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2020-05-27王国荣
王国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 引言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属于较为常见脑神经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通常会有刀割样、闪电样、烧灼样的疼痛感,且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多采用西药方法,但疗效不理想。为减轻患者临床痛苦,探究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影响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临床针灸资料42 例为本院2018 年6 月至2019年6 月收治的需医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以每组21 例将所选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所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经临床MRI、CT 等检查,结果显示均无器质性病变,且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情,自愿参与。所选患者中,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已排除。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情况,见表1 示,对比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情况
1.2 治疗方法
给予常规治疗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方法治疗,给予针灸治疗组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方法治疗。
常规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方法[2]:给予患者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①初始用法:每天2 次,每次剂量为100mg。②给予患者治疗期间,以病情变化为依据增加用药剂量。③当患者疼痛症状出现好转后,可视情逐步减少药物剂量,但每日剂量需维持在500-800m 之间。
针灸治疗组:一是中医针灸治疗方法[3]:①取患者太阳穴作为针灸主穴位,取百会穴、印堂穴、合谷穴、下关穴为辅穴位。②经太阳穴从颊车进针,一直到患者感受酸胀感强烈为止。③顺鼻根平刺印堂穴,再平刺百会穴,斜刺风池穴,以手法捻转提插合谷穴、温流穴。二是治疗疗程[4]:每次留针20min,每日施针1 次;1 个疗程为30d,需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有:显效、有效、无效。判定标准[5]:以患者临床疼痛等症状改善程度及复发情况为依据作出判定。即:显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疼痛症状得以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且面部各部位感觉恢复正常,随访期间亦未出现复发情况;有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且疼痛发作时间较治疗前降低一半以上,而随访期间亦未出现复发情况;无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疼痛症状无任何未缓解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观察评估指标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21.0 进行数据输入及整理分析,经检验,当对比结果P<0.05 时,代表组间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观察评估,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针灸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且经χ2检验,对比结果P<0.05,则代表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3 讨论
从以上探讨分析可知,临床脑神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该病症临床多发,且该病症病程较长,发作呈周期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疼痛症状,且通常情况下疼痛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使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严重被降低[6]。临床对于该病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临床无特效治疗药物,多以止痛治疗为主,但临床复发率较高。而中医学认为[7],头是诸阳之会,手及足阳明经、太阳经与原发性三产神经痛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而针灸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因此,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针灸治疗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针灸相关穴位,疏通相关经络,有效阻断异常放电传导,从而发挥镇痛之疗效[8]。在针灸治疗中,一是以患者疼痛部位为取穴依据,通过远近配穴法循经取穴。即根据患者疼痛部位,选取太阳、颊车、攒竹、下关等邻近穴位,实施针灸。二是在实施针炙时,可本着“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进针,通则不痛,所以,对患者面部经络进行针灸时,以疏通为主,同时,再取远端的合谷穴,通过近端穴位与远处穴位之配合,发挥止痛、调节经气之功效。
本次探讨分析中,分别给所选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较之于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的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更优。结果提示,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而言,单纯的西医治疗,更多的是暂时缓解其痛苦,但中医针炙疗法却可从根本上治疗临床症状,且不易复发,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且治疗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大大减轻其痛苦,该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