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院校与商业文化教育

2020-05-26秦刚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3期

秦刚

摘 要:商业文化是商业主体在商业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和现象的总称,其核心在于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是商业群体意识的反映,其功能是规范商业目的和商业行为。商业院校是培养商业人才的专门学校,应强化高等院校身份的独立性,守护文化立校的精神品格,从文化立人的视角,加强对学生的商业文化教育,营造商业文化的校园氛围,传承商业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规范学生日后的商业行为。

关键词:商业文化;商业主体;商业伦理;商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3-010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3.015

Abstract:Commercial culture is a general term for concepts and phenomena formed by commercial subjects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 core of commercial culture lies in business ethics. Business ethics is a reflection of business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its function is to regulate commercial purpose and business behavior. Commercial colleges are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for training business talents. Those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dentity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ard the spiritual character of establishing colleges through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ommerci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a person through culture,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of commercial culture, inherit the commercial culture and its core value system, so as to guide and standardize students future business behaviors.

Key words:commercial culture; commercial subjects; business ethics; commercial colleges

商业文化是商业主体在商品交易活动中伴随利益增值而形成的观念及现象的总称。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文化派生出商品文化、促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等林林总总的文化景觀;也不断凝练出商业价值观念、商业伦理、经营哲学等商业工作者所共同具有的群体意识,即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精神文化是商业文化的灵魂,是商业主体在商业活动中依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来的,其功能主要是规范商业目的和商业行为,决定着商业活动的性质,同样决定着商业的成败。

商业院校是培养商业人才的专门学校,商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未来商业的发展方向。商业人才是否具有被认同的商业精神文化,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商业动态,因此,商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商业知识的教育时,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商业文化的教育,把商业文化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促进商业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一、商业时代的商业文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中国迎来了商业时代。商业时代遭遇中国,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层面的转型,也是一次中国文化的转型:“利”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接受,“商人”也成为一种被大众认同的职业,“老板”成为由大众称呼演变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商业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中国社会物质欲求的一次人性解放,激活了人们被压抑的物质追求的动力;反过来,物质欲望的想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商业对消费者的“招徕性”必然推动商业文化的繁荣。商业的原罪是资本的增值,市场竞争机制下,商人与顾客之间实现了身份的反转,“顾客就是上帝”便是商业的“招徕性“的典型表现。商业的趋利性和竞争性,促进了产品的创新,产品质量优化,包装设计艺术化,体验性的不断强化,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发明,既是商业趋利性竞争的基础,也是商业趋利性竞争的结果。商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商家都要精心创造,便衍生出诸如商品文化、消费文化、广告文化、环境文化等与商业丝丝入扣的林林总总的文化景观。在商业链条中,占中心位置的商品本身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成果,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商业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商品交换则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商业所涉的问题其实是文化的问题,商业的繁荣助推了文化的繁荣,也正因此,有学者说,“商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竞争”[1]1。

商业竞争所生发的商业文化景观却并非是商业文化本身,而只是“商业文化鲜活的生命”。“商业文化作为商人这样一个团体从事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规则规范着商人的行为,作为一种价值观成为这个团体共同恪守着的经济伦理,它在本质上与经济伦理一致,与商业行为比肩而立。”[2]89-92按照文化研究的一般范式,商业文化涉及到商业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面向:观念文化在商业文化的系统中占有指导性地位,“是一种抽象性的思维内容,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可标物,但同时它又可以通过工具来得以表现出来。”[3]21-22观念文化处于商业文化系统的核心区域,是哲学意义上的一般性层级,指引着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文化景观则是商业文化特殊的物化形态,与观念文化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受着观念文化的制导和规约,其目的在于以设计美学、装饰美学和服务美学等手段与形态强化市场吸引力,反过来也反映了观念文化的价值导向。作为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文化涵盖了商业伦理、经营理念、商业精神等内容,是企业与商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业经营的价值标尺,引导社会商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作为商业主体的企业或企业家,需要在商业群体意识的规制下,订立自身的价值理念、伦理文化和规范要求,支撑企业的价值观和商业实践,对利益回报的追求必须合乎伦理的行为,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或商人的理念和行为随着新的信息、共享和意识的价值观而改变,商业伦理应当更加系统化,且更加坚固,并成为社会商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商业时代,商业对物质财富的增长性质必然使商业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对社会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商业氛围,建构商业文明,提高商业服务水平,是推动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力量。商业文明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反映和尺度,与社会文化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需要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与社会意识形态相融合,并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并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商业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砥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商業文化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度,注重商业企业的生产性、创新性与公益性、服务性的协调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商业主体的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矛盾得到统一,使商品交易过程中自由与约束的矛盾得到统一”[4]64-65。商业企业站在企业发展的立场时,要具备社会主人翁意识,具有社会、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带动社会群体共同富裕的意向,视社会发展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这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

