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名的英译探究

2020-05-26樊璇玥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模因英译译者

樊璇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中华文化,悠悠历史,其中,文学作品成为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文化差异,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没有得到恰当、合适的翻译,很难受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喜爱,不仅如此,如何恰当、合适的翻译一部文学作品名也成为能否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该作品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以模因论為理论框架,以胡志挥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名英译索引汇编》(外文出版社,2011年版)为语料,侧重探讨基于翻译模因论视角对中国文学作品名英译技巧,本研究尝试对中国文学作品名的英译方法给予更多的探究和思考。

一、模因翻译论语中国文学作品名的翻译

模因(meme)这一词语源自著名进化论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 《自私的基因》这本专著。[1]Dawkins在该著作中就进化的属性提出自己的观点,进化多数是复制因子所带来的,进化的复制因子就是基因,即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即基因的文化对等物,也被称为模因,这一研究的提出给学界带来极大的动力,研究者逐步对模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模因论,模因论是关于模因这个文化信息表征单位及其复制、传播和变异的系统科学的理论思想。语言与模因关系密切,模因的存在与传播依靠各种载体,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有利于语言的进化和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它可以存在于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层面,语境经常存在于语言模因之中。[2]

芬兰著名翻译理论家Chesterman在《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一书中提出了模因翻译论,把翻译研究看着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他认为翻译活动中存在多种模因,模因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模因的规范性、策略性和价值观,有些翻译模因因为不能被接受而灭亡,有一些翻译模因因流行一时被新的模因复合体所代替,还有一些模因有较强的复制和传播能力,在复制传播中得以生存发展。[3]从模因翻译论角度来看,翻译活动就是通过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对于中国文学作品名的英译来说,首先译者要对源语模因(中国文学作品名)进行理解和吸收并被其感染,主动成为这些模因的宿主,目标语模因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感染目标语读者,其次译者需要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模因想贴近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模因,最后译入语读者顺利的对源语模因(中国文学作品名)进行解码和感染,同时成为源语言模因的传播者,从而掌握了中国文学作品名的潜在信息。文学作品名是译者在理解源语信息的过程中,很快成为源语言模因的宿主,通过源语言模因不断向目标语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译入语的语言能力,同时熟知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用译入语对源语模因进行充分解码,从根本上复制源语模因,尽量使源语模因和译入语模因产生等值、等效的语用功能,使源语信息最终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接受、再传播。

二、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中国作品名的英译方法

根据上文提到的翻译模因与作品名翻译的关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作品名的翻译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到译入语模因的转化过程,译者不但是源语模因的传播者而且还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源语模因和译入语模因各自特点,采用正确的模因来有效的表达目的语模因,因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受众方文化需求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作品名的翻译原则既要忠实于源语的内容与风格,又要有利于新宿主理解和掌握,[4]根据翻译模因论理论指导结合中文电影片名的语言特点,将中国文学作品名的翻译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模因音译法

模因音译法可以理解为按照源语模因的发音方法,译者把源语模因转化为目的语模因的翻译方法,在作品名的翻译中,为译入语读者所了解的重要的地名、人名、事件名常采用模因音译法。例如,《庄子》The Zhuangzi,《韩非子》The Hanfeizi,《西施》Xi Shi,《哪吒》Ne Zha。模因音译法能正确向译入语读者传播源语文化,把译语读者带到源语文化情景中,从而减少源语模因和目的语模因文化的差异。

(二)模因直译法

模因直译法就是根据源语模因和译语模因的特点,直接把源语模因复制到译语模因的文化中,将源语文化模因原汁原味的传播给译语读者。中华文化中,很多词语并不是字面意思,它们有来源有出处,如果意译,虽然便于读者理解,但却不能原汁原味的译出作品名的所代表的特有的中华文化。权衡一下,采用模因直译法较为合适。例如,明代文学家马中锡的《中山狼》翻译成The Chung-Shan Wolf,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 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咬去。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如果意译为The Ungratefulness Wolf,虽然便于读者理解,但大删大减太多,缺少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相类似的还有元散曲家马致远的《秋思》,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译为Autumn Thoughts,秋思在中华文化中常常代表乡愁,但若意译为The homesick,就少了许多中华文化的韵味。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画皮》翻译为The Painted Skin,表达了许多的深层含义,人与妖之间的矛盾,外表与内心之间的矛盾,真与假之间的矛盾,美与丑之间的矛盾,有译者译为Disguise或Mask of an Evildoer,便缩小了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模因增减译法

模因增减译法就是指译者对源语模因进行有效处理对作品名进行增译、补译或者替换等给译入语读者提供正确的信息,确保解码后新的模因不仅能正确传播源语的信息而且以简单、新颖的方式出现在译入语读者面前,这样的翻译方法即忠实于源语又容易被观众接受,达到更准确的复制和传播源语模因的要求。例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荆轲传有一篇,《荆轲刺秦王》译为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翻译时译者有意省略了动作“刺”,突出两个重要人物“秦王”与“荆轲”也被翻译为“皇帝”与“杀手”,这样想译语受众者传播了源语的语义内涵,体现译名的简洁性,类似的还有楚霸王项羽传记中《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再比如,司马迁的《史记》译为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历史学家记录的历史;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译为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中国恐怖故事集,虽然翻译少了一点韵味,但贵在简单明了,易于接受。

(四)固定模因套用法

固定模因套用法指在源语模因与目标语模因转换时,源语模因的内容不发生变化,结构框架发生改变,被其他的语言模因框架所代替,便于译语受众的接受。例如,在英译中国作品名的过程中,常常使用the works of , the romance of, the classic of, the book of, the legend of……这些句型结构在外国的外学作品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用这些短语模因结构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名,更容易使译语受众者理解和接受。例如,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睡谷传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在中外都很欢迎的一部金庸先生的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就模仿该结构译为,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神鹰英雄传说);美国被称赞为能与《飘》相比肩的浪漫文学作品——美国作家莱拉·米查姆的《玫瑰传奇》The Romance of the Rose,元曲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模仿该结构译为,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类似的还有《诗经》译为Classic of Poetry; 《书经》译为The Book of History等等。

三、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名的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好的译名能够让更多的目的语读接受和理解,促进了文化传播。模因翻译理论为中国文学作品名的英译探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模因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作品名的翻译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向译语模因的转化过程,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上文提到的四种方法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06.

[2] 何自然.語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3.

[3] Chesterman.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1997:7.

[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92.

[5] 胡志挥,中国文学作品名英译索引汇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模因英译译者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
英语教学中模因复制现象探析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