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牡特依》中的孝文化探析

2020-05-26马阿呷

青年生活 2020年11期

马阿呷

摘要:彝文古籍《玛牡特依》记载着彝族人的人生哲学,是彝族民间经验智慧的结晶,是彝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玛牡特依》中蕴含着丰富的孝文化,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子女爱父母,孝敬父母要以父母也爱子女,为子女做好的表率、榜样为前提。提出最基本的孝是“能养”;其次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再次是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违、无逊色”;第四是一个家庭内的子女之间要做到“互尊互爱、兄友弟恭”;最后,当父母去世时,“能妥善处理父母的后事”就是子女对父母能尽的最后的孝。

关键词:《玛牡特依》;养亲;顺亲;无违;兄友弟恭

前言

家庭内部最主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势必对家庭的安定和谐很有效用。对于怎样维护好亲子关系的问题,彝族民众将自己的经验智慧通过彝文古籍《玛牡特依》展现出来,给了人们确切的答复:父母爱子女,子女也爱父母,对父母尽孝就能维护好彼此间的关系。行孝就要做到养亲、顺亲、无违、互相尊重,兄友弟恭并最终处理好父母的后事。《玛牡特依》中的孝文化精华最终也实现了其巨大的现代价值,它培植了珍贵的人性情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丰富了彝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同时也使彝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愈加牢固。

一、彝文古籍《玛牡特依》的简介

《玛牡特依》是一部诗体的哲学著作,是一部集彝族先民智慧、知识、经验以及教育晚辈后生如何做人的经典。它涵盖了彝族社会历史、等级关系、思想发展、文明进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体现彝族人生观、价值观的总集。

《玛牡特依》的文本内容具有哲学性、宗教性和社会性。如:文本中提倡人们对苦乐、祸福和生死等问题要持辩证的态度和看法,就体现了其哲学性;文本中多处提到毕莫和苏尼这两种彝族社会的宗教神职人员对彝区的生产生活、疾病灾难以及丧葬事仪的处理和调节,就是其宗教性的体现;其社会性则贯穿了文本的始终。作为一部彝族教育经典,《玛牡特依》毋庸置疑地具有教育功能,是对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方方面面的教导;《玛牡特依》有效地记载和传播了彝族文化,具有文化功能;《玛牡特依》要求人们要继承和培养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为了实现人际和谐,人际和谐最终的目的又是为了保证社会和谐安定。

二、《玛牧特依》中孝文化的主要内容

彝文古籍《玛牧特依》采用诗体的形式对一个人一生如何处理家支关系、姻亲关系、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等问题做出了正确的阐述和指导。针对如何维护家庭关系,子女如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也做出了回答,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养亲

《玛牡特依》中说,小的时候,父母供给了我们衣物,让我们穿得暖不受冻,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相应的教育。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作为孩子的我们也理应照应好父母,要和父母一同进餐,吃饭时要把软和的食物敬献给父母吃。彝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即使老人与子女没有分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大多数老人都是另起炉灶,自己生活。子女们偶尔有一天比平时吃得好,就会与老人一起分享,平时就各吃各的。或许是子女平日农忙顾不上老人的饮食起居,或许是老人自己的意愿,才形成了这种一个屋檐下,有两个火塘的现象。所以,一家老小在一起愉快地进餐显得格外的珍贵,《玛牡特依》才提出“子女若爱父母,饮食共同食”。父母对子女是有生必有养,生而不养,父母之罪。子女对父母最基本的孝也是“能养”,给父母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给父母敬献暖和的衣裳和软和的食物。

(二)顺亲

《玛牡特依》中这一小节对人如何行孝的教导是流传千古,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教导晚辈后生的名言佳句。教导人们要听父母的话,因为父亲的话斩钉截铁,就像被钉上铁销一样牢固可靠;母亲的话则像墨汁一样黑,沉稳不显轻浮。接着说,如若不听父母的话,会误入歧途,枉走很多冤枉路。一来,父母亲是有足够生活经验的人,他们的教导都是在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积累而来,听从父母的教育不会有错。二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听话,反抗自己。子女听话,顺从父母,父母也会感到顺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从父母的话,我们就会在生活中犯错和走弯路。

(三)无逊色,无违

在这一小节里,《玛牡特依》告诫人们,当你在接受父母的教育时,不要与父母顶嘴,不要顶撞父母,父母教导自己时就好好听著。如若顶撞违抗了父母,事后必然会后悔,因为父母再怎么不好,就像山间的云雾总有散去的时候,父母不会永远在我们身边,终有一天是会老去的。不要因为听不进父母的教育顶撞了父母,事后才追悔莫及。

(四)家人互爱,兄友弟恭

居木的子孙,是有父之儿,儿也爱父亲,父也爱护儿,女也爱母亲,母也为女增光。父若不爱儿,灵牌黑沉沉,子若不孝父,漂泊在异乡。妹若不爱兄,无处去攀亲;兄若不爱妹,子孙无处通婚。一个和谐的家庭内部必定是父母子女之间互尊互爱的。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等到去世之后就没有人给你行祭祀之礼,你的灵牌可能就是黑沉沉的毫无光彩。同样的,子女如果不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不给父母敬孝,就只能四处流浪,漂泊在异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亲尚在世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离父母太远,不该让父母担心牵挂,实在不得不远行,也要告诉父母自己确切的去向,让父母放心。长兄如父,长兄如母。父处子无忧,母旁女无虑,兄在弟无愁。不只是《玛牡特依》,彝族的很多尔比尔吉也在教导人们,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年长者要爱护年幼者,年幼者要尊重年长者。唯有兄长友爱厚道,弟弟谦恭礼让,一个家庭才能和睦。

(五)妥善处理父母的后事

处理好父母的后事,作为子女才能心安,处理好逝者的后事,在世的人也才能安心。对于人来说,出生和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对于彝民族来说,死尤其显得重要。死者的葬礼一般都是隆重操办,少则宰杀四五头牛,多则宰杀十几头,甚至还有宰杀上百头的。隆重的葬礼表明了子女为父母寻求最好的归宿。虽然在今天看来,彝族人民对待葬礼的态度似乎更多地夹杂着攀比,但是隆重操办丧事是早有的传统。父母去世后,妥善处理父母的后事不只是体现在葬礼仪式上,还包括之后的仪式,即祭祀仪式,子女们还是会通过一个仪式用大量的猪羊等祭祀品来祭祀,旨在给逝者指路,让逝者找到自己的祖先,好与祖先们团聚,为他们寻求到归宿。同时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

三、结语

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文化精神与儒家、道家等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相同之中见不同。彝文古籍《玛牡特依》中蕴含的许多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论语》里所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相通的,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的相通之处。比如像本文写到的孝文化,这类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就该有效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培养珍贵的人性情感;从社会层面来看,也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丰富了彝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也让彝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罗曲,王俊著.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赛特阿育》研究,2013.4

[2]罗蓉芝编译.《玛牡特依》,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年(2012.4重印)

[3]苏克明等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12月第1次印刷

[4]苏克明著.凉山彝族哲学与社会思想[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