洗等原因将形成一定的废浆,对工作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利用土箱及时外运。
3 后续施工应对措施
3.1 掘进控制措施
(1)首先地下裂隙水丰富、灰岩较碎裂的地段盾构机姿态按控制在-80mm左右(实际施工过程中低推参数需参考盾尾后0~40环管片姿态进行调整),使管片上浮后成型的实际姿态与设计姿态接近。
(2)对于地层中水量较大问题,采取环箍作业工作,每20环左右进行环箍施工,环箍作业采用双液浆,双液浆的比例为1∶1,以填充空隙、稳固管片、隔断水源为目的。
(3)已安装的管片上打开注浆孔进行承压水泄压。
(4)及时进行管片壁后注浆,使管片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力均匀。
(5)适当控制掘进速度,确保管片脱出盾尾时形成的空隙量与注浆量平衡,尽量避免注入的浆液被水稀释而降低浆液的性能。
(6)在掘进的过程中及时复紧管片之间的螺栓,使管片成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管片上浮。
(7)测量人员与施工监测人员按监测方案进行管片上浮监测,地层发育情况不一样,裂隙水含量也有不同,根据测量的结果调整盾构机的掘进姿态。
3.2 监测控制措施
严格按照图纸及规范要求加强洞内监控量测。管片结构竖向、水平位移及净空收敛监测频率:在L≤3D(D为开挖面直径6.28m;3D=18.84m)时,监测频率为1~2次/d天;在3D<L≤8D(D为开挖面直径6.28m;8D=50.24m)时,监测频率为1次/1~2d;在L>8D(D为开挖面直径6.28m;8D=50.24m)时,监测频率为1次/3~7d。
(1)管片结构竖向、水平位移。①监测仪器设备:水准仪、经纬仪;②测点布设。根据设计要求,沿盾构推进轴线设置,断面布设间距30m。③监测方法:每个监测断面宜在拱顶、拱底、两侧拱腰处布设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拱顶、拱底的可兼做竖向位移观测点,拱腰处的可兼做水平位移监测点,如图1所示。
图1 洞内常规监测点布置图
(2)管片结构净空收敛。①监测仪器设备:全站仪、收敛仪、断面扫描仪。②测点布设:根据设计要求,沿盾构推进轴线设置,断面布设间距30m。③监测方法。隧道收敛是通过在拱顶和两侧固定反光片,利用全站仪采集测点三维坐标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测点的收敛变形值;每个监测断面宜在拱顶、拱底、两侧拱腰处布设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
(3)施工监测控制标准。施工监测控制标准如表2所示。
3.3 洞内管片测量措施
(1)测量人员每天对洞内管片进行实时测量,针对管片拱顶下沉、拱底上浮及管片水平位移3项进行测量。每天40环管片滚动测量并汇总管片数据。特别针对于开孔的管片要进行测量,比对开孔前后数据。
表2 施工监测控制标准
(2)每周汇总一次本周的管片数据,分析管片上浮量,管片中心与设计中心竖向偏差和水平偏差,以此指导施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管片上浮的原因较多,在处理过程中,要结合地质情况,外部影响以及监控量测结果,对对各种施工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及研究,通过技术与经济的综合考虑,对浆液的配合比进行适时调整及动态管理,以达到最佳的控制上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