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要导引利益关联主体认知主体间的依存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建立利益让渡的合理机制,具有将消费群体视作“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形成商业共同体的统一规约,信守契约精神,引导和限制商业主体的行为,并形成商业企业的自律机制。商业主体间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在效益和心理接受度上实现合理、有效的平衡。商业行为必须在伦理的方向下运行,并贯穿商业行为的始终,而不能在利益欲望的想象下置道德不顾,导致商业竞争成为一种野蛮竞争,并影响商业环境和社会生态。因此,商业文化具有规范、引领、指向的作用,使商业趋向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商业时代的商业文化教育问题

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市场需要大量商业人才,导致商业人才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而且与人才需求存在不协调现象,商业文化学科的教育被人才培养单位长期忽视。这种忽视是商业人才供需两端共同造成的结果。

从商业人才需求端看,企业对效益追求的急迫,使企业多强调商业人才的知识性、操作性和“上手性”,考查商业人才着重点也在“技”的层面,轻人才的“道”的层面,对“人”的立体性常常不作深入考查。商业人才能否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效益,成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尺。其中的原因:其一,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第一前提,也是衡量企业发展的具体标准之一,而文化建设不能为企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利益的最大化仍然是多数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首要目标;其二,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缺失,商业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尚未纳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根源在于企业公益性的认定未从日常商业活动中体现,而在商业之外的公益活动中进行认定,因此,企业的文化多停留在企业制度文化的层面,而未涉猎商业活动的公益性内容,企业的团队文化建设也只拘囿于“小我”的视阈,未见“大我”的境界,企业的社会属性有待创立;其三,企业的功利性使再培训与再教育倾向新技术、新材料所产生的新产品、新知识的技能性学习,而非文化性的学习和提升。这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技术轻文化、重制度文化轻商业伦理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健康繁荣,而企业对人才的考查标准和人才需求却又与这种现象交互作用,甚至大行其道,恶化了商业的氛围,令“物质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甚至影响了商业人才培养的导向。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方向,这是社会商品生产需求与供给二元结构的市场化思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体现。高等教育产业化是这一人才培养导向的生动注脚,在当前这已成为多数人才培养单位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共识。这种人才培养倾向产生了如下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由于强调市场需求和市场标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高校改革的方向,实验课、实训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挤压了诸如商业文化课程等思想性、抽象性、理论性课程的空间。以当前商业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多数院校在模块教学中,开设了商业文化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但在课程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位置。盖因文化学科不具有专业学科的实证性,皆被定为空洞的“无用”之学科,受就业的功利性的影响,相关课程多不受学生欢迎。整个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注重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职业化培训倾向显著,知识教育替代了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即便强调讨论,多要求在实用知识的框架内进行,缺乏概念、范畴等抽象思考的论辩,讨论教学法形同虚置。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学科体系呈拼凑化现象。

其次,商业人才培养强“才”不“立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被严重弱化,搁置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商业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定位未纳入商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技术+人文”虽有被高校提出,但人才质量的检测和评价却是在知识、操作等数字化、标准化的框架内测定,文化学科测评的非标准性和模糊性使商业文化等相关人文学科无法进入人才质量监控的范围,人文教育成为了空洞的说辞,结果是培养的人才只有利益追求,缺乏精神追求;对诚实守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达则兼济天下”“民胞物与”等传统商业文化箴言置若罔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职业操守被经济效益遮蔽,人生信条阙如,唯利是图,只谋事不立人。

再次,商业高等教育堕入职业培训。商业高等教育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人才市场全方位对接,根据人才市场对商业人才的入职标准,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轨,调整了多元化、多向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的身份受市场牵引,失却了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职责,“教书育人”幻化成只教书不育人,“使原本就不够高的商业高等教育的学术品味,更趋降低……极端的实用主义倾向,其结果必将削弱甚至毁坏商业高等教育自身,因而最终也将损坏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5]125-128商业高等院校丧失了自主性、自足性,大学的独立品格日渐式微,大学的精神被世俗风气浸染,大学的文化灯塔轰然坍塌。

这些现象皆滥觞于应用型、就业率教育方向的指引,商业高等院校普遍受到这一指导思想的牵制。商业高等院校理应服务社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但不能唯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标准是举;同样,不能对应用型、就业率作粗浅的解析,把人才质量片面地理解为职业能力,忽视商业文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使学生丧失思考、思辨和想象的能力与问题意识及批判精神。换言之,商业高等院校具有为社会培养商业专门人才的使命,这也是它的职能之一,但它不仅仅是培养具有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机构,它还具有传承文化、科学技术发明、观念文化创构的职能,不仅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还要注重人的发展,进而促进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建构的时代语境,商业主义盛行,使万事遵循商业逻辑,利益交换代替了情感交往,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压制,时间就是金钱置换了时间就是力量,推崇理性、崇拜成功蔚为风尚,庸俗、低俗、媚俗占领了文化市場。商业高等院校理应站在社会和人类的立场,对当前商业人才的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深刻剖析“大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辨的问题”[6]108-111。大学的核心价值是要守护人类的良知,传承、传播人类先进的文化,跟进时代的进步引领文化的方向。商业院校一样,要守护人类文化的灯塔,树文化人,认知没有文化精神的商业人才是不合格的,没有文化的商业教育也是不健全的。

三、商业院校加强商业文化教育的路径

“大学以其知识保护、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角色,必须十分明确并守护其使命。”[7]68-72商业院校是培养商业人才的专门高校,学校要具有文化高地的视野,把商业文化研究和教育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把保存、研究、传承、创构商业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使命,使学校成为商业文化的风向标,引领商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守护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商业院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加强商业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育,营造商业文化校园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商业意识和行为规范。

1.调整商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文化保存是大学的使命。商业院校作为高等院校,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场域,但也是文化守护的重要家园,在强化社会的服务性时,也要注重身份的独立性,纠偏培养商业人才的专门属性,向培养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方向转轨。人才培养目标要将“有用”和“无用之用”结合起来,既要注重人才的当下性,更要注重人才的未来性;注重这一代的生活现实时,也要注重对下一代的责任性;加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时,高屋建瓴,注重学生的历史感、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发展的使命感的培养,强化利他主义、公共利益、社会福祉、社会道德的教育。以商业文化课程为载体,建立学生商业领域的雄心壮志、宏大抱负和战略思维,树立全球化意识,从人类文化传接、承载、传播视角,明了个体对文化的依附性和个体对文化的承接性,把商业文化看作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商业文化的树木识见人类文化的森林全景,撷取商业文化的精髓,弘扬商业文化的精神,守护人类精神的尊严、良好的品质和个人的品性,这也是商业院校的重要职能和品格。

2.强化商业文化课程教学

“大学工作的一部分是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行:诚实、真诚、同情、自我牺牲、关注社会福利而不仅是个人成功。”[8]1-7商业文化涵盖了商业伦理学、经营哲学等抽象性理论性的课程,也包含企业文化和诸如茶文化、酒文化、广告文化、礼仪文化、营销文化等各种商业亚文化类的课程。商业院校多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对文化史脉络和文化形态的了解,认知商业文化的演变和现代转型,体悟商业文化的理念和内在意蕴,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开设商业伦理学、企业伦理学等课程对学生“义利”观念的构建,健全人格的形成,规范商业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商业院校要从未来文明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对培养人才的职业的变动性和事业的可塑性作多种探索,站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强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明确商业高等教育首先培养的是社会公民,而不是商人或企业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多开设与商业文化紧密联系的诸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感知力和浪漫主义襟怀,使学生产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追求和创造,“它的教育内容是非功利的、不指向某种职业的知识,而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有普遍意义、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能使人善尽作为‘人和‘公民职责的知识,是人类文化中的基本知识。”[9]20-23加强通识教育,能为未来的商业和文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营造浓厚的商业文化校园氛围

商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培养商业人才的资源优势,将校园道路、楼宇、台榭、商铺、景观等均以蕴涵商业文化精神的词汇,或在历史上对商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商人的名字命名,将商业文化史上意蕴深刻的体现经商之道的警言警句以石刻石雕、挂图、挂历等方式,或在校园、廊道、教室里呈现,或建设商业文化博物馆,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商业的人文气息。针对学生开展商业文化的学术专题讲座,弘扬商业的内在精神价值,使商业文化的血液庚续传承。举办有关商业文化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写作大赛和“商业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在参与中熏陶、感知、理解、接受商业文化核心理念,化身为内在意志。在学校的网页上,开辟商业文化专栏,以影像、文本等多方式多角度提供文化保护和宣传平台,让商业文化弥漫校园。

5.强化商业文化的过程教学

不管是商业文化课程抑或是其他专业基础课程,要破除专业基础教学与商业课程教学的壁垒,把商业文化整合到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特别是商业伦理和契约精神,要成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加以考量。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模拟实验时,要将商业伦理的相关概念、核心理念、合规要求、决策过程和最佳实践作深入解析,对各方利益诉求作伦理判断。“企业决策者对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会都有一定影响。伦理决策必须考虑到这些利益相关者,因为有悖伦理的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10]业务决策要实现利益有效平衡,商业活动才能有效推进,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便能在合规的机制下持续进行,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业务实操阶段,要将企业伦理聚焦于现实商界中所要面对的议题、风险、概念性框架和困境,为学生理解伦理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供相关指引,将责任与伦理整合到业务决策中,贯穿业务的各个步骤,商业伦理教育才不至于跌入空洞的说教。

总之,商业文化学与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营销学等实操类课程在商业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上是同等同位的,其中,商业伦理是最重要的内容。对企业的商业业务和管理工作,伦理应当是决策的一部分,同时须嵌入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诸多政策和环节。而商业高等教育需要将商业伦理学等相关文化学科作专门课程开设,并融合到其他课程中,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等相关文化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使其具备现代商业文化意识,这是商业人才从事商业的第一课,也是商业高等院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与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程文晋,张廷安. 商业文化论[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

[2] 胡筝. 对商业文化的哲学思考[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89-92.

[3] 许波. 从商业发展史看商业文化[J]. 商业文化,1995(3):21-22.

[4] 朱培元. 论商业文化的功能与基本形态[J]. 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1):64-65.

[5] 陆兆兴. 正确处理商业高等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 兰州大学学报,1994(4):125-128.

[6] 张楚廷. 再论大学的使命[J].大学教育科学,2012 (1):108-111.

[7] 眭依凡. 大学的使命[J]. 教育研究,2011(1):68-72.

[8] 哈里·李维斯. 21世纪的挑战:大学的使命、通识教育与师资的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07(3A):1-7.

[9] 张东海.通识教育. 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J]. 复旦教育论坛,2008(4):20-23.

[10]费雷尔. 企业伦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