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2020-05-26陈金圣
陈金圣
摘要: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是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本文深入剖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方面能深入了解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深思当代音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应用,传承和发扬孔子优秀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养。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孔子,研究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深刻剖析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内涵,第三章分析当代音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应用,第四章运用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美和善”,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音乐美学思想;应用继承;音乐审美素质
一、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孔子的简述
孔子,汉族人,字仲尼,名丘,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先是宋国贵族。儒家首创人孔子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音乐高人。他精通古乐,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精华和成果,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二)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与相对应的经济关系逐步确立。这一时期,礼崩乐坏,官私学并存,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乐”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进一步得到阐述。孔子阐述了音乐作用、审美特点、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关系,音乐思想由此产生,深远影响了中国音乐的成长。孔子重视乐教的作用,努力倡导音乐,亲身躬行,一生都在实验音乐——弹古琴、唱歌等。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在那个激剧变革的历史时期产生的。
二、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内涵
(一)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及由来
我国最早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地是西周,人们审美思想慢慢加深是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音乐理论肯定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第一位是“善”的内容,第二位是艺的“美”,这种美善合一的审美标准,深刻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孔子懂声乐韵律,会唱歌、会弹琴,更会吹笛和吹箫等,他一生积极躬行乐教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以仁德者为内容的就是“善”,以平和中庸者的为“美”。他认为音乐富有思想性和美学性,所以尊崇《韶》乐这种尽善尽美的作品来颂扬舜的品德。”“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著名的“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感受人们的开心和悲伤,但是需要抑制感情,不应该越过伦理道德准则。孔子认为艺术边界音乐的“美”与道德界限的“善”相照应,“仁义礼智信”,就是道德领域。道德实施教育作用需要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来帮助,道德融入音乐,使音乐“美”“善”合一,这种审美标准被定为儒家审美的基本原则,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成长。
(二)“尽善尽美”的标准
孔子在《论语》中,对音乐美感的鉴赏并不多,但“美善合一”的观点无时无刻都在显现,谈“乐”从哪个角度来,他都认为品德重于艺术,主张美善合一。“美”音乐的外在形式,“善”音乐的内在核心,音乐要动听,也要符合道德准则。音乐光有动听的旋律是不行的,没有核心善,难以“尽善尽美”。敲钟打鼓只是一种音乐手段,旋律优美,却没有内容善融入进来。而“尽善尽美”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本身音乐的美,再加上“音乐的善”——即音乐的内核,这才是孔子真正重视的。孔子认为看待事物,不仅看其外在,内在才是最重要的。音乐是表面的,要反映的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孔子提出,善——音乐的内在,比外在的美更重要。没有内在的“善”,音乐则不被称为音乐。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美(艺术)成立“善(品德)的基础上,所以尽善尽美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符合审美标准。
(三)“美善合一”的原则
李泽厚指出:“教育并非只是教授文化知识,说明道理,学习技艺,而是在于完美人格的培养,所以音乐教育非常重要。音乐能够洗涤心灵,陶冶心性。”这里,孔子指的“乐”,是指带有伦理道德的“乐”,而非单一的音乐。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仁”“善”——最初是以“诗歌”熏染融合的一种特殊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则以“美育”来耳濡目染,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人”(仁)。“美”与“善”在这里已经密不可分了。孔子的品德心情,隐藏在优美的旋律中,不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播道德教育,所以音乐能洗涤心灵、培养人的性情和完美人格。”综合来说,孔子“善”(品德之美)与“美”(旋律之美)为标准的音乐美学思想相结合,成为了儒家的音乐审美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音乐美育的发展。
三、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音乐中影响
(一)孔子美学思想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其音乐美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相融合,赋予了音乐新的审美内在,使音乐不但可以表达情义,而且还能传达优秀的思想品质,让品德与音乐完美融合。这种“尽善尽美、美善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能够抵制庸俗腐朽、颓废的音乐文化,自觉接受格调高雅、优秀的音乐文化,培养提高审美理解力、感知力和判断力,洗涤心灵,提高精神追求,丰富精神世界。当今许多音乐作曲家正是继承运用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创造,例如:国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听着铿锵有力的旋律,唱着激情澎湃、鼓动人心的歌词,让无数中华儿女拥有了站起来反抗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歌曲,唤醒了华夏儿女对自己祖国母亲的热爱和自豪,《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歌曲体现了华夏儿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奋斗,这些充满着“美与善”的正能量歌曲激励着人们去努力拼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些正能量的音乐和歌曲,不仅是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时代的结晶,更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二)提高当代青少年音乐审美及自身修养方面的应用
科技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港台和西方音乐伴随着当代很多青少年一起成长。青少年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深受这些音乐文化的影响,但这当中的很多音乐传递着消极的影响,并且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价值取向开始由精神尺度转向物质尺度,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大部分青少年在逐渐沦陷,价值观念开始扭曲,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青少年是特殊群体中价值观转型的核心人群,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青少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党和人们殷切希望青少年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其中德智体美劳中的“美”对其影响可谓密不可分,不可缺少。“美”对于加速青少年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能熏陶出高尚的情操、而且有助于挖掘潛力。青少年要想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需要加强审美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音乐。法国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打开人类智力的大门有三个,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音乐。”这位文学巨匠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人身心发展和成长与音乐息息相关。爱因斯坦曾说过,音乐启发了他的科学成就,开始学小提琴是在六岁的时候,孤单的中学时代是小提琴陪他走过的,他的聪明和创造力来源于音乐产生的动机,音乐填满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科学事业。所以音乐这种科学教育方法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实行。向青少年传达真、善、美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音乐潜移默化的作用熏陶青少年的情操,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运用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美”和“善”,把人格培养和审美素养联系起来,以美育来实现道德教育。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善”重于“美”,强调人格修养,着重点在于把审美内化于心,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刻画完美人格。同时提高青少年的审美修养有利于青少年树立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核心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它是引导青少年成才的指南针,支撑影响所有的价值判断,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养。
四、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正能量缺失,网络新词频出,像毒馒头、瘦肉精、疯牛肉、腐败现象等这些词困扰人们不由得深思: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做?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增强正确判断是非能力,而最有效的就是通过音乐来传达。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能够让青少年自身的审美素养得到提高,能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开展,那么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只对中国的青少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造福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第八十九页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 [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朱启新.《中国春秋战国教育史》.[M]人民出版社1983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集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8]修海林.罗小孚.《音乐美学通论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7月
[9]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