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思考
2020-05-26李成
李成
摘 要:积极地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树立高效教学的意识,不断研究和探索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和手段,同时积极地解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优化,从而真正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环节,为学生道德修养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所谓高效课堂应当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较高、并能较好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基本教学状态,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进一步重视起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不断地钻研和思索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方法,进而为学生道德修养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联系日常生活,合理引入社会热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特点,积极地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研究,并在具体的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引入社会热点,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不断促进教学总体效能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法律保障生活》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和社会热点生活结合起来,如在疫情期间部分不良的商家哄抬物价,将口罩的价格由1元一个,涨价到100元一个,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物价监管局根据《物价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对该商家进行了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使得口罩的价格很快就恢复到1元一个的水平,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热点案例的同时结合教材思考:什么是法律、法律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具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从而让学生在联系社会热点中更加深入化、全面化和精准化地对《法律保障生活》小节知识内容进行掌握,自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组织开展多样活动,有效带动学生参与
学生能否精力十足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会产生较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总体教学质量,助力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学习《和朋友在一起》小节内容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如教师可以按照特质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将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小组的划分,并设计契合教学主题的讨论话题,如我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朋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朋友有什么作用?如何结交朋友?结交怎样的朋友?……让学生分组对这些内容进行细化讨论,而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给予积极和有效的学习引导,如指引学生的讨论学习方向,及时纠正学生在课堂的违纪行为,帮助学生解决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疑惑,同时还要积极维持好课堂的讨论学习秩序,助力合作学习有效的开展。最后,可以引导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将本组的最终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从而进一步交流讨论,强化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不断助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
三、积极构建线上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般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内进行,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视野相对狭窄,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化、准确化地理解相应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也不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还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地为学生构建线上学习空间,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开展更加灵活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学习。例如,教师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每天为学生推送契合教材主题的各式资源,如复习知识内容、各种形象具体的知识讲解、各种相关的案例故事,还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微信群组,一起借助微信群组讨论相应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而教师则可以给予学生线上学习指导,有效破解学生的学习瓶颈,还可以在线给予学生评价,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进而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学习,从而助力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从自身内心深处不断地重视起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积极思考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对策和具体方法,同时还要在高效课堂构建实践过程中积极联系日常生活,合理引入社会热点;组织开展多样活动,有效带动学生参与;积极优化线上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视野,从而借助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助力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为学生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开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獻:
[1]杨树德.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64-65.
[2]王海燕.探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64